《观无量寿经》概说(五.上)

——《观无量寿经》大意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是第二十二次的佛一法会,我们继续研讨《观无量寿经》大意。

善导大师特别重视《观无量寿经》,为了阐释《观无量寿经》的正确法义,写出《观经疏》,共四卷,所以也叫作《观经四帖疏》。写这一部《观经四帖疏》的目的,主要是要“楷定古今”,纠正在当时以及之前的人对《观经》的错误注解。

《观经四帖疏》第一卷是“玄义分”,“玄义分”一开始就举出“要弘二门判”来作为整部《观无量寿经》大意的阐释。我们上一堂,就是引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玄义分》的“要弘二门判”来阐释《​​观经》大意。

“要弘二门判”就是以“要门”和“弘愿门”来判定《观经》,这两门的教判可说是整个净土教理、净土法门、净土宗的判教论,判定这一个法门含有“要门”和“弘愿门”二种。

“要门”就是定善十三观及散善三福九品,以“要门”涵盖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所有法门。

“弘愿门”就是单指阿弥陀佛的本愿,也就是第十八愿念佛的法门。这样,《观经》归纳起来就有三个法门:“要门”的定散十三观,与散善的三福九品,以及“弘愿”的念佛。所以整部《观经》的大意就是三种:定善、散善、念佛。

念佛是属于《无量寿经》所讲的四十八愿当中的本愿,也就是第十八愿,这是《无量寿经》的核心。

表面上看,有“要门”的定善、散善,和“弘愿”的念佛,可是以释迦牟尼佛讲说这一部《观无量寿经》的本意,却不是在“要门”的定善和散善,而是在“弘愿”的念佛,也就是导归阿弥陀佛的根本愿。因为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根本愿的愿力所建设的,而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信佛、念佛。所以释迦牟尼佛不讲净土法门便罢,讲到净土法门始终都要归结到第十八愿的念佛,因为第十八愿念佛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所谓“正因”就是直接的原因,如果不是“正因”,那就都不是直接的原因。“正因”就是“正定业”,百分之百必定能够完成那个目的的,叫作“正定业”;如果不是正因,就不是正定业。

虽然《观经》以大篇幅的文字介绍定善和散善,可是最后是归结在阿弥陀佛的根本愿──第十八愿的念佛,以念佛作为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

有关善导大师“要弘二门判”对《观经》大意的说明,上一堂已略为解说,当中也讨论到“要弘四不同”──“机、法、力、果”这四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

“机”就是指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

“法”是指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

“力”是指所得到的功德、力用;

“果”是指能不能往生及往生之后所得到的果报。

第一,机不同。上一堂有简单解释“机”的不同。释迦牟尼佛在《观经》有讲到定善、散善和念佛,如果以根机来讲,“要门”的定善根机和散善的根机,一般人是少有的。为什么?

“定善”,以定善来讲,一般人都是善恶交杂,要达到入定,不起烦恼,没有妄想杂念的这种定的功夫,几乎是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境界,世间上这种根机很少,所以就“定善”来讲,人间能具有这种根机的人少之又少。

“散善”,具有散善根机的人其实也很稀少。所谓“散善”就是三福业,从世间福的孝顺、十善,到小乘的具足众戒,大乘的发菩提心,读诵大乘,这一种根机也很少。尽管学佛者都会受三皈依,进一步受五戒、菩萨戒,可是单就五戒来讲,任何一戒要持得清净都不容易。

所以若要以“善”来往生的话,不管“定善”或“散善”,真正具备这种根机的人是非常少的。

如果是“念佛”的话,几乎每一个众生都可以成为念佛的根机。因为念佛不讲条件,不论有定功、没定功,有善业、没善业,不管身分、禀赋、修为、知识、学问、智慧……,统统不管,只要愿生而念佛,都能够往生。乃至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众生,这一些三恶道的根机,也能够往生。所以念佛摄受的根机是广大性、普遍性的,没有一个众生不涵盖在里面,因此念佛的法门也叫作“弘愿”──弘广、弘大,无所不包含的本愿。善导大师说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这里所说的善凡夫、恶凡夫都能够往生,主要就是靠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根本愿。

以上是就“机”不同来讲。

第二,法不同。“要门”的方法是定善十三观,和散善的净业三福;“弘愿门”的方法,是称名念佛的法门,也就是六字名号“南无阿弥陀佛”。以定善、散善为内容的“要门”与念佛的“弘愿”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可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

一方面是难易不同。“要门”的方法非常困难,一般很难做到;“弘愿”念佛的方法容易,大家都做得到。

另一方面是胜劣不同。“要门”能够修成的话,功德很高,可是如果和“弘愿”念佛比较的话,念佛的功德又更殊胜。

念佛不属于定善的功夫,也不属于散善的功德,这个叫作“非定非散”,是超越定散二善,至高无上的妙法。为什么?因为这句佛号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字,阿弥陀佛的佛号是和阿弥陀佛一体的。阿弥陀佛所有功德,这一句佛号没有不具足的,所以这一句佛号具备着阿弥陀佛无限的智慧、慈悲、愿力。也就是说,这句弥陀名号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在里面;这一些功德涵盖阿弥陀佛从因地发愿,以及兆载永劫的修行,一直到果地成佛之后所有的功德与功能。所以这一句佛号本身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佛力、功德力,能够使众生在称名念佛当中,自然就完成了将众生的一切惑业苦转换为佛的功德,所谓“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德”。也就是说,我们信受弥陀的救度,愿生弥陀的净土,此后专称弥陀的佛名,就自自然然的、不假功用的,把阿弥陀佛所有全部的功德就领受过来,成为自己的功德。譬喻来说,就好像子女在父亲临终之前,领受父亲所有的家财一样。

我们众生在念念称名当中,都具足阿弥陀佛无上的功德,这就是《无量寿经》最后,释迦牟尼佛付嘱弥勒菩萨的流通文所说的: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所以,我们在念念当中,都具足无上的功德,远远超胜“要门”定散二善的功德。

当然,“弘愿”念佛的表现形式有种种不同,但是法体同样都是“南无阿弥陀佛”这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的六字名号。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同样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同样平等地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不管任何根机──是圣人,是凡夫,是善人、是恶人,只要信佛、念佛,都平等的往生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也同样平等的获得一生补处的果位。善导大师就说: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也就是说,以凡夫来讲,不管人界的凡夫,或天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天人,不管是善、是恶,都能够平等的往生,到了极乐世界,也平等没有差别的进入一生补处的境界。当然这里的“不退”,以一般圣道法门的解释来讲是三种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可是净土法门所讲的不退,跟一般的解释不一样,是等觉乃至是成佛,亦即不从等觉,也不从成佛中退转下来,以上是就二法之不同简略说明。

第三,力不同。“要门”需要靠自己定善或散善的力量,同时也需要乘托阿弥陀佛的佛力、愿力,所以是一半自力,一半他力,也就是半靠凡夫的定善和散善之力,同时还要半靠佛的愿力,所以善导大师说“回斯二行,求愿往生”,回向这两个修行的功德来求生极乐世界。如果没有定善或散善的功德,就没有东西可以回向,所以“要门”是属于回向的法门。

“弘愿门”是以信佛念佛,完全仰仗凭借阿弥陀佛的佛力、愿力,自然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说回向的话,是阿弥陀佛把他的功德,名号回向给我们,我们只要领受就好。怎么领受呢?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所以是弥陀回向给我们,不是我们回向给阿弥陀佛。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说“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

再详细来讲,定善也好,散善也好,虽然也有功德,可是那个功德,都不是真实的功德,都是有漏、有为的功德;虽也是善,可是却是杂毒之善。昙鸾大师就很明确的说:

  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人界的凡夫,或天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十善、四无量心和禅定功高的凡夫,所有这些人天凡夫所做的不论是五戒十善,或四无量心,又加上禅定,都是颠倒的、虚假的。为什么?简单来讲,因为还没有破无明,跟法性、空性不相应,所以是颠倒;既然是颠倒,就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功德。何况,仅仅要做到五戒十善都不容易,纵使做到了,也不能脱离轮回。印光大师曾说:

  世间善业,不出轮回。
  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

“世间善业”就是昙鸾大师所讲的“五戒十善”以及“禅定”。五戒是人的善业,十善是欲界天的善业,禅定是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善业,这些都属于“世间善业”。

“世间”就包含六道,所以世间的善业,都是在六道当中,没有脱出六道轮回;这没有脱出六道轮回的善业,如果跟信愿具足的往生净业──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而念佛的往生净业来讲,那这样的世间的善业还是属于恶业,不是真正的善业。

印光大师这一段法语很简短,讲的很直白、透彻,直接了当,很露骨而一针见血。一个还在轮回的业,和能够脱离轮回的业,两者相比,可以说一个是真,一个是假;一个是天,一个是地;一个是光明,一个是黑暗,是不能相比的。

信愿念佛的人,今生就能够出离轮回;五戒十善禅定虽然功高,也很殊胜,学佛的人也应该随分随力去做,但要知道这些仍是在六道轮回里面。因此,虽然应该做,但就往生净土,解脱轮回来讲,却不是可以依靠的。可以依靠的,还是信愿念佛,这就是印光大师所讲的含义。

所以,以弘愿门来讲,全部都是阿弥陀佛的清白之法,因此对我们来讲,只有念佛才是清净的业,就像《无量寿经》所讲的“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法藏”是什么?就是“功德宝”,能够成佛的功德大宝海。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完成成佛的法藏来广大、普遍的布施、回向给十方众生,所以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无量寿经》提到阿弥陀佛是“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清白之法”就是无漏的、纯善的,可以解脱轮回,甚至成佛的法。以这样清白、清净的法,白白的惠赐给十方众生。而且说“令诸众生功德成就”,让我们十方众生成就离开六道,往生成佛的功德,所以这一些功德,都在这一句名号当中,因此我们只要专念弥陀佛名,人人都能往生,这个念佛的法门,就是弘愿门。

第四,果不同。如果是修行“要门”,定善也好,散善也好,要往生极乐世界百中难得一、二个,为什么?因为它很困难,修不成,用什么来回向?甚至会觉得心虚,认为自己这样够资格可以回向吗?所以往生的成功率很低。“弘愿门”的念佛,是完全依靠佛的力量,可以说是万修万人去,成功率很高,是百分之百的。

所以,就“果”来说,就有“能往生&不能往生”,“容易往生&困难往生”的不同。如果就以到极乐世界来讲,修“要门”的人,到了极乐世界就暂时在胎宫当中。这是一个比喻,也就是说,到了极乐世界,人人都是莲花化生,可是能不能即时见佛闻法,就不一定。能够即时见佛闻法的,都是信佛救度(信受弥陀救度的力量)的人;如果不完全信受,是靠自己的修行,靠自己的功夫,靠自己的功德来回向往生的,那就还不能见佛闻法。同样都是化生,对于还不能见佛闻法的情况,释迦牟尼佛就用“胎宫”来形容,形容说虽然已经成为人形了,可是还在母亲的胎腹之中,还没有生出来。当然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会以种种方便,对于靠自力回向往生──也就是疑惑佛智,怀疑阿弥陀佛的众生,引导他们消除疑惑,启发对阿弥陀佛完全的信心。

以上是简略的述说要弘二门的四种不同。

末法时代五浊恶世的众生,都是处在善、恶交攻的状态,很难成就定善或散善这一种纯善无恶的心,因此,善恶交攻的凡夫,唯有专修弘愿门的念佛,完全乘托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才能够一百个一百个往生,一千个一千个往生,所谓“三根普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确保今生决定离开六道轮回之苦,往生极乐获得涅槃成佛之乐,能够快速的倒驾慈航,到娑婆世界乃至他方、十方世界,广度众生,这是要弘二门,机、法、力、果的四种不同。

接下来,进一步讨论“要弘二门”和“二尊二教”的关系。

这个论题,一般解说《观经》很少提到,为什么?除非有看过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否则就不晓得《观经》有“二尊二教”的法门,也有“二尊一教”的归趋。

首先说明“要弘二门判”。善导大师将《观经》,也就是净土教理分为“要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和“弘愿门”(阿弥陀佛的教法),并且判定这两种不同义趣的教判。善导大师在做出“要弘二门判”之前,一开始先在“玄义分”最初地方的一首偈,叫作“归三宝偈”,偈中就阐述善导大师写这一部《观经疏》的意图。善导大师说:

  我等愚痴身,旷劫来流转,今逢释迦佛,末法之遗迹。
  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

善导大师说这些偈语之后,才在“玄义分”第一的“序题门”中提出“要弘二门判”。

这几句偈语意思是说,善导大师首先认为,一个需要听闻净土教理,需要往生极乐世界的根机,是自觉业障深重的根机,也就是说“我等愚痴身,旷劫来流转” 。我们都是贪瞋痴、无明、没有智慧、执着的人,旷劫以来到今生今世,一直在六道当中轮回,现在好不容易遇到了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就应该把握。释迦牟尼佛的什么教法呢?就是释迦牟尼佛为韦提希夫人所开讲的“要门”,因为韦提希夫人是代表所有愚痴的众生,也就是代表所有的众生,尤其五浊恶世都是贪瞋痴强盛的罪人、恶人。

释迦牟尼佛在为韦提希夫人开讲“要门”时,阿弥陀佛显彰出“别意之弘愿”,所以这里说“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在这个基础之上,善导大师更进一步说明这里存在的“二尊二教”的教法,以及“二尊一教”的教法。也就是说,《观经》是二尊的教法,二尊的教法是存在着“二尊二教”和“二尊一教”这两种义涵的。这是善导大师阐明“要弘二门判”的意趣所在,所以他说“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

这样讲,大家或许还不太清楚。不过,接下来所要讲的内容,是非常好,非常丰富的,而且意味深远,如果能够详细了解,就感觉其味无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这个内涵非常的喜欢,而且也在这内涵当中涌发欢喜与信心。

二尊二教”:“二尊”就是指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因为他们都是超凡入圣,都是佛的境界,所以冠用“尊”字。“二教”是指释迦牟尼佛《观经》表面上所讲“要门”的教,以及阿弥陀佛在当中显彰出来“弘愿”的教,这叫作“二尊二教”。

所以,善导大师一开始判定《观无量寿经》大意的时候就说: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

“娑婆化主”就是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因为韦提希夫人的请法,所以释迦牟尼佛藉由韦提希夫人的请法,而广开净土的“要门”,也就是定善和散善。定善是针对韦提希夫人请求所讲的十三种定观;散善是释迦牟尼佛针对不能修定的凡夫特别增讲的。这就是释迦牟尼佛“要门”所讲的教,也就是“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

接下来,善导大师说:

  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安乐”指安乐世界,就是极乐世界;“能人”就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能够广度十方众生,所以称为“安乐能人”。“娑婆化主”和“安乐能人”这上下两句八个字是两两对仗的。

“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释迦牟尼佛讲定散二善时,阿弥陀佛主动显彰出弘愿的法门,也就是第十八愿念佛的法门。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整个四十八愿中的根本愿,因为有这四十八愿,尤其是这根本愿,所以在释迦牟尼佛讲净土法门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主动的显示他的弘愿门,这个就是阿弥陀佛的弘愿教,此称为“二尊二教”──释迦牟尼佛的要门教,阿弥陀佛的弘愿教。

“二尊二教”,听起来似乎是两尊佛彼此的教法不一样,好像是对立的;“二尊一教”显示这两尊佛的教法是一样的,没有对立,也就是最后都归到弘愿的念佛,这就是“二尊一教”。

首先,说明“二尊二教”。既然释迦牟尼佛最后是归结到念佛的弘愿教,为什么他一开始不讲弘愿教,而要讲定善和散善?那是因为一开始韦提希夫人是请求定善的方法,而后释迦牟尼佛又另外加上散善,所以一方面是对方这样请示,另一方面释迦牟尼佛也是藉由着韦提希夫人的请求因缘,而开讲定善、散善来引导所有的根机统统归入到弘愿念佛的法门,这是一种方便引导、观机逗教的慈悲法露。

首先讲“广开要门”。广开要门是善导大师的教判,如果探寻这一教判在《观经》经文中的根据,可以发现释迦牟尼佛首先是应韦提希夫人请求,而开讲定善十三观(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定善致请”);但是因为如果只说定善,没有办法涵盖散善的根机,因此释迦牟尼佛又主动开示散善三福九品的教法(这就是善导大师讲的“散善自开”)。所以善导大师总结这一旨趣而做一个归纳结论说“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因此,整部《观经》从表面的经文叙述长度来讲是偏重于要门教,这些就是释迦牟尼佛对韦提希夫人所讲的十三种定善的观想方法,以及三福内容。因此,善导大师进一步解释说: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我们考查经文可以发现,释迦牟尼佛在宣说定善十三观的时候,对于称名念佛也有所涉及,这样看来,认为《观经》只是在宣讲定散二善的观点是不够准确的。不过如果只是从经文表面的意思来看的话,至少《观无量寿经》“正宗分”这个部分当中,念佛是被包含在定善或散善之内的,因此这里我们暂且可以这样认为,也就是《观经》是一部宣说定散要门的经。

接下来,“显彰弘愿”。善导大师说:“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意思是说,当释迦牟尼佛为韦提希夫人们开示定善十三观,以及散善三福这一些法门内容之间,阿弥陀佛主动显示出弘愿的法门。

整部《观无量寿经》来讲,到底阿弥陀佛是在哪一个地方、哪一些经文,主动显示出有别于定散二善的弘愿念佛的法门呢?这必须是一方面对《观无量寿经》有详细的阅读,尤其是对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有深入的研读、了解,透过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的解说,才能看出是阿弥陀佛主动现身,以他本身来证明弘愿的念佛法门,否则是看不出来的。也因为看不出此中关键,往往都会依文解义,没有了解释迦牟尼佛的本意,只是就表面解释,这样对这一部经的正确义涵就错失了。

“显彰”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显”就是明白显现,把不明显的、模模糊糊的,甚至看不清楚、看不到的,将其显示出来,使其明朗。“彰”是东西被盖住,看不到,把盖的东西掀开,让里面的东西凸显出来,让大家能够看得到,甚至一看就一目了然。这就是“显彰”的意思。

阿弥陀佛主动显彰他的弘愿,可见“弘愿”这个法在阿弥陀佛的教法当中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是核心的、根本的。对我们来讲,也是根本性的、唯一的,能不能解脱轮回,能不能往生成佛,关键都在弘愿。

可见我们所需要的,而且是充分需要的,非要不可的,乃至是我们唯一的,就必须让它显彰出来,愈明显愈好,随处都看得到,而且远远的就看得到。所以,我们这一个法门必须要宗旨很明确,旗帜很鲜明,不能模模糊糊、不清不楚,更不可以模棱两可,这也对、那也行,这样是不可以的。总之,一定要凸显,一定要明确,一定要清楚。可见“显彰”的重要性。

在《观无量寿经》“正宗分”讲定善十三观和散善三福九品的地方,阿弥陀佛有三个地方亲自、主动显彰弘愿。

第一个地方,是在定善十三观中的第七“华座观”。华座观一开始的那两、三段的经文,就是在显彰弘愿的地方。

第二个地方,是在定善十三观中的第九“真身观”,阿弥陀佛无碍的光明,是显现出弘愿的地方。经文是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有关这十六个字,善导大师有特别用很长的文字来解释。

第三个地方,是在散善九品中“下品上生”的地方,化佛来迎接下品上生的根机的时候就赞叹他说:“唉呀!善男子,由于你念佛的缘故,你所有的罪都消灭了,现在我要迎接你到极乐世界去成佛了。”

这里我们先就第一段来解释,大家回家可以详细看《观无量寿经》的第七观。

定善段之第七“华座观”,善导认为这一观前面的文字,是在显彰别意之弘愿,同时也是在说明韦提希夫人得无生法忍的地方。这里所讲的“得无生法忍”,是“入信”(获得信受弥陀救度)的意思。获得信受弥陀救度,必定往生弥陀净土;弥陀净土是涅槃的境界,往生能够证无生。所以,这一个法门就是无生的法门,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就是无生的功德名号。我们能够信受的话,就是得到“无生法忍”。“忍”就是忍可、信受、信定,永不怀疑和改变。所以善导大师说,这一段是阿弥陀佛主动显彰弘愿,同时也是韦提希夫入信的“无生法忍”。

“华座观”这段的经文是这样的: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当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我们要谈的,主要是前面两段。从文字来看,意思很明显,但是对于文句背后所透露的义涵,如果没有透过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的解释,我们是体会不到的。我先用白话解释。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释迦牟尼佛对阿难尊者与韦提希夫人说:“你们要好好地听,好好地想,现在我要为你们分别解说消除苦恼的方法,也就是消除六道轮回之苦的方法,这个法很深妙,也很重要。常没常流转的罪恶生死凡夫,由于贪欲瞋恚愚痴,所以常在六道苦海中轮回,不能够解脱。现在我要讲的这一个法,就是要解救他们的。所以你们要好好地铭记在心中,同时要转述说给大家听。”

汝当忆持”,你们要好好地铭记在心中,不要忘记。

广为大众分别解说”,我跟你们讲,你们也要跟别人讲,广加宣扬,广宣流布,不要只有你们知道,却不宣扬出去,因为这一个法不只是你们可以解脱的,也是十方众生都可以解脱的法门。

释迦牟尼佛为阿难、韦提分别解说,善导大师也为我分别解说,我现在在这里也为大家分别解说,释迦牟尼佛的意思是希望大家“广为大众分别解说”,那大家要不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这一个法门要“自信教人信”,才能“真成报佛恩”。也就是说,唯有自信才能够教人信,你没有东西,怎么有东西可以给人家呢?所以要教人信仰,首先自己先要有信仰,这就是先自信才能教人信。

再来,“自信必教人信”,我们自己信受这个法门,必定会主动地感觉有责任、任务、使命要把这法门传播出去,否则于心不安。

解脱生死轮回的法是阿弥陀佛白白送给我们的,我们是白白的得到,可是我们拥为己有,而且把它隐藏,当作宝贝,怕泄漏出来,怕小偷偷走,这样可以吗?这是不可以的。(待续)

(2019年6月9日讲于台南佛一法会)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