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时教都是六字名号的注脚

——读《观经概说》有感(三)

一代时教都是六字名号的注脚。要想理解这一命题的含义首先要看善导大师在解说《观经》时,是怎么将经文划分分科的。其次是要看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论述的有关内容。

一、从文章结构划分上来看。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将经文开始的“序分”分为“证信序”“化前序”和“发起序”。这样划分经文解说的分科是有其很深的含义的。

我们知道经文中的“序分”,是表明宣说这一部经的状况,或者讲经的由来。其中的“证信序”是证明这一部经的内容是真实、没有错误的,希望未来的众生闻经要生起信心,不要怀疑的文字内容。“证信序”是所有经典共同的形式。证信序也是佛说经文的六成就文(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表明确为佛说,真实可信,故名“证信”。

一般经文的开始都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地,与某某众为上首”。以这样的语句来作为每一部经文的“证信序”。

可是善导大师慧眼独具,看出《观经》的“证信序”是不能同其他经文一样作同等开篇分科的。大师仅将“如是我闻”这四个字作为了《观经》的“证信序”。一般说来经文的证信序应该具足佛说经文的六成就。可是《观经》的“众成就”与“处成就”在哪里呢?我们继续看。

大师将“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这四句经文,作为了《观经》的化前序,也就是把一般意义上作为经文“证信序”的内容给拆分为二了。而将这一段作为了《观经》宣说的序幕或者说是《观经》教化之前的情境作为了序文。

为何大师这样分科?并非大师标新立异,而是作为弥陀再来的善导大师,有着与众不同的智慧,看出佛说《观经》之深意。这是大师所得成就使然。

大师看出,其一,一部《观经》并非为圣人所说,而是为拯救处于生死轮回以致未来世的造恶众生所说之法。这样经文开始所叙述的诸罗汉菩萨众,如果作为听众与佛宣说《观经》的内容和佛所要展示的出世本怀就对不上了,因为这些诸罗汉菩萨众并非是《观经》现场的听众。诸罗汉菩萨众所处的耆闍崛山,也不是佛亲说《观经》处。

《观经》真正的“众成就”在于哪里呢?在于羸劣凡夫韦提希夫人以及未来世为烦恼贼所害之众生。而《观经》的“处成就”就是世尊携阿难与目犍连为韦提希讲法的王舍城王宫。这在大师《观经四帖疏》作七门料简第四:“正显说人差别”,已明确交代。

把《观经》起始所述的诸罗汉菩萨众在《观经》中作为佛教化开始前的情况介绍归入“化前序”是有很深的意涵的。大师在《观经》分科上独具慧眼,深合佛意出世本怀。有怎样的意涵,我们接下来看。

其二,结合《观经》的“发起序”又可分为近发起序和远发起序。我们知道“发起序”,是叙述开讲一部经的动机、因缘、目的的文字。因为每一部经各有其特别、不一样的状况,因此发起序的序文也各异其趣,有信众发起、有天人发起、有菩萨发起,《阿弥陀经》由世尊自己发起等等。

《观经》的近发起序,也就是《观经》本经的发起序,从禁父缘开始、禁母缘、厌苦缘、欣净缘、散善显行缘、定善示观缘,是发起讲这部《观经》宣说所具有的因缘。

而远发起序也是善导大师将诸罗汉菩萨众作为“化前序”的一个彻解佛意的划分。

世尊在世弘法四十九年,讲经五时八教。皆是圣道门的自力修行之法。不容忽视的是,在正法时期的古印度,外道婆罗门教盛行,佛讲经五时八教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摧服外道的各种理论、知见,弘扬佛法。更为了展现佛教所能通达的境界与教化众生的方便。再者《观经》“化前序”的诸罗汉与菩萨众都是已达证果或者将达证果的圣人,都是出家众,人数有限。《观经》言:“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世尊为更广大、更苦难、无始劫以来皆在六道轮回之最大群体,欲授真实出离生死之法才是出世本怀之大慈悲行。

更多无力修行的博地凡夫还在三界火宅中沉沦挣扎。如何能救度这类众生以致为未来世苦难众生解除苦恼?世尊一直在等一个可以为罪障凡夫宣说所能受持的法。且以世尊的神通道力也知道,这一机缘一定会到来。

终于王舍城的宫廷政变使得王后韦提希夫人厌苦欣净,哭拜世尊能让她去不闻恶声、不见恶人的无忧恼处。世尊讲解《观经》的因缘成熟了(近发起序),世尊来此五浊恶世度化无法出离生死之苦难众生的因缘成熟了(远发起序)。

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这五时八教,世尊讲经说法“一代时教”为最终讲解《观经》作了方便铺陈,作为讲解《观经》的序幕,这就是善导大师将诸罗汉菩萨众都归入到“化前序”所显示的意义所在。用诸罗汉菩萨众代表圣道门修行的方便教化法,用一部《观经》开显世尊的出世本怀,彰显弥陀救度的真实教法。这是大师在《观经四帖疏》文章结构划分上显示一代时教是六字名号注脚的意涵真义。

当然佛说弘愿的脚步并未止步于《观经》,而是在灭度前无问自说地将《阿弥陀经》和盘托出,把佛的出世本怀,把一代时教之教法皆归结指向为六字名号,使之达到大乘佛法的顶峰。一代时教皆是六字名号的注脚确立无疑。

二、从文章内容上来看,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也把一代时教是六字名号的注脚,说明得淋漓尽致。

世尊一代时教圣道门所讲经之修行道路皆不出定散二法。无论是天台宗、华严宗还是禅宗等等,都需要“息虑凝心”以及“废恶修善”。这是世尊在用这些方便教法作为众生进入妙趣佛道的阶梯,以待机缘成熟宣说弥陀的救度。

我们以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开篇的四段话语看看要弘二门的递进关系。第一“依心起于胜行,门余八万四千,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明,虽可教益多门,凡惑无由遍揽”。也就是说依心起行,上根利智,志向远大者,依据世尊所说八万四千法门,随渐随顿各取相宜之法,都能得到解脱。但是众生业障深重,难以觉悟开明,虽然有那么多获益法门,惑业凡夫还是无法获得这些法益。

第二:“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在这种情况下,释迦牟尼佛因韦提希致请,广开净土要门之法。而阿弥陀佛将别意弘愿同时彰显出来。

第三:“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也就意味着修行要门定散二善之行人,可以将所修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求往生。

第四:“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而阿弥陀佛的弘伟誓愿就如同《佛说无量寿经》所说,无论善凡夫还是恶凡夫,皆能乘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去往生。

上述表述层层递进。先讲修证的方便之法,为净土教的信受作铺垫,将万修万行最终都导归念佛、将自力导归佛力、将往生不定导归定、将渐教导归顿中之顿教、将修行之归宿统统指向极乐世界,指向六字名号。

既然修定善、修散善可以回向求往生,心也向往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那么目标指向一定,这些定散之法也就成为了修行的过程或者工具。而六字名号即是阿弥陀佛的本体,也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是一心出离生死众生所向往的终极目标,名体一如。既然一代时教都是教化皆成佛道,而西方极乐世界又是目标,六字名号称名即生,岂不是一代时教都是六字名号的注脚吗!

《观经》之深意将五乘行人一网打尽皆成佛道,无论凡圣、无论善恶、无论根机、无论时代,岂不是释迦牟尼佛出世五浊恶世,教化众生、解脱苦难的真实之意吗!

《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言:“阿弥陀”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而说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三字具足一切诸佛菩萨,八万四千法,一代时教不就是六字名号的注脚吗!

佛成居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