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概说(四.上)

──《观无量寿经》的属性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是第二十一次的佛一。我们从前三次开始,研讨《观无量寿经》的大意,在这系列中,首先就《观无量寿经》概说讲了三次,前三次所讲的概说内容,已经整理成文字,并且列印放在外面的服务台;此外,更早以前所讲的《无量寿经》大意十次,已经编辑成书出版,也放在服务台,希望莲友们带回去阅览,或赠送给其他的莲友们。因为形成文字是把以前所讲口误之处予以修正,不足之处加以补充,所以比较完整。

《无量寿经》也好,《观无量寿经》也好,都是净土宗正依的经典,所讲的内容,完全都是依循着佛陀以及祖师们的传承来阐释的,把这样的书放在自己的身边,就等同有佛陀、善知识时常与我们相伴,与我们同在,可以指导我们有关纯正净土宗的教理,可以让我们对往生有把握,心中能够安稳、安定,安心地走上净土之道。

上次所讲的主题是“《观经》唯凡论”,意思是说这一部《观经》是针对所有凡夫所讲的经典,是要让所有凡夫都能够现生离开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的一部经典。

从《观经》的经名以及经文来看,好像是在讲解修学禅定、入定观想的经典,似乎境界很高超,如果未能正确了解,会误解这一部《观经》高不可攀,和我们的根机距离很遥远,令人望洋兴叹,好像跟我们凡夫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不是,正好相反,这一部《观经》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说的成佛之法的经典,是每一个业障深重、烦恼炽盛的凡夫都能够拥有、做得来的。

所以,提出“《观经》唯凡论”这个论点,一方面是为《观经》做一个定论,什么定论呢?──《观经》是属于凡夫成佛的经典,是属于我们的经典;同时也说明,《观经》的教法是每一个人所能拥有、做得到的。如果它很困难,是我们根本做不到的,这样《观经》就不能列入净土正依的三经之中了。

因为净土法门有一个定义,就是“本为凡夫,兼为圣人”。所谓“本为凡夫”,就是主要是针对凡夫来讲的,圣人不是主要的对象;但是圣人如果要接受弥陀的摄受,往生弥陀的净土,当下也能够拥有往生的决定性,只是他必须回心转意,把自己看成凡夫,而不是自认可以自己修行的力量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圣者要往生极乐世界,也要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也要靠阿弥陀佛的本愿船,那这样的话,他跟凡夫就同样的心境,同样的行持,同样的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船,这就是所谓“以凡夫为本”。

为什么要特别提出“《观经》唯凡论”呢?因为在隋唐时代,有很多有名的学者都研究《观经》,也对《观经》作注解,但是他们对《观经》的注解却是错误的,不合佛陀的本意,也不合弥陀的本愿,注解的内容更是我们所做不到的。他们注解的《观经》有好几点错误,最根本的错误归纳起来有四点,就是:(一)韦提圣人论;(二)九品唯圣论;(三)化身化土论;(四)别时意趣论。这四点是比较根本的。

错误一,韦提圣人论,认为韦提希夫人是圣人,是以圣人的身分来领受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道理,其实是错误的。

错误二,九品唯圣论,认为九品往生这些人,都是圣者的根机,这个也是错误的。

错误三,化身化土论,认为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是化身佛,不是报身佛;极乐世界是化土不是报土,这也是错误的。

错误四,别时意趣论,认为《观经》当中下品下生的罪恶凡夫有愿无行,他们念佛只是有愿生极乐世界的心,可是没有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为什么?因为他们念佛少,顶多就是十声而已,所以不具备往生的条件,只是种下了将来往生的种子而已,所以往生不是在当生,是在别时,是在下一生或下下生之后。

这四点是比较根本性的重大错误。

善导大师对于这些严重的错误,而阻碍众生念佛往生这件事非常的忧心、愤慨,为了纠正这些错误,善导大师特别写了一部很有名的《观经四帖疏》。针对这四大错误一一纠正,提出七点来论破这一些错误:

第一,《观经》唯凡论。整部《观经》所针对的对象都属于凡夫,韦提希夫人也好,或者是九品往生者也好,乃至未来世的众生也好,都是凡夫,这就是“《观经》唯凡论”。亦即《观经》唯是针对凡夫来讲的,是凡夫容易做得到,而且境界高超,为什么?因为他能够当生往生极乐世界,当生离开六道轮回。

第二,韦提凡夫论。善导大师引经据典说明,韦提希夫人跟所有在座,是与三界以内的六道轮回凡夫是一样的,是凡夫,不是圣人。

第三,九品唯凡论。无论是上品生、中品生、下品生,九品都是贪瞋痴的凡夫,只因所遇的因缘不一样,所以成为上辈、中辈或下辈。

第四,报身报土论。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是报身,不是化身;极乐世界是报土不是化土。既然是报身报土是佛的境界,能够进入这样的境界,也必须是破了无明的圣者,也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够进入,才能跟佛感应道交。可是我们凡夫只要愿生极乐,专念弥陀名号,也能够等同初地菩萨一样地进入极乐世界这样的报土,它是超越其他世界的报土的。

一般所听闻的极乐世界被判定为四土,也就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这是天台宗智者大师依循着前辈,也就是慧远大师等的论点所讲的,但这不符合净土宗的教理,也就是不符合《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教理,所以善导大师特别指出极乐世界本身就是报土,而这样的报土是涵盖常寂光土和实报庄严土的,根本不是所谓的凡圣同居土,也不是方便有余土,它是真真实实的报土。

第五,凡夫入报论。还是贪、瞋、痴、慢、疑、邪见具足的凡夫,一点烦恼都没有断除,也没有降伏,所有无明依然仍在,可是这样具足烦恼的凡夫,也能够离开六道轮回,也能够往生极乐报土。

第六,愿行具足论。凡夫之所以能够入报,是因为他“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是“愿”跟“行”都是具足的,因此下品生的罪人,临终的时候十念、一念,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他念佛,愿生净土,就愿行具足。

第七点,乘佛愿力论。以上这一些观点与关键,都来自于一个因、一个根本──阿弥陀佛的愿力。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根本,才能进入他的极乐世界。由于阿弥陀佛的愿力,成就了极乐世界的报土,也成就了“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万德洪名,所以,一方面阿弥陀佛有悲心要救度我们,一方面阿弥陀佛也完成了这个力量,能够救度我们,只要专念弥陀佛名,就乘上了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最后一点就是乘佛愿力。

同样都是当时鼎鼎有名的大师,为什么对一部《观经》所解释的有这么巨大的差别?而且差别的内容可以说是天地之别呢?主要是因为其他的大师是以圣道门的观点,以自力的观点来看《观无量寿经》,可是善导大师是依据《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来看《观无量寿经》,也依据相关净土的经典,来看《观无量寿经》,所以解释就有不一样了。

从《无量寿经》来看《观经》的话,《观经》是属于阿弥陀佛愿力救度凡夫的经典,不是属于自力的,也不是属于圣道门的教理所能够解释的。善导大师依净土经论来解释《观无量寿经》,最根本的就是依阿弥陀佛的愿力来看《观无量寿经》。善导大师认为,无论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或其他祖师所要解释的,都应该回归到阿弥陀佛的愿力,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是根本,好像种子一样,一棵净土的大树,无论是树干、树枝,或花果,都是来自种子,所以一切必须回归种子,一切是由这个根本所展开来的。因此善导大师首先将《观无量寿经》定调为:《观无量寿经》是往生成佛的经典,是针对凡夫所讲的,不是针对圣人。

善导大师说,圣人“三涂永绝,四趣不生。”,这是就初果阿罗汉的圣者来讲的,阿罗汉已不会再堕落三涂(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了,三涂加上阿修罗道,称为“四趣”,文句虽只提三涂四趣,但文意则涵盖六道,也就是说,圣者已经离开三界六道的轮回了。又说:

  虽居生死,不为生死所染;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

也就是说,他们即使此生目前还在六道生死当中,但已经不被烦恼所污染而继续轮回六道。

这可分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初果阿罗汉。初果阿罗汉他已经断了见惑,思惑还没有断,由于断了见惑,所以就断除了三恶道的轮回,只剩下人道与天道这两个境界;经过七次人、天的转换之后,就永远不再于三界六道中轮回了,这是就初果阿罗汉来讲的。

若菩萨乘愿再来的话是靠他悲心愿力而来的,不是因为贪瞋痴,不是因为罪业受果报而来的,所以善导大师说,这些圣者在六道轮回生死海中,就好像鹅鸭入水,却不会被水所淹没一般。如果是凡夫,就好像鸡一样,在六道轮回当中,会被六道的海水所淹没,被烦恼业障所污染;若以念佛人来讲,现在信受弥陀的救度,专称弥陀的佛名,愿生弥陀的净土,未来几十年的生死,就好像鹅鸭入水一样,已不被生死所染,果报一尽,生命一断,就往生极乐世界了。

善导大师说,那一些圣人是“神通自在,转变无方”,也就是说,只要是断了见惑的初果阿罗汉以上圣者都有神通,菩萨三明六通就更加广大,所以他能够转变自在,不受任何障碍。是怎样地转变无方呢?以三个层面来讲:第一,时间。可以转长劫为一念之间,或化一念为长劫;第二,空间。不论多远,都能够来去自如,如同就在面前一样;第三,万物。不管是人或畜生,或者是植物、矿物,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能够互相转换,不受障碍,这个叫做“转变无方”。

  更忧何事,乃借韦提希请佛求生安乐国也?

这些圣者已经不需要担忧自己会生死轮回了,因此根本没有必要假借韦提希夫人来代替他们请求释迦牟尼佛,为他们说法救度他们。

当时的学者们认为韦提希夫人是个圣者,所以才能够在听释迦牟尼佛讲弥陀的救度时就获得“无生忍”。其实,这个“无生忍”有三个含义:

第一个含义,是领悟阿弥陀佛的悲心救度;

第二个含义,是信受阿弥陀佛的悲心救度;

第三个含义,是欢喜阿弥陀佛的悲心救度。

所以它是悟、信,跟喜的内涵,不是圣者的无生忍。

当时一些学者看到经文讲“无生忍”,就误认为是圣者的无生忍,因此韦提希夫人肯定是圣者,往生的这些众生,不管上辈、中辈、下辈都属于圣者。所以,善导大师就说:统统不对!韦提希是凡夫,九品的往生者也是凡夫,只不过是所遇的因缘各不一样,因此成为上、中、下三辈九品。三辈九品是一个概略性的划分,如展开来就成八十一辈无量品,因为众生的根机是千差万别的。众生的根机虽然千差万别,但如果同样依靠弥陀的愿力,这样千差万别的根机就成为同一个根机,同样一个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极乐世界的根机,不是依靠他个人的身分,个人的功德,个人的功夫。如果依靠个人的话,就千差万别,因为众生有圣者、有凡夫,有善人、有恶人,有比丘、比丘尼,有沙弥、沙弥尼,有优婆塞、优婆夷,还有一些没有皈依的一般人。所以如果靠各个的身分、功德、功夫、力量往生的话,那当然就千差万别;但如果同样依靠阿弥陀佛,就是同样一个根机,没有差别。

所以,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的名号,使所有众生的根机成为平等的根机。如果不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名号,那是“父子登山,各自努力”,就要靠各自的善业功德。可是,以我们凡夫来讲,我们没有纯粹的善业可以离开六道轮回,我们也没有圆满的功德能够成就佛道。

因此,这一部《观经》是成佛的经典,也是为凡夫所讲的经典。所以《观经》这一部经典对我们而言,是活灵灵,很亲近、很可亲的,是跟我们在一起来温暖我们的身心,使我们得到无比的欢喜和安慰的。

善导大师说“更忧何事,乃借韦提希请佛求生安乐国也?”圣者可说已经远离三界六道的轮回,他们是安乐无忧的,是不需要佛为他们忧愁、担忧出离方法的,也不用阿弥陀佛为他们发救度的愿,因为他们已经能够自己离开三界六道轮回,何必阿弥陀佛苦苦地来为他们经过五劫的思惟发愿,又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来救度他们呢?根本都不需要。倒是释迦牟尼佛去世之后的未来五浊恶世凡夫,才是阿弥陀佛所要发愿救度的对象。

在《观无量寿经》就说我们是“为烦恼贼之所害者”,才会在这五浊六道轮回。也就是说,我们都有烦恼,有贪瞋痴,都有七情六欲,都有妄想杂念,都有情绪,会发脾气,会意气用事,会比较、计较、忌妒、不平、不满、与人对立、与人纷争,我们都会这样。但是这一些不是我们的主人,这些是外面的客人,而且是小偷,它来到我们的家里,把我们赶出去,占地为王,成为这个家的主人,其实它不是真正的主人,主人是我们,只是我们一时迷失了,被赶出去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很体贴,丝毫都没有责备我们、批判我们、惩罚我们,反而同情地说:“唉呀!众生好可怜,你们是被烦恼贼所陷害的,是无辜的,因此才会『浊恶不善』,而且受了『五苦所逼』。”

凡夫都会批判、责备,拿起正义的大旗,拿起善恶因果的尺来衡量对方,不会互相同情、互相原谅、互相安慰。但是佛都同情我们、安慰我们,对于我们种种的贪瞋痴现行,是深切同情的。

所谓“五苦”就是生、老、病、死,加上爱别离苦,这五苦就包含着八种苦,包含着无量苦。像这样的五浊恶世凡夫,就好像沉溺在水中的人常没常流转,常常沉没在三恶道,永恒地在六道里面轮回。这一种常没常流转的凡夫是阿弥陀佛所悲愍,而且是迫切需要救度的对象,所以弥陀的救度是“凡夫正机”或者“罪人正机”。“正机”就是主要、直接的对象,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救度,是以罪人为直接的对象。

所以阿弥陀佛的救度是针对我们这种为烦恼贼所害,而且苦恼不堪的罪人为目标的,如果不是以救度这样既罪又苦的五浊恶世凡夫为主要对象的话,阿弥陀佛的悲心、愿力就不够圆满了。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经过五劫思惟发四十八个大愿,为了完成这四十八个大愿,又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岂不是白费了?所以如果阿弥陀佛不能够救度我们,阿弥陀佛的悲愿不够圆满,而我们也就永远没有超生的机缘,因为十方诸佛当中,无量菩萨之间,乃至八万四千法门,是没有一个法门能够救度我们的,没有一个菩萨、一尊佛能够救度我们的,就只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所以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凡夫,都有被救,都有往生的希望。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是十劫了,阿弥陀佛成佛以来都在一直呼唤我们。对于弥陀救度沉沦的众生这方面,善导大师有一段话讲得非常的好,善导大师说: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这一段法语非常的好,因为这一段法语说出了弥陀的悲心,也给我们安慰,开出了救度我们的一条大道。

善导大师说“诸佛”是“大悲于苦者”的,也就是说,佛菩萨大悲的对象不是善人,不是贤人,更不是解脱的圣者,而是以“为烦恼贼所害”的苦恼众生为对象的,所以说“诸佛大悲于苦者”。

心偏愍念常没众生”,佛心是专悲愍常没的众生。常没众生就是指常常沉沦三恶道的众生,对三恶道的众生是特别、万分地悲愍,因此十方诸佛都劝导常没的众生要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是以劝归净土”。为什么?因为除了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之外,其他的法没办法救度常没众生。

接下来就用譬喻了,善导大师说“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就好像沉溺在水中的人,需要赶快、特别、专门地把他救上岸来,为什么?因为如果稍慢一步就来不及了,他沉溺在水中浮沉挣扎,生命悬于一线之间,如果不赶快把他救上来,他就沉下去了。“急”就是迫不及待,要赶快,不能悠悠闲闲、慢条斯理的,要一个箭步立即往前把他拉出水面。

岸上之者,何用济为”,如果是岸上的人,他不是沉溺的人,当然就不用去救他。“溺水之人”就代表在六道轮回,尤其是三恶道的凡夫,岸上的人是形容已经不在三恶道沉沦,或者已经离开六道轮回的圣人。

善导大师这一段法语为净土宗做了一个定位,什么定位呢?判定净土宗是救度的法门,救度者是阿弥陀佛,被救者是在六道中轮回的常没众生;劝导者是十方诸佛,五浊恶世的传承者就是释迦牟尼佛,印度到中国的传承者就是龙树菩萨、天亲菩萨,还有昙鸾大师、道绰大师,以及善导大师,现在的善知识就是在座的各位法师、各位莲友,善知识是什么意思?发心成就对方解脱,乃至成就对方成佛的人就是善知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不能称为善知识。

这一段法语有一句话说“急须偏救”,救度的救。一般佛教不讲救度的,多是讲修行,靠自己的力量,所谓“勤修戒定慧,灭除贪瞋痴”。一个修行者能够勤修戒定慧,灭除贪瞋痴,这是很让人家敬仰、崇拜的,是很神圣、高超的。可是我们做得到吗?做不到。

定、慧不用讲,单就戒来说,我们做得圆满吗?乃至一戒,能做得清净吗?戒定慧做不到,就没办法断除贪瞋痴,那怎么办呢?就必须依靠外来的救济;对于法身慧命来说,外来的救济只有一个,就是阿弥陀佛的力量,所以对我们自身来讲,阿弥陀佛叫做“他力”。阿弥陀佛的力量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愿身、佛力、功德力,只有阿弥陀佛的愿力、佛力、功德力,才能够救度我们。

八万四千法门、八大宗派当中,只有净土法门是讲救度的法门,其他的法门都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断除自己的贪瞋痴,圆满自己的戒定慧,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去积植菩萨六度万行才能成佛。这一些都很神圣,令人崇拜,也是我们所恭敬赞叹的,但是很悲叹,我们做不来,所以我们一方面很自哀自怜,因为完全做不到;另一方面我们也很安慰,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救度,我们也接受了弥陀的救度。而令人惊奇,叹为观止的是,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反而胜过其他法门的修行,因为其他自力法门的修行要从因地,​​一个阶层、一个阶层的努力修行跨越,能跨越得过才能成就,能成就才能解脱;如果中间一个阶层没有跨越,就不能成就,不能成就就继续常没常流转。

对我们来讲,对阿弥陀佛的恩是永怀仰谢的,即使粉身碎骨也没有办法报答阿弥陀佛的恩,因为这样,我们就会惭愧、柔软,晓得自己是被救度的人,自己是没有能力出离轮回的人,但是这样没有能力出离轮回的人被弥陀救度了,他就能出离轮回,而且成就的境界高于所有的修行者。

所谓“救度法门”有一个定义,就是自觉有需要被救度的人才会被救度,如果他有衣穿,有饭吃,有房子住,就不需要接受他人的食物、衣物、房子;同样的,我们如果有力量能够出离三界,自己有力量能够成佛,我们就不需要阿弥陀佛──可是,我们是完全没办法的。既然是救济,就表示对方给我们的就是我们所缺的,也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缺什么呢?我们缺离开六道轮回的力量,我们缺成佛的功德,阿弥陀佛把这一些都已经具备、完成了,也就是说他的愿行都圆满了。阿弥陀佛的愿行圆满成就什么呢?成就了极乐世界,成就了弥陀本身,成就“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万德洪名送给我们。我们只要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等于接受他的救度。

龙树菩萨说,阿弥陀佛的救度好像船一样,船航驶在六道的苦海当中,苦海的众生只要愿意上船,安分守己地坐在船上,都能够从娑婆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都能够越过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坐在船上的人,不管有力量、没力量,尽管有十八般的武艺,也置于无用之地,因为不需要,任何人完全都是靠这一条船的力量。所以净土宗是平等救度的法门,不是讲修行的法门。

若讲修行,就必须从戒定慧开始,还有正行、助行;一般助行都讲三福,或是种种功德,正行就是讲念佛要功夫成片、梦寐一如,这个就是修行。可是这一些都不是净土的教理,这一些我们凡夫也做不来,但如果是讲救度,有功夫、没功夫,有功德、没功德,都同样能够被救度到极乐世界。即使有这一些,我们也当作是自己本分该做的,而不作为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

这一种理论可能跟大家向来理解的净土教理不一样,不过这才是正确的。

善导大师他又说:

  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

意思是说,这一部《观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为凡夫成佛所说的经典,跟圣者一点都没有关系。用譬喻来说,救生人员是要救溺水的人,是跟溺水的人有关系,不是要救岸上的人,岸上的人不需要救,救生人员跟岸上的人,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善导大师又说:

  世尊定为凡夫,不为圣人。

释迦牟尼佛宣讲九品往生,是为了凡夫,不是为了圣人;不管是上辈凡夫、中辈凡夫、下辈凡夫,都能够以念佛平等地往生。九品是就众生的各种根机来划分的,如果这些根机依他们本身所修的来回向往生的话,到了极乐世界就有品位阶级,就在苞胎之中;如果这九品种种根机不是依自己的身分、修行来回向往生,而是统统依阿弥陀佛的名号,那九品的凡夫就全都成为一品。也就是说就往生的功德来讲,都依靠阿弥陀佛的这一句万德洪名,不依靠自己的身分──出家人往生极乐世界不是靠出家人的身分、资质、功德;在家众往生极乐世界也不因是在家众到极乐世界就比较低下,因为人人都是完全依靠这一句名号的功德。所以在世间身分不一样,但所依靠的同样都是弥陀的名号,弥陀的愿力功德,到了极乐世界都舍下了在娑婆世界的身分以及个人的善恶等等,到了极乐世界统统贪瞋痴断除、无明消除,统统是佛性显现。所以,到了极乐世界都平等进入佛的境界。

所以,佛法中唯有这一个法门是最可贵的,是我们所需要的,是让我们觉得有安慰、有欢喜的,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是这一个法门。平等是佛法最高的境界,平等也是佛法的实相,平等也是佛法的核心,如果不平等,那不是佛法,我们到极乐世界就都能够平等,到了那里统统是佛的境界,是平等的。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玄义分》,引用十句《观无量寿经》的经文来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一部《观无量寿经》是针对凡夫讲的,不只韦提希夫人是凡夫,上、中、下辈也都是凡夫。所以善导大师说:

  上来虽有十句不同,证明如来说此十六观经,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

引用十句《观无量寿经》的经文来证明,这一部《观无量寿经》只是针对常没的众生而讲,与大圣人、小圣人毫不相干。在这里,善导大师把众生定义为什么众生呢?──常没众生。这四个字会让人感觉很惊讶,好像是在批评我们是常没众生、地狱种子,只会堕落三恶道一样?可是摆在眼前的是,我们现在生而为人,已经遇到佛法在修行的,下辈子如果即使没有解脱也可能会生天,不然也会投胎当人,或生生世世当人学佛修行,很多人都持这样的想法。

可是善导大师要我们自觉,知道自己事实上不只是凡夫而已,而且是“常没众生”,这一句话好像晨钟暮鼓一样,敲醒我们迷茫的心。我们心太迷茫了,我们不了解自己,都高估自己,以为现在生而为人,遇到佛法,受三皈五戒,也有在修行,下辈子即使不解脱也会生天,或者继续为人修行。这种想法是不可靠,也不可能的!

《涅槃经》就说:

  虽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

即使生在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天寿尽了,一样还会堕落三恶道,而且能够生天的人,是非常稀少的,能够生而为人,也是不多的。既然稀少、不多,可见我们都是常没三恶道的多。所以善导大师要我们自觉,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是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的众生。

由善导大师开示的这几段法语就可以知道,《观无量寿经》的定善十三观也好,或者是散善三福九品也好,都是释迦牟尼佛为了五浊恶世常没凡夫所说的经典,跟圣者是完全没有关系。不只九品的根机不是圣者,修习十三种定观的根机也不是圣者,包括《观经》的当机者众韦提希夫人,也是凡夫不是圣者。

虽然隋唐时代的几位有名的大师判定韦提希夫人是大菩萨,可是善导大师却不这样认为。善导大师首先在《观经四帖疏.序分义》里面,依据释迦牟尼佛所说:“汝是凡夫,心想羸劣”,判定韦提希不是圣人,是博地凡夫,因为心想羸劣就是贪瞋痴很深重,修行没有力量。因此善导大师就说:“正明韦提是凡非圣。

由非圣故,仰惟佛力冥加,彼国虽遥得睹。”也由于不是圣人,是靠佛的力量来加持她,使她能够看到十万亿佛土的极乐世界。

之后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定善义》“华座观”经文说:

  韦提实是垢凡女质,不足可言;但以圣力冥加,彼佛现时,得蒙稽首。

也就是说,韦提希夫人是一个贪瞋痴的凡夫,一点都谈不上修行。只是因为佛的力量暗中加持,使得她能够看到阿弥陀佛,而向阿弥陀佛顶礼膜拜,获得弥陀的救度。

在《般舟赞》中,善导大师说:

  韦提即是女人相,贪瞋具足凡夫位。

也就是说,韦提希夫人是女人的相貌,跟大众一样的贪欲、瞋恚、愚痴、骄慢,还有怀疑、猜忌,是凡夫的位格,不是圣人的位格。

由善导大师这一些开示,我们晓得,《观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始终都是为了救度在五浊中常没凡夫所说的经典,显出净土门主要救度的根机是以凡夫为本。

释迦牟尼佛看到众生的根机,以及弥陀救度的法门──“机法”已经相应、已经成熟了,因此才很满足地微笑而说出的一部末法五浊恶世众生得救的、机教相应的《观无量寿经》。一切凡夫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必生弥陀净土的一部经典。所以《观无量寿经》就是弥陀救度的法门,是凡夫赖以得救的一部经典。

净土三经以及净土宗传承的祖师──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等,都主张净土就是救度的法门,有经证、有理证,也有祖师的传承。那有没有事证呢?所谓事证就是证明我们凡夫是被阿弥陀佛所救的,乃至于现在也感受、感应到阿弥陀佛的救度。其实事例是很多的,《念佛感应录》中分门别类记载许多阿弥陀佛救度的感应故事,当然,还有很多是没有被记载下来的。

最近有一位居士,就记载了一篇有关佛要救度我们的亲身体验。他的法号叫佛广,男众,他在今年(2019)二月十四日,把他的事迹写下来。这件事迹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为什么到现在才记载下来呢?因为刚好大家在讨论阿弥陀佛名号可以放光的的话题。佛广居士说即使是在萤幕上、手机上,或念佛机上,都会放光,阿弥陀佛都会转变无方、自在无碍地显示在那里面的,因此佛广居士就说出他在近十几年前的体验,我知道后,就请佛广居士务必要将经过写下来。

佛要救我念佛放光

我的法号叫佛广,男众,今年53岁。于1992年26岁时接触佛教,次年9月于广州光孝寺皈依。多年来,曾修学过几种法门,但都不得力,不论念佛、参禅或学密都难以安心。如此经过十三年,到了2006年,对自己的学佛状况非常失望,准备年底时彻底放弃学佛。

2006年的年中时,我在广东省阳西县工作,认识了当地的一些佛友,他们说广东茂名市高州市市区,有一处念佛堂很殊胜,到那里念佛,可以很快提升境界,增长功夫,鼓动我去看看。我想:自己念佛妄念纷飞,胡思乱想,去了也是白去,就没放在心上。但这些佛友多次热心相邀,我转念一想,权且当游玩,去看看也无妨。11月间,便与几位佛友去参访念佛堂。

佛堂主要举办类似闭关式的佛七,就是在一间宽大的房厅中作佛七用,房内不设床铺,念佛人除了吃饭、如厕出房门外,其余时间都在房内念佛,并规定念佛禁语,若讲话则自动退出。另外有几位佛友,负责买菜、煮饭,照顾念佛人的饮食。佛堂以这种七天日夜不断精进用功念佛,乃至不倒单,专注一句佛号,期望七天取得最大成效的方法,吸引了不少人远道而来。我了解后,跃跃欲试,心想:不妨全力做个最后的冲刺,不行的话,再彻底放弃佛教也不后悔。

2007年2月13日,我约了三人前往,都是佛山南海的佛友,他们是张燕萍,皈依后叫佛如;侯灯娣及我侄子邝初杰,皈依后叫佛本。次日早上8时,佛七正式开始,至2007年2月21日(大年初三),共七天。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都是随着念佛机“阿弥陀佛”四字七音的调子,绕佛念佛,累了就席地而坐念佛,稍事休息后再起来绕佛,日夜如此,基本上没有睡觉。当然妄念依然迁流不息,但毕竟因专注于念佛,多了一份轻安与平静。

到了第三天晚上,大约十点多,确实太累了,坐下来披着棉被边休息边念佛,念着念着不知不觉地就睡着了。在睡梦中,有人与我说话,告诉我说:“佛要救我。”语气柔和而坚决,当时听了极其欢喜,接下来听到有男声在歌唱《佛要救我》: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佛要救我
  一定救我
  誓愿不变
  真的救我
  佛救众生
  直到永远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听着听着就醒了,时间是凌晨三点多,歌曲依旧继续在唱。人虽醒了,但仍持续仔细的静听,奇怪的是,声音是由念佛机播出,用念佛的调子重复唱出《佛要救我》的歌词。我觉得很惊喜又不可思议,赶紧找纸笔记下了歌词。听了一阵子,我就起身绕佛,念佛机就变回原来念佛声了。

佛七结束之后,彼此交流时才知道,就在当天晚上,发生了另一件特别的事情。佛如莲友平常会见到一些特别的景象,这晚她也看到了。她说当晚看见我全身放金光,无论是绕佛还是披着棉被坐在地上念佛,都在放光,她觉得很神奇。今天我专程到她家探访,她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这个印象太深刻了,依然历历在目。

那时,我们都不明白念佛就会放光。现在知道念佛身体会放光,是佛号自然而然的展现,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并非某个人独有的,而这正好佐证念佛就会放光。

当时听闻“佛要救我”,有难以言表的欢喜与感动,接下来的几天念佛,自然很轻松愉快地度过了。

“佛要救我”这句话,具有无比的震撼力,击碎我原来固有的观念,正是弥陀的慈悲引导,为久修无望的我指明了出路。

约一个月后,我有幸奉读净宗法师所著的《念佛胜易》和《唯说念佛》两本书,迎来了学佛路上的重大转机。随后寻访安徽弘愿寺,叩拜净宗师父,承蒙开示纯正净土教理,明确领悟弥陀救度悲心。在弘愿寺看到一系列净土宗丛书及光碟,藉由接触净土宗丛书,聆听慧净上人、净宗师父的教导,彻底了解净土法门是弥陀慈悲救度的法门,往生弥陀净土不是看自己的根机,也不是靠自己的修行或功夫与功德,是全凭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而这救度几乎是平等无有条件的。因而完全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阿弥陀佛就这样巧妙的救了我。

(佛广居士记于2019年2月14日)

由这一则感应事迹可以了解,佛真的是转变无方。为什么?念佛机是机器,由种种零件所组成,佛号是烧录在一片小小的IC上,IC所烧录的内容就只是这一句佛号,没有其他的声音,没有其他的调子,也没有其他的文辞,可是居然能够唱出那样的歌词,而且那样的歌词,正是净土三部经根本的教理,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悲心救度。就在他学佛濒临绝望,需要弥陀的救度才有出路,才有希望,才有光明时,他如愿获得了救度的引导。

也就是说,他以前也念过佛,多少也曾涉猎有关净土的教理,可是没有正确的了解真正的净土教理是讲弥陀的救度,讲平等无条件的救度,讲任何众生都能够被救;而任何众生当中,是以凡夫为本,以罪人为正机。当他听到了歌词的时候,当下只是感动、欢喜,还不晓得原理,是之后接触到了《念佛胜易》《唯说念佛》两本书,才理解到原来净土法门是讲弥陀的救度。也因为这样,佛广居士从2007年就专看我们净土宗印行的书,同时也踏上了布教的线上,为人讲解净土教理。回想起来,如果没有那件感应事迹的话,佛广居士可能就放弃佛教了。

不过我们学佛不要存心要去追求感应,尤其是刻意希求要有感应,这样很危险,要让它自然,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即使有的话,也平常心看待,不要认为奇特而想进一步或期望更有感应,这样很危险。为什么?因为凡夫贪瞋痴重,又没有智慧,很容易执着。一旦执着,在旁边等待报复的冤家债主,发现我们有这个执着,就会借机显现,而让一般人在分不清真假之下,执着是佛菩萨的感应,这样就会被牵引进入魔道。所以古德说“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时着魔”,为什么?修行是为了解脱,假设着魔了,那就更加的沉沦了,生生世世就难以解脱了,所以说宁可千年都不开悟,也不可以当下一时的著魔,因为一旦着魔就没有解脱的希望了。

佛菩萨是有感应的,但是我们不追求,有感应也当作很平常,不加以执着。我们念这一句佛号时就只是老实的念、平淡的念、平凡的念,不要期待有什么奇特的感觉,也不要希求任何奇妙的感应,只要老实念佛就好。(待续)

(2019年3月10日讲于台南佛一法会)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