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禅净异同
禅宗与净土,作为中国佛教两大独特的宗派,既有相似之处,亦大有别。
(一)、就相似处而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有如下几点:
⒈直契佛心,究竟无遗:禅者佛心——佛语心为宗(智);净者佛果——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悲)。
⒉同为顿教,直超生死:禅宗体悟无生;净土但求往生。
⒊彻法底源,不带方便:禅宗直指人心;净土全托佛愿。
⒋法入于心,信心清净:禅宗“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净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明信佛智,莲花化生”。
⒌至极简易,直趋极果:禅宗即心即佛;净土光寿同佛。
(二)、禅宗与净土虽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因教法不同,宗旨各异,应机有别,利益亦自不同。二者之异远胜于同,如《金刚经》《维摩诘经》《六祖坛经》等与净土经典有明显之不同。大体而言,有如下之异:
⒈禅为竖出之顿教;净为横超之顿教。
⒉禅重性空之理,意在法身;净显妙有之相,偏在报身。
⒊禅重悟入,极智慧离生死;净以信入,还愚痴生极乐。
⒋禅由自因心以趋佛果觉,理顿事渐;净直以佛果觉为自因心,因心顿同果觉。
⒌禅以无相之心而破我执;净以归命之心而化我执。
⒍禅唯上根人得益;净则一切人通入。
⒎禅纵有悟亦待实证,所谓“理则顿悟,事须渐修”;净不断烦恼得涅槃,所谓“不论断证,唯恃信愿”、“无借劬劳修证,但持名号” 。
⒏禅之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净则平生业成,直入弥陀报土。
为方便理解,示图如下:
禅 宗 | 净 土 | ||
1 | 自佛 | 他佛 | 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
2 | 自心 | 佛心 | 佛心者,大慈悲是 |
3 | 自力 | 他力 | 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 |
4 | 难行 | 易行 | 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
5 | 法身 | 报身 | 弥陀报佛,极乐报土 |
6 | 因地 | 果地 | 以果觉为因地心 |
7 | 无生 | 往生 | 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
8 | 悟入 | 信入 | 净土法门,唯信乃入 |
9 | 无形无相 | 指方立相 | 从是西方…有世界…有佛 |
10 | 不取不舍 | 有取有舍 | 舍秽取净 |
11 | 无门为门 | 念佛正行 | 称名正定业,顺彼佛愿故 |
12 | 心无所住 | 心有所归 | 一心归命,南无即是归命 |
13 | 顿悟渐修 | 直入报土 | 托佛愿以作强缘,五乘齐入 |
14 | 最上利根 | 三根普被 | 上摄等觉,下度五逆 |
二、净土之横超
藉由禅净之比较,及禅与他宗之终归于净之史实,即知净土与他法差别明显,宗旨各异,净土果地他力之法,远胜于禅乃至一切因地之法,其殊胜可以四句概括:
一教:一乘顿教,简易直截。
二机:普被三根,本为凡夫。
三行:顺佛本愿,一向专称。
四果:现生不退,次入报土。
此法独为特别之法、易行之道,至简至易,至顿至圆。澫益大师称之为“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无论善导法脉或其他祖师,于净土之殊胜多有阐释。
善导大师: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元照大师:
一乘极唱,终归咸指于乐邦;
万善圆修,最胜独推于果号。
蕅益大师:
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
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
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印光大师:
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书,可以包括无余;广说之,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诸祖师之妙义,亦诠不尽。
净土之超胜,以此可知!诚如印祖所言:“一切法门,皆从此法门流出;一切法门,悉皆还归此法门。似浅而深不可测,似小而大无不包。”
三、禅之归净
禅宗与净土本无太多交涉,但因自力之难行、各宗之归净土,故禅宗与净土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禅门课诵有诵《阿弥陀经》及念佛,丛林清规中有念佛送西之定规,百丈言“修行以念佛为稳当”,更是直接显明净土之优势。
早期各宗相对独立,禅宗归净土者较少,宋朝以后,禅宗归向净土已成大势,关系更为紧密。
禅宗归净土比较复杂,综观古来禅者之习净土,大分有三类:一以禅摄净,二导禅归净,三以净统禅。
前者乃以禅释净,看似有净土之行念佛,实则全是禅宗之理,甚至以禅而诽净,此为禅宗早期之态,如东山道信、弘忍及惠能等,皆主于此。
次者禅净合一,既有禅宗之理,亦不舍净土之行,合二为一,此所谓禅净双修者,中唐以后,禅者多主于此,至永明大师而大显,后相续不绝,大有人在。
所谓禅净双修,看似二者并重,实则净重于禅,以净能资益、确保禅之成就故,观永明“有禅无净”与“无禅有净”之对比,即知此义。双修之提倡,即是习禅归净者对禅门中人而言,非是对净土宗人所说。
后者有弃禅归净(或偏向于净)之势,虽明了禅,更倚重净,故能取舍,以净土统摄禅宗乃至一切教法。此集中表现于明、清之际,如莲池、蕅益、彻悟等,皆初学于禅,后多归心于净,或摄禅入净,或弃禅归净。
三者之不同,乃众生根机、时节因缘之自然反映,显示禅之归净,乃至舍禅入净,已成大势。三者实即念自佛、自他俱念、念他佛之三种形态,显示自力难行、他力易往之殊异。因善导教法之失传久远,故此三者离净土之本意皆有或近或远之距离。
禅净看似绝然迥异,然亦可谓渊源甚深。禅宗早期多破净土,不屑往生;后来普皆归向,尽求往生。如古所云:“合五家之宗派,尽天下之禅僧,悟与未悟,无有一人不归净土者。”如此转折,实可谓一奇特之变化也,正所谓柔弱胜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