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成佛

《大学》里有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它是有次序的。“知止”,就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该做的就不做,该做的就去做;这样久而久之,才能得定(儒家也讲定);心思很稳定,整个心绪就能静下来;静,而后就能得安心;安,而后才会有真实的思考,理性才会现前;进而才能得到真实的学问。这是儒家的“止”。

佛教的“止”就更加深细了,是作用在心念上的。“止”有很多方法,比如数息、打坐、持咒等等,这些都是“止”的方法,能让心凝定下来。这就是善导大师说的“息虑凝心”。

我们凡夫的念想就像猿猴一样,一刻不停。所以要让它安静下来,“息虑凝心”,这样智慧才能永照。否则就像风中的蜡烛,风吹来吹去,我们在那样的蜡烛下看字,能看清楚吗?像过去的灯笼,外边都有一个罩,这是做什么用的呢?就是把风挡住,不让风吹进去,这样灯光才不会闪烁,甚至被吹灭。我们众生的心也是一样的,智慧就像火焰,如果妄想杂念太多、太汹涌、一刻不停,我们的心绪都是乱的,很难得到受用,这就是儒家讲的“不能得”。

圣道门的“止”是很难的,只是通过持戒,把粗的行为造作,以及身口意收敛住了,细的妄念是很难止住的。《涅槃经》说“断一品见惑如断四十里瀑流”,这多难啊!世间都讲“抽刀断水水更流”。把粗的妄念止住,不代表能把未来的果报也斩断,还差得远呢。浮出来的都是冰山一角,我们的业障如果往下扒,会大到惊人的程度。《华严经》说,如果我们生生世世的罪业有形体的话,“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整个虚空都装不下。

不过,净土门的“止”就不同了。《往生论注》中说:“『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

第一种“止”,是在娑婆世界。就是作为一个念佛人,他作愿要往生,但是还没有往生,“能止一切恶”,这个恶是娑婆世界的恶。

第二种已经到了极乐世界,身口意三业自然没有恶。因为经上说,极乐世界的清风一吹过来,“尘劳垢习自然不起”,而且“善心生焉”,没有一丝毫的恶。

第三种“止”是止小乘心,就是保证你在大乘的路上不退堕。因为站在大乘的角度来看,堕回阿罗汉也是灾难,叫“堕于二乘深坑”。但是,往生极乐世界就保证你不会止于此,会一直往前,直到成佛。

第一种“止”,它能达成什么效果呢?就是让一个人离苦得乐。第二种“止”,就是让人转凡成圣。因为一旦到了极乐世界,就不是凡夫,是圣者了。第三种“止”,就是转圣成佛。这就厉害了。

“止观”对于圣道的修行者来说,还只是前方便,还不是实质,真正的实质要靠六度万行。但是,净土法门的“止”,比圣道门的“止观”要高很多。圣道修行是靠自力的“止”,有一分力量就能止一分烦恼,有十分力量就能止十分烦恼,有百分力量就能止百分烦恼。能止多少烦恼,取决于你有多少心力。但净土法门是靠佛力,可能你是稀里糊涂地就被止住了,就离苦得乐了,转凡成圣了,转圣成佛了。

那么,净土法门怎么才能“止”呢?作愿往生。为什么“作愿”就能“止”呢?止什么呢?其实就是止住了三界里的一切造作。假如众生没有作愿往生,可以肯定的是,他轮回的业就一环套一环。我们现在遭遇的,都是我们过去世造的业成熟了、现前了,所以我们才遭遇了这些果报;我们在遭受的同时,又在造新的因;造新的因,就必然导致将来会有新的果报……这就像锁链一样,一环套一环,是无止境的。

但是,一旦一个众生作愿往生的时候,愿生就往生。因为往生是很容易的,愿生就必然往生,所以他的未来是在极乐世界。也就是说,他现在遭受的,以及当下所造的三业,本质上都是无效的。

就像车轮,用吊车把这辆车吊起来了,轮子转得再快,它也不一样了,它已经不是在地面的状况。如果车在地面上,那不行,轮子转得越快,车冲得越远。但是把它吊起来了,不管开得多快,时速六十公里、七十公里、八十公里、一百公里、一百六十公里、一百七十公里、一百八十公里……都没关系,因为它已经不在地面上了。

所以,净土门的“止”是从这个角度说的,就是止息了在三界的一切造作。虽然在往生之前,或多或少还有影响,比如你能够修十善业,就会获得比较安稳的果报,身心都很安稳、吉祥,各种好事都会来。但也就是几十年的工夫,跟那个也作愿往生,但是修得没那么好的人,差别不大。后边那个人可能会过得稍微惨一点,有一些不好的果报,比如身体不好、事业不顺、所求不遂意,等等。但也就是几十年,结果是一样的。因为每辆车都被吊起来了,不管轮子转得快、转得慢,都是空转。

所以,净土门的“止”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这是真真正正的“止”。

宗道法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