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的核心(二十)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学员,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声)

现在要请大家一起来写一个字,写什么字呢?“亲”字。

“亲”,首先,是一个立,再一个木,旁边一个见。这是什么涵义呢?为什么“亲”是这样的写法呢?中国字是象形,以形象就能体会它的内涵,那“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我们所能理解的,用一个字来显示的,就是“亲”这一个字,所以善导大师就说:“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意思是说,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当中,含盖很多,但“偏标念佛最为亲”,“偏”就是专门的、唯一的标举出念佛,也就“第十八愿”跟阿弥陀佛本身是最亲的,所以说:“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这个“亲”显示得非常好。

我们现在就稍微解释“亲”的涵义。

“亲”跟“疏”是相对的,所谓亲密、亲近或者是生疏、疏远,如果是亲密的话就不是生疏,亲近的话就不是疏远,所以往往“亲”解释为亲密跟亲近。但亲跟近在内涵上还是有不一样的。

“亲”是指心灵上的贴近,彼此心意相通,所谓心心相印,融为一体的这是亲。

“近”是指身体上的距离,彼此如影随形,所谓形影不离,不相舍离的这是近。

“亲”跟“近”,也可以用四句话来做分别:又亲又近、亲而不近、近而不亲、不亲不近。

“又亲又近”如同母子,很亲又同居住在一个屋檐下,日夜相处所以“又亲又近”。

“亲而不近”,如果儿子长大了,离开到外国读书、创业或定居,那就各自分开,就不相近,但内心还是彼此想念。

“近而不亲”,如公司的职员,天天都相处在一起,同一个屋檐下,但并没有像亲人那样贴心的想念对方,体贴为对方好。

“不亲不近”,就像一般不认识的人,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相处在一起。

这个“亲”也有“相即相入”的意思,当然这是就佛法,就“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来解释的。

“相即”就是两个东西互相靠在一起,互相靠在一起,互相贴近,没有互相离开,几乎是一体的。

“相入”就是两个东西彼此互相融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就是同一个的。

有关相即相入这种道理,《华严经》阐释的比较多,因为《华严经》本来就在解释宇宙人生的各种现象,所以它有分四种无碍:“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事无碍”就必须是相即相入,否则事与事各自分开,怎么会无碍呢?既然无碍,是哪种程度的无碍呢?是相即的无碍彼此在一起,而且是相入的无碍一体的,所以说“一即多,多即一”,“近即远,远即近”,也就是说,所谓宇宙、法界、种种事相,其实是不变随缘的现象,是随着因缘显示它的外相,但本质都是一样的,不管人的本质,动物的本质,植物矿物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宇宙”──日月星辰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万物如此,我们的心灵,心跟物其实也是一样的;众生虽然各自不同,有十法界──四圣的佛法界、菩萨法界、声闻、缘觉法界以及六凡的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十种不同法界的众生,事相是不同,但本质也是一样的。

所以,宇宙万物不论是色,不论是心,都是相融相入的,也就是《心经》所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在佛教里面是特别的名词,有形的现象都是“色”,乃至于无形的现象,但它有磁场的显现也是“色”,看得到、听得到的是“有表色”,看不到、听不到,但是还是存在的叫做“无表色”,它还是色,色就是物质。“空”,指它的本体,不论是物质上的或心灵上的,本质都是空相,但这个空相跟断灭是不一样的。

有一句话说:“皮毛剥落尽,唯有真实在”,外表一层一层剥落之后,所剩下的就是本体。所以真正的亲──“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是彼此相即相入。很多人会觉得奇怪,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我们是我们,阿弥陀佛再怎样地要救度我们,我们再怎么样地专一念佛,毕竟佛还是佛,凡夫还是凡夫啊?!怎么会亲到相即相入呢?

从本质上来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本来就是相即相入;从事相来讲,以其他法门各自分开不同,可是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的心──也就是他的慈悲跟智慧彻入到念佛人的身心骨髓里面,只是念佛人没有感知而已。所以,就这一点来讲,阿弥陀佛跟念佛人是相即相入的。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会体会到,我们念佛人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我们念佛人不只是心意相通,而且是融为一体的。

我们说把经文融为骨髓化成个性,不要读经是读经,行为是行为,彼此是两码事,不能互相切入,这样就打成两块,不是融为一体了。

在末法时代,以圣道门来说,要与经文融为一体是不可能的,因为圣道门基本的就是实相为体,如果没有领悟到实相的话,怎么能够以实相为体,连实相是什么都不知道;即使领悟到了,但三业行为没能契合实相,那还是凡夫一个。

净土的经典是“以名号为体”,名号本身就是实相,能够让我们听得到、看得到、受用得到。同时,名号能够度众生,实相是一个理体,我们如果没有体会到,心没有跟它打成一片,是受用不到的。所以,只有净土法门才能够谈到阿弥陀佛跟我们,我们跟阿弥陀佛一体的这一种事事无碍。所以,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依报是一体,阿弥陀佛跟他的名号也是一体,阿弥陀佛跟念佛的人,念佛的人跟阿弥陀佛也是一体的,所谓依正一如,名体不二,佛生一体。这样的教理,只有净土宗才有。

现在讲这个“亲”,就是亲密、亲近,跟谁亲密亲近呢?当然是跟阿弥陀佛亲密亲近。我们是念佛的人,所以阿弥陀佛跟我们,我们跟阿弥陀佛,彼此就是亲密亲近,而且是一体不离的亲密、亲近。在这里,我们就用父母跟儿女这一种亲来作为比喻。

刚刚我们写“亲”字的时候,就写出了是一个立,一个木,一个见──站在树木上向着四方瞭望,这就显示我们中国的造字非常有内涵,而且也很有艺术的。为什么这一种形象,这一种动作叫做亲,而且是亲到是骨肉之亲呢?古代缺乏交通工具,也没有现代通讯联络的科技发明,在以前那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代,没有脚踏车,也没有汽车、火车、高铁,也没有船只、飞机,出门顶多就是坐牛、马车,所以如果是亲人或者孩子离开了家门,就没有联络工具,什么时候回来也不一定知道。假设一个小孩出门去游玩,到了傍晚还没有看到儿子回来,那父母会怎么样呢?就会挂念、焦急,巴不得爬到树木之上,像千里眼一样的瞭望四周,惦记心爱的宝贝为什么还没回来……天气逐渐阴暗,好像要下雨的样子,啊,真的毛毛细雨下来了,哎呀!好像会越来越大!做父母的心就很焦急。这一种形象、这一种动作,就只有父母才会有,外人是不会如此的。所以就以站在高高的树上,向着四方焦急的瞭望亲爱的子女的踪影,怎么还没有看到影子呢?满心的焦急的这个形象、动作叫做“亲”。

这个亲,就代表骨肉之亲,代表父母儿女之亲,为什么父母儿女会亲呢?所谓父精母血故亲,我们现在这个身体,不管是年幼也好、年老也好,全身之中,不论是骨头、血液、五脏六腑,一点一滴都是我们父母的精、血所成就的。所以这一种亲是天然、天性的,父母跟我们的亲、儿女跟父母的亲,是最亲密也是最直接的,所谓伯父、叔父、姑妈、姨妈或堂表兄弟、姐妹,也都是由于父母才有这些亲戚关系。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感恩父母生下我们,一方面也要想到如何来回报父母的恩。回报父母恩,一般来讲就是要好好的借假修真,解脱自己,将来倒驾慈航来度脱父母的生死轮回,那对我们来讲,我们就念佛,也劝导父母念佛,如果父母已经去世了,不晓得到哪里,甚至到了三恶道,我们虔诚念佛也能够救度三恶道的父母、亲人往生到极乐世界。

父子母女这一种亲是最直接,也是绝对性的,所以生下来的孩子,不管这个孩子是美丽的、丑陋的、聪明的、愚痴的,都会当作是自己的宝贝,因为那是自己的骨肉,这是天性自然的;别人的孩子丑陋、愚痴,我们会远离他,但自己的孩子再怎么样的丑陋、愚痴,再怎么样的六根不全,我们都会疼爱他,而且往往会更加的疼爱、怜惜,就是因为父精母血,天性自然,因为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即使贵为国王,他看他的婴儿也是他的宝贝,因为那是他的骨肉,天性自然的相亲相近,不会认为说我是一国之尊,即使是儿女,也等同一般百姓看待,不可能的。

《四书.大学》有一句话说“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如果国王爱护他的百姓像爱护他的赤子一样的话,有这样的诚心,这样,要治理国家,和谐社会,安定人群,就不遥远了。也就是说,国王或总统对待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这样治理国家就容易了,为什么?“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这是一个比喻,只要嫁人,生下了孩子,就有天性的母爱,而不是先学会有了爱孩子的心,怎么样去爱护婴儿、养育婴儿,有了这个爱心,才可以去嫁人,不是这样的。

阿弥陀佛跟我们的关系之于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亲切千百倍,怎么讲呢?父精母血之亲只是这一辈子而已,下辈子往往就没有了,而且父母的爱是有执着的,不是清净的,因为凡夫一定有贪瞋痴,爱跟恨也是在一起的,如果儿子大逆不道的话,母亲的爱心也会消退。就好像《观经》中的韦提希夫人,她对她的孩子疼爱不得了,可是她的孩子阿闍世王居然要杀父,要关母亲,她就觉得,哎呀!这个儿子不是我的骨肉啊!比外人更像敌人啊!就会这样。阿弥陀佛他是有智慧的,他的慈爱是绝对性不会变的,他把我们众生看成他的独子,所以他的爱千百倍于现在的父母。

念佛的人跟阿弥陀佛亲,不是因为我们念佛了就跟阿弥陀佛亲;也不是因为我们都有佛性,所以一念佛就跟佛亲了;也不是因为我们学佛了,发大乘心、发菩提心、发四弘誓愿,所以就跟佛亲了;也不是因为我们行六度万行,将来能够成佛,因此就跟佛亲,这些都不是。是因为十方诸佛当中,只有一尊佛为十方众生发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所以才跟十方众生有了这一种亲缘。就好像儿子会称呼你父亲、称呼你母亲,那是因为那是你们的精血所生下来的,所以自自然然就有这一种亲,并不是政府规定或某一种仪式而形成的。就是因为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发了“只要他成佛,必定使十方众生称念他的名号,往生他的极乐世界,在他的极乐世界,也跟他一样的成佛;如果不能使十方众生称他的名号,往生他的极乐世界成佛,他就不能成正觉,就不能成佛。”因为阿弥陀佛有这样的一个愿,所以自自然然跟十方众生,尤其是跟念佛人就有了比父子母女还要亲的深缘。

念佛人以念佛为因,阿弥陀佛正觉功德的愿力作为缘,内因外缘和合,阿弥陀佛才能够成正觉,而我们也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我们跟阿弥陀佛的亲。阿弥陀佛之所以有阿弥陀佛这一个生命,是建立在十方众生念佛能够往生之上的,而十方众生念佛之所以能够往生,也是建立在阿弥陀佛成正觉的功德愿力之上的,所以念佛的众生,跟救度的阿弥陀佛是一体不离、相依相存、缺一即倒的,这个愿就是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生命,也是我们念佛人的生命。有了这个愿,才有阿弥陀佛这尊佛的存在;有了这个愿,才有我们被阿弥陀佛的救度,获得永恒安乐成佛的生命。所以,阿弥陀佛的救度跟我们的念佛这两者是一体不离的,这就是“往生正觉、机法一体”的涵义,我们众生的往生跟阿弥陀佛的成正觉,机跟法互不相离,是一体的,乃至是相即又相入的。

我们思维看看:佛的境界是超越一切大小圣之上的,不管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贤的小圣菩萨,或者是初地到十地的大圣菩萨,小圣的菩萨跟大圣的菩萨离佛的境界,还是非常遥远的,至于声闻缘觉的话,更是望尘莫及,因为声闻、缘觉连佛的名字都没有听过,因为小乘的教理当中,并没有十方净土、十方佛这样的教理、概念。如果阿弥陀佛没有发下这个愿,尽管他成佛了,由于没有这个愿,菩萨离佛净土境界还很遥远,何况是我们的具足贪瞋痴的罪恶生死凡夫,再怎么样的经过一百劫一千劫一万劫,高声的念佛,谦卑的顶礼、膜拜,或者是入定来观想佛,也都跟佛的境界常相遥远,而不是常相亲近。

现在我们念佛人跟阿弥陀佛亲,就是因为阿弥陀佛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愿,因此,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听到;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看到;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知道。就像善导大师所讲的:“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彼此三业,不相舍离。

因为阿弥陀佛发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因为有了这个誓愿,而他也已经成正觉了,完成了这一句万德洪名,也具备了佛无碍的光明来摄取念佛的众生,因此十方众生随他这一个愿,也就是专称弥陀佛名,阿弥陀佛就听到,礼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看到,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知道,众生只要有心,就与这个频率相应了。因为有了这个频率,我们接上这个开关,自然就能立即跟他感通,如果根本都没有这个频道的话,哪里会有这个开关让我们去开呢?所以说,我们专称弥陀佛名,就跟阿弥陀佛有了亲缘。

那十方诸佛跟我们有没有这种亲缘呢?没有!为什么?因为天下男人虽多,爸爸有几个?一个;天下女人虽多,妈妈也只有一个;十方诸佛虽多,只有阿弥陀佛为我们发下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本愿,其他的佛都没有啊!之所以儿女跟父母亲,是因为有父精母血为缘,自己的神识为因;我们之所以跟阿弥陀佛亲,是阿弥陀佛发下了“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缘,加上我们专称弥陀佛名为因,因缘和合才有“往生成佛”,这个就是亲。

又,弥陀与念佛众生的关系,固然以世俗之父母子女之亲为譬喻,然而世间人之亲,有亲而不近,有近不亲,有既亲又近,有不亲不近;弥陀与念佛众生不但既亲又近,而且机法一体。

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祝愿大家:信佛念佛,得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

(全文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