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经》要文三译对照

《小经》即指《佛说阿弥陀经》。

「要文」即是经中「往生正因段」的几段核心要文。此要文与念佛人的往生极乐息息相关,而且关系重大,因此有必要究明其真实意义,俾使念佛人,信知往生决定,无忐忑不安之状,有必得往生之喜,而能安于念佛。

「三译」,即是目前存在世界上的三种版本,依序为:鸠摩罗什译的《佛说阿弥陀经》,玄奘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以及德裔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马克斯穆勒翻译自近世纪尼泊尔出土的《梵文英译阿弥陀经》。

「对照」:三种译文,互有详略,若相对照,更能显佛真意。

一、三译之文

(一)鸠摩罗什译

  1. 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2.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3. 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4.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5.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二)玄奘译

  1. 若诸有情,生彼土者,皆不退转……决定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 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当得往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3. 净信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
  4. 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5. 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三)穆勒梵文英本中译

  1. 极乐国土,众生生者,是清净、不退转、一生补处菩萨。
  2. 众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国。不是的,
  3. 任何男子或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功德名号,忆念不忘,若一日,若二、三、四、五、六、七日,不被扰乱。
  4.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其人即安详宁静而命终。
  5. 命终即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四)穆勒梵文英译本

  1. And again, O Sāriputra, of those beings also who are born in the Buddha country of the Tathāgata Amitāyus as purified Bodhisattvas, never to return again and bound by one birth only.
  2. Beings are not born in that Buddha country of the Tathagata Amitayus as a reward and result of good works performed in this present life. No,
  3. Whatever son or daughter of a family shall hear the name of the blessed Amitayus, the Tathagata, and having heard it, shall keep it in mind, and with thoughts undisturbed shall keep it in mind for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or seven nights—
  4. When that son or daughter of a family comes to die, then that Amitayus, the Tathagata, surrounded by an assembly of disciples and followed by a host of Bodhisattvas, will stand before them at their hour of death, and they will depart this life with tranquil minds.
  5. After their death they will be born in the world Sukhavati in the Buddha country of the same Amitayus, the Tathagata.

二、三译比较

(一)鸠摩罗什译文

第一段,「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显示众生往生之后,多有一生补处,但只是多,未必都是一生补处菩萨。

第二段,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

第三段,善男子善女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第四段,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第五段,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此三段经文,古来大德大多作艰难深奥的解释,致使易行道的净土法门,反而成为难行道的圣道法门。

第二段,若依文解义,则需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往生。然而,什么是多,需要多少才算多?

第三段,是善男善女。执持名号必须没有杂念妄想,达到禅定之一心不乱。然而,此之难行,古来能行者稀。

第四、五段,往往容易误解为,念佛人临终时必须自己保持头脑清醒,心不颠倒,正念分明,才能感招弥陀来迎。然而,临终情况会如何,现在难以预知,难免成为念佛人一个潜伏的困扰与不安。

(二)玄奘译文

第一段,「生彼土者‥‥决定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显示众生一旦往生,都全部成佛,没有或者全部或者多的不定与差别。

第二段,似仍需多善根。

第三段,是善男善女。仍需不乱。

第四、五段,非常明显,是念佛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预先现在其前,慈悲加佑,令念佛人之心不乱;而非念佛人心不乱,才能感招弥陀现前。

(三)穆勒梵文英译本中译

第一段,「众生生者,是清净、不退转、一生补处菩萨」。「」一生补处菩萨,而非「多是」一生补处菩萨,显示众生一旦往生,也都全部成佛,与玄奘译文相同,正符合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中,第十一愿是「必至灭度愿」,第二十二愿是「一生补处愿」,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故四十八愿每一愿皆已成就,依弥陀第十一愿之愿力,则往生弥陀净土之后,都必至灭度,灭度即是涅槃,亦即是成佛,然而净土唯有一佛无二佛,其他圣者虽有佛之资格,也示现下降一级而居一生补处之位,故《无量寿经》说:「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因此,穆勒梵文英译本及玄奘译本完全与《无量寿经》吻合,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吻合。

第二段,「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译为「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并无「善根福德多少」之意,显示得生与否,与自己今生所做善行无关。其实鸠摩罗什译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与玄奘译为「非少善根诸有情类」,是与穆勒梵文英译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后人不知真意而解释错误。亦即这里所说少善根的「少」,并非与多相对的多少的少,也就是非数量上的多少,而是指本质上所做下劣的微少,意味着三界六道的烦恼凡夫所修的所有善行,要做为往生清净无为涅槃的极乐世界的因缘,是不够的不可能的,唯有完全仰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与功德,才足够才有可能,因此经文接着说「得闻阿弥陀佛功德名号,忆念不忘相续不被扰乱」。故此段经文,三种译本的意思是一致而无有别异的。

昙鸾大师有一段法语很能够贴切的解释「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大师《往生论注》上卷说:

  有二种功德:

  一者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二者从菩萨智能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

人天诸善」都是有漏的,颠倒虚伪而不实的,怎能以之作为往生「真实功德」的「极乐无为涅槃界」呢?

第三段,「善男子善女人」,译为「任何男子或女人」,显示不只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而是任何男女老少、智愚善恶、贫富贵贱之人,亦即任何人,没有对象的限制与要求。

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译为「闻佛名号,忆念不忘,一直持续不被扰乱」。

一日、七日」,可以看出是虚数表示法,也是圆满数之意,亦即短命之机,若一日七日,长命之机,若七年七十年。如善导大师解释说:「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又说:「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又说:「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执持名号」,古来大德往往解释为事持或理持;而「一心不乱」又分为功夫成片与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等三种。念佛达到功夫成片是伏住见思惑,事一心不乱是断除见思惑,理一心不乱是破除无明惑。

此种种解释,完全错误。若从玄奘与穆勒之译来看,是完全没有功夫成片,或事一心理一心的条件与要求,也完全没有事一心不乱或理一心不乱的词句和含义,而是只要忆念不忘而且一生不变,就能往生,如善导大师所解释,此外没有任何条件与要求。

以天台宗开宗祖师智者大师为例,大师教修天台而行归净土,临终告诉弟子只证五品,五品即是六即佛中的观行位,圆伏烦恼,而尚未断除见惑,何况断除思惑。论智者大师乃天台宗第一祖师,善根最深厚,修行最精进,智能如海,禅定功高,隋炀帝尊其为当代第一之智者,故称智者大师,亲自皈依其座下,剃度出家弟子一万四千多人。如斯高僧,还不能事一心不乱,显然将「一心不乱」解释为功夫成片,或事一心理一心,既不合经义,也阻碍了净土宗的弘传,本为易行道,反成难行道,致使行者望而却步,徒叹念佛很难,往生不易。

第四、五段,「是人终时,心不颠倒」,穆勒之译与玄奘相同,其意思也与鸠摩罗什相同。是佛预先来现,由佛现前之故,念佛人即以安详宁静之心往生极乐国土。可知:「因平生念佛相续,故临终佛圣来迎;因临终佛圣来迎,故命终心不颠倒。」亦知:「因佛现前而住正念,非住正念而佛现前」。此三段两重因果,经文分明,祖释显然,净心思维,其义自现。兹附简表如下:

三、结论

以此三译对照,可知念佛往生弥陀净土,有三不论一殊胜:不论身分善恶,不论念佛功夫,不论时间长短;而往生之后的果报,都是一生补处菩萨。

念佛往生弥陀净土,易行而功高,只要愿生而忆念不忘,尽形寿不改变,任何人都能往生,往生都能成佛,此外并无任何条件与要求。善导大师《法事赞》解释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临终圣众持华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无量寿经》说: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
  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违逆,自然之所牵。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