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的刚骨——要门与弘愿

善导所说弘愿,总指四十八愿,当然涵盖摄生三愿,别指第十八愿,意在将释尊一代所说的五时八教皆纳入定散二门,化前序之文可见;并引导所有修学定散八万四千法之要门行者,归入本愿念佛之一门,《观经》流通文废立之释,甚为明白。

善导废立之释,最后唯有弘愿念佛之一门。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的解释即已显明。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二章,后面解释说:

  凡散善十一,人皆虽贵,而于其中,此「四个行」,当世之人殊所欲之行也,以此等行,殆抑念佛。

  倩寻经意者,不以此诸行付嘱流通,唯以念佛一行即使付嘱流通后世。应知释尊所以不付嘱诸行者,即是非弥陀本愿之故也。亦所以付嘱念佛者,即是弥陀本愿之故也。今又善导和尚所以废诸行、归念佛者,非啻为弥陀本愿之行,亦是释尊付嘱之行也。

  故知诸行非机失时,念佛往生当机得时,感应岂唐捐哉!

  当知随他之前,虽暂开定散门,随自之后,还闭定散门;一开以后永不闭者,唯是念佛一门。弥陀本愿,释尊付嘱,意在此矣,行者应知。

法然上人也说(法然上人全集288页)

  上人常向人云:「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并云:闻名不信如不闻,虽信不称如不信,唯应常称弥陀名。

  又云:《玄义分》所言「要门」者,定散二善也;定者息虑凝心,散者废恶修善。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此善导和尚之释也,如予者,不堪前之要门,故唯全凭弘愿也。

又说(法然上人全集612页)

  若有人问「定散诸行皆乘弘愿」者,可答然也,皆乘弘愿。
  若有人问「定散诸行皆是弘愿」者,可答不然,唯念佛行。

又说(法然上人全集302页)

  四十八愿一一皆有念佛往生义,故善导和尚释为「一一愿言」也。如「无三恶道愿」,恐惧三恶重苦之众生闻之,生欣慕心,而以念佛为正因也;自余诸愿准之。故四十七愿为欣慕愿,第十八愿为生因愿也。

  第十九愿者,为引导诸行之人,归入念佛之愿也。

弘愿即是弘誓,亦即是本愿,本愿念佛门之摄机,弘广广大,故以弘愿或弘誓名之。净土三经唯标本愿门之念佛一行,唯念佛一行是本愿门,此本愿门之念佛,非定非散,超定超散。

故《大经》说: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易行品》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往生论》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又说: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往生论注》说: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往生论注》后面结论引用三愿,其根本是第十八愿,以第十八愿为四十八愿之根本与代表。《观经》《小经》也都由第十八愿所开展。所以要门最后导归弘愿念佛一门。

善导大师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显示要门乃所废,弘愿乃所立,废立之意显然。这是本宗的宗骨,虽然国情民情有所不同,宗骨不可模糊或模棱两可,要旗帜鲜明,否则失去方针。

善导大师《观经疏》说:

  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定散六度万行)得为比类。

善导大师《般舟赞》说:

  种种思量巧方便,选得弥陀弘誓门;
  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万行具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
  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普劝有缘常念佛,观音大势为同学。
  若能念佛人中上,愿得同生诸佛家。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