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大意(九)(上)
──慧净法师2017年10月8日讲于台南佛一法会(第十七次)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是第十七次的佛一法会,一开始,要和大家分享一件精彩的念佛感应事迹。
在屏东县佳冬乡,有一间寺院叫做慈恩寺,住持是圆尘法师,他这一生中,经历多次的生死灾难,每一次都因念佛而化解。这一件感应事迹,就发生在他年轻当兵的时候。
圆尘法师1961年次,1980年当兵,当时他才二十岁。他当兵的地方在金门,金门早期是前线战区,因为战争而去世的军人非常多。当年,他所属的部队是住在碉堡里面,他觉得这个碉堡非常阴湿,煞气很重,让他有一种恐怖的感觉。
在碉堡里,每天晚上,圆尘法师都被鬼压床,也就是被鬼魂压身,每天夜里都是这样,非常恐怖,心理压力很大,长期下来,身心非常地疲累,晚上睡不好,白天还要操练,日子一久,精神几乎要崩溃。所幸,他的排长是一位非常慈悲的学佛人,为了帮助他避免鬼魂干扰,可以平安顺利地退伍,就教他念「南无阿弥陀佛」。
当时,圆尘法师对于佛教的道理都不了解,「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六字名号有什么样的功德、利益,当然也不知道,在没有任何办法之下,他只好接受,依照排长所教,开始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想到,第一天晚上就有效果了,一夜安眠直到天亮。
就这样,一连念了几天佛,都没有鬼魂来干扰,渐渐地,圆尘法师就懈怠了,因为他不是为了脱生死而念佛的,他是为了避免夜里被鬼压床,既然鬼魂不来了,他也就不念了。结果,一没念佛,鬼魂又来了,又无法安稳睡觉了,他真的怕了,心想这样不行,一定要每天念。
为了提醒自己念佛,并方便计数,他就请班长外出的时候,顺便到佛具店帮他买了一串108颗的念珠,从此以后,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念佛变成了他固定的功课,一定要念完佛才躺下睡觉,也就这样,直到退伍,再也没有鬼魂来压床了,每晚都很好睡,非常平安。
再来,不可思议的感应,又发生在退伍的时候,圆尘法师的故乡在高雄,那个年代,在金门当兵退伍都要坐船回台湾,但不是每天都有船期,所以要等船期,在等候的期间,他是暂时住在小金门的营区。
某一天傍晚,很多士兵在营区的中山室休息。当过兵的人就知道,每一个部队都有一间中山室,中山室就是大家休闲的地方,空间不大,但是有电视、报纸、杂志等等,如果不是操练的时间,士兵们都会在那里看电视聊天。这一天傍晚,圆尘法师也在中山室,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内心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烦闷,坐立不安,于是他就带着那串念珠,走到附近的一间小庙打算在那里静坐念佛;没想到,正当他坐下来的时候,中山室那个方向,却传来了爆炸声,像打雷一样,震耳欲聋。
圆尘法师吓了一跳,赶紧回到营区,一看中山室,灾情惨重,一颗手榴弹在中山室引爆,里面休息的士兵,不是重伤就是轻伤,也有人当场死亡,现场惨不忍睹,哀号四起。经过调查,原来有一位副排长正在中山室教化学兵操作手榴弹,那位化学兵不小心拉开了插鞘,当场自己也慌了,一时情急竟然丢下手榴弹迳自逃离。
爆炸当时,有一位士兵的印堂被手榴弹的碎片击中,鲜血从印堂喷出,痛苦地倒在地上哀号,那种哀叫的声音,就像猪被宰杀一般,这个人因为伤势严重,当场就死亡了。巧合的是,这位士兵祖上三代,都以杀猪为业,就好像现世报,祖上的业,报应在子孙的身上。
回想起来,当时若不是阿弥陀佛的加持,使他心情烦闷,赶紧拿起念珠离开现场,否则爆炸的时候,就算不死也会受伤,哪能逃过一劫全身而退。所以圆尘法师坚信,念佛自然就会有佛护佑,可以避开种种的灾难,所谓「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通常,孩子要当兵的时候,父母都会带着小孩到庙里拜拜,求一个保身符,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平安回来。其实,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最安稳的保身符,当时的圆尘法师既没有点灯、安太岁,也没有向神明乞求保身符,他只是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而已,就可以有冤解冤、有结解结,不但避除了鬼魂的干扰,而且还救了他的生命。
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念佛,阿弥陀佛就会护念我们,所谓「冥启其心」,阿弥陀佛会暗中启发我们的心,使我们的心在关键的时刻产生某种念头,避开灾难,遇难呈祥,所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宝。
一般的人,都以金银为宝,或是以名利为宝,殊不知,世间再贵重的宝,其实都是暂时性的,而且有可能带来业障。事实上,生命到了最后,所有的富贵荣华都会离开,没有一件世间的宝可以永远跟随我们,就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和我们形影不离、日夜相随、同入同出、同睡同起,这叫作「机法一体」,永远都不会分开。
再者,「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宝,是不必辛勤去追求的,这个宝就摆在我们的面前,随我们取用,只要我们心中想佛、口中念佛,自自然然就可以领受这个宇宙之中最贵重、最有价值的宝。
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万德洪名,有句话说「一本万利」,念佛不但不用本钱,而且还可以得到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所以说,我们应该要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为生命的宝。
这几次的佛一,都在研讨《无量寿经》,用五段核心的经文来显示《无量寿经》的大意。本来一部经的大意,只需针对重点,简明扼要地解说就可以了,但是《无量寿经》是一部救度十方众生的经典,非常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五段核心经文做详细地解释。
在前几次,第一到第四段的经文已经解释完了,接下来,要解释的是第五段。前四段的经文分别是:
- 一、如来出世本怀文。
- 二、第十八愿愿文。
- 三、第十八愿成就文。
- 四、大经流通文,也叫做念佛流通文。
我们今天所要研讨的,也就是第五段,叫做「特留此经之文」。
「特留此经」的意思是说,佛法最后会消灭,但释迦牟尼佛以他的慈悲愿力,特别将《无量寿经》留在世间,永远存在,借以救度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特留此经之文的大意。
这段经文在《无量寿经》最后的「流通分」,总共三十八个字而已,现在我们就以虔诚恭敬的心念一遍: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悯,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这段经文非常好,非常有价值,可以说字字珠玑、句句放光。这段经文说明了净土宗在佛教中的地位,非常地重要。
「当来之世」,「当来」就是未来,多久的未来呢?现在是末法时期,末法一万年过了之后,法就灭了,「当来之世」指的就是将来法灭的时期。
「经道灭尽」,「经」是指释迦牟尼佛一生中所说的大小显密所有的经典,也就是三藏十二部经,「道」指的就是经典中所开示的种种道理和修行方法。这些经典和道理全都消失了,叫做「经道灭尽」。
既然经道已灭尽,可见到了那个时代,就听不到佛、法、僧三宝的名字了,也没有人在劝导修行五戒十善,连最基本的善恶报应、三世因果的道理,也没有人在弘扬,换句话说,到了那个时候,佛教就灭亡了。
但是,释迦牟尼佛说,他非常怜悯当时的众生,为了要救度当时的众生,所以就特别以他的慈悲、神通和愿力,让这部《无量寿经》在法灭的时代保存下来,继续流传,以便那个时候的众生,可以因为念佛,得度生死轮回。
所以,就这段文来看,它突显了两种的意思:
第一、显示唯有净土念佛法门,才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本怀。
第二、显示现在的众生念佛,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第一点、所谓「本怀」,就是主要的目的。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救度众生,使众生不但得以解脱生死轮回,最终也都能够成佛。如果不是这样,那佛出现在世间,只是说了一些道理让人去研究、背诵、闲谈、讨论,这有什么尊贵的价值呢?
在救度众生、使众生得以成佛的经典当中,唯有《无量寿经》所说的念佛法门最能契合所有众生的根机,其他的经典,虽然也可以使人成佛,但是道理很深,方法艰难,大多数的众生都做不到;既然做不到,和大多数的众生就没有关系。唯有《无量寿经》是和任何众生都有绝对关系的,所以《无量寿经》就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而且是本怀中的本怀。
即使将来,所有的法都已灭去,但是宣说释迦牟尼佛出世本怀的这部《无量寿经》不会消灭,会继续留在这个世间救度众生。也就是说,「经道灭尽,此经不灭;此经不灭、佛法常存」。《无量寿经》若永远不消灭,就等于佛法常存、佛教永远不灭。
所以第一点显示,唯有《无量寿经》所说的念佛法门,才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否则所有的经典都自然消失了,为什么要特别用慈悲愿力将这部《无量寿经》留在世间呢?可见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最重视的,宁可其他的经消灭,这部经不可消灭,因为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就是为了宣扬念佛法门。
第二点,显示现在的众生念佛必定往生极乐世界,百分之百,没有或然率,也非模棱两可。法然上人有一句法语说:
净土宗之大意者,《大经》言:『虽三宝灭尽时,十念亦得往生。』况生于三宝流行之世,称念弥陀名号,往生不可疑。」
意思就是说,法灭的时候,不但佛法僧三宝没有了,连善恶报应的道理都不存在了,就只剩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那个时候的众生念佛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了,何况我们生在佛法流布的时代,有三宝住世,明白念佛必定往生,知道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救度我们解脱生死轮回的万德洪名。
有关「当来之世,经道灭尽」,在《法灭尽经》中就说:
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
《首楞严经》也叫做《楞严经》,一般佛门早课的时候,往往都会持诵楞严咒,楞严咒就是从《楞严经》取出来的。未来法灭的时代,《楞严经》《般舟三昧经》会先消灭,之后十二部经也会一一跟着灭去,这是《法灭尽经》说的。
唐朝璟兴大师在《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也提及:
大涅槃经,广显佛性,圣教中深,逐圣人而先没。
意思是说,《大涅槃经》的宗旨在于显明佛性,在佛教经典当中,是属于比较深奥的大部经典,一般人理解不来,因为理解不来,自然就随着释迦牟尼佛的涅槃,从正法、像法到末法,逐渐消失。
隋朝净影寺慧远大师所写的《无量寿经疏》也说:
释迦正法有五百年,像法千岁,末法万岁,一切皆过,名为灭尽。
这段文将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法,也就是佛教,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就是正法,有五百年;正法时期过后,就是像法,有一千年;最后是末法时期,有一万年;末法过后,就是法灭时期。
所谓正法,意思就是说,虽然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了,但是在最初的时候,佛法还很纯粹地在流布,修行者也很认真地在修行,所以也有成就的人。
正法过后,就进入像法时期,「像」就是好像,好像还处在正法的阶段,但是外表相像,本质已经不同了。
而我们现在是末法时期,末法的意思,就是佛法的形势就要尽了,如同太阳下山一般,黑暗快要来临了。
唐朝唯识宗慈恩寺窥基大师在《法华玄赞》就说:
若佛正法,教行证三,皆具足有。若佛像法,唯有教行,无证果者。若佛末法,唯有教在,行证并无。
大意是说,在正法时期,教理、修行者、证果者都还具足;可是到了像法时期,就只剩下教和行,没有证果的人了;而到了末法时期,教理还在,还有人在讲经说法,但是认真、实在修行的人没有了,当然也就没有证果、成道的人。
窥基大师是唐朝的高僧,他所说的这一段话,对我们有非常大的警策,因为我们现在就是末法时期。然而,或许有人会问,现在有那么多的寺院,里面有出家人,出家就是专业的修行者,有人闭关,有人专持戒律,也有人参禅打坐、深入禅定,怎么会说没有修行的人呢?其实,末法时期的凡夫,修行有心无力,甚至真正发自内心的修行者也很少了,徒具形式而已。
或许也有人会问说,近代禅宗的修行者,不是有很多开悟的吗?事实上,开悟是不容易的,莲池大师就说,若要大彻大悟,就得有「三朝天子福,七代状元才」,也就是起码要将三代做皇帝的福报,以及七代中状元的智慧才华,集中在今生今世去修行,这样才有开悟的机缘。更何况所谓「悟后起修」,悟了以后才是修行的开始,大彻大悟的人还没有了脱生死,那只是悟,不是证,如果最后没有成就,一样六道轮回。
所以,认真检讨起来,我们就了解,祖师所说确实没错,佛教还在,到处都有人在讲经说法,不过质已经变了,而且实在修行、会修行、符合自己根器的修行,可以说没有。有一句话说,「修行者多如牛毛,证道者少如麟角」,就是在形容修行的人像牛毛那么多,但是证果成道的人却很少,就好像麒麟的角,那么样地稀少。
在古代,牛到处都有,但是麒麟非常少,麒麟的出现,除非是天下太平、圣人出世。这句话的涵义,是在说修行并不简单,纵然我们有心修行,可是无力修行,已经不是那种根器了。其背后显示,还是得念佛,念佛简单,每个人都做得到,念佛契合所有众生的根机。念佛往生不是靠我们修行的功夫,全凭阿弥陀佛的救度,而阿弥陀佛的救度是现成的。
现在就是末法时代,有一万年,迄今已过了大约一千年,还有九千年,九千年过了以后,就是法灭时期,所有的经典都会自自然然地消失,包括我们所熟悉的四合经──《阿弥陀经》《普门品》《金刚经》《药师经》,都会消失。不过,《阿弥陀经》的道理也包含在《无量寿经》之中,所以就算四合经没有了,《阿弥陀经》的道理其实并没有消失。
此外,一般人所读诵的,譬如《地藏经》《法华经》,或是《楞严经》《华严经》《维摩诘经》,乃至《涅槃经》《大集经》等,这些有名的经典全部都会消失,这就是「当来之世,经道灭尽」的意思。
佛法若消灭了,当然就没有人知道有佛、法、僧三宝,也不知道有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道理了。虽然这些道理已经没有人在说,也没有人知道,但是却有人还知道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原因就是释迦牟尼佛悲悯众生,用他的愿力,将《无量寿经》「止住百岁」──留存世间一百年。所以唯一没有消失的,就是这部《无量寿经》。
净土宗的祖师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下卷第六大门中就说:
末法一万年,众生灭尽,诸经悉灭,如来悲哀痛烧众生,特留此经,止住百年。
意思也是说,末法一万年以后,所有的经典都消灭了,但是释迦如来慈悲、哀悯五痛五烧的造业造罪、受苦受难的众生,特别将这部《无量寿经》留止、存在这个世间。
此外,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中也说:
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
对于《无量寿经.流通分》所说的这段文,都有特别地说明。
再来,经文说「我以慈悲哀悯,特留此经」,「慈悲哀悯」这四个字和《无量寿经.发起序》中所说的「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个「大悲、矜哀」和「慈悲、哀悯」,不论就文字或者内容来说,都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无量寿经》一开始,释迦牟尼佛就表明,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是他出现在世间的动机,目的就是要阐扬《无量寿经》的道理,救度在三界中受苦受难的众生。而到了最后,则是以「慈悲、哀悯」,在法灭时期,独独留存这部《无量寿经》,不让它消失。
这显示这两段经文有前后呼应的关系,说明《无量寿经》是一部要惠赐我们念佛、成佛真实利益的殊胜经典。释迦牟尼佛特别同情、疼惜在三界受苦受难的众生,这些造罪造业、时常沉沦三恶道的众生,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常没众生」,罪业特别重,轮回特别深,这些「常没众生」若要解脱六道轮回,唯有往生弥陀净土,而往生弥陀净土之胜因,无过于专称弥陀佛名,因此释尊要「特留此经」。
所以「特留此经」这段经文,不但显示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同时也显明阿弥陀佛悲心的极点。为什么单单以一句名号,就能够救度所有的众生?即使佛法消灭的时候,也要将这部经、这句名号流传下去,使它不消灭,使当时的众生也能够因为这句名号而度脱生死轮回,甚至往生极乐世界成佛?这岂不是说明了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他们平等、无条件的慈悲达到了极点。同时,这也显明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就是以我们这样的众生为正机。
我们这样五浊恶世的众生,没有其他方法能消灭我们的生死重罪,使我们脱离六道苦海,也就是说「无他方便」。因为其他的方法、道理,我们理解不来、修持不起,对我们来说,有方法等于没有方法。但是阿弥陀佛有办法救度我们,他把这句万德洪名惠赐给我们,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慈悲。
所以说,释迦牟尼佛的慈悲,就是阿弥陀佛的慈悲,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释迦牟尼佛特别保留的经典,就是《无量寿经》,而《无量寿经》的主旨,就是在显明以阿弥陀佛的名号平等、无条件地救度十方众生。所以,其他的经典没有保留,只留存这部经,这就显示释迦牟尼佛的慈悲,是以阿弥陀佛的慈悲为他的慈悲。
换句话说,「特留此经」就是「特留念佛」的意思,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以阿弥陀佛的慈悲优待我们、同情我们、特别为我们设想的。如同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中所说:
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末法一万年以后,三藏十二部经全都消灭了,那个时候的众生,只要听到「南无阿弥陀佛」,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全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留住这部经百年,就等同留住了阿弥陀佛的名号。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也说: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无量寿经》有上、下二卷,上卷是说阿弥陀佛成佛的因果,下卷是说众生往生的因果,而归根究本,整部《无量寿经》就是起因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而四十八愿就是要显明十方众生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这样说来,《无量寿经》的根本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的根本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也就是信、愿、行,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
所以,《无量寿经》就是在说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让我们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当中,具足信和愿,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换句话说,只要念佛,就可以具足信、愿、行,就包含四十八愿,就包含整部《无量寿经》,就包含所有的三藏十二部经典。
法然上人也说:
此经所诠,全在念佛。
「此经」,指的就是这部《无量寿经》;「所诠」,所解释、所显明的;「全在念佛」,完全在讲念佛。
也就是说,上下二卷、一万多字的《无量寿经》,就是在说「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在说众生念佛必定往生。
刚才说过,「特留此经」就是「特留念佛」,「特」也是「独」的意思,单独将这部《无量寿经》留在世间,也就是单独将这句名号留在世间,将念佛的法门,弘扬在这个世间。因此,「特留此经」也可以说是「独留此经」;「特留念佛」,也可以说是「独留念佛」。也就是说,所有法门之中,唯有《无量寿经》是在说阿弥陀佛主动、平等、无条件的救度,这部经是救度罪恶生死凡夫之中最为简单扼要的法门,因此这部经特别留存、独留不灭。
窥基大师也说:
末法万年,余经悉灭,弥陀一教,利物偏增。
意思是说,末法万年以后,所有的经教、修行法门全都消失了,但是《无量寿经》所说的念佛法门,也就是阿弥陀佛慈悲地救度,偏偏可以增益那个时代的众生。如同四季更迭,其他的经教,就像一般的草木,冬天一到,全都干枯了,只有弥陀救度的念佛法门,依然如松柏般翠绿挺拔,不会凋零败落。
「特留此经,止住百岁」,这个「百」,并不是指实数一百的百,它是大数的百,大数也就是满数、完全数,亦即无尽、永久的意思。譬如一般人所说的「立百年大计」,意思是要建立永久的基础,并不就是指一百年。又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不是在说十年、百年这个数目,而是用树来比喻培养一个人并不容易,需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就像树木也需经过好多年,才能长成一棵大树,成为可以利用的建材。
换句话说,「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就是特留此经、永住不灭的意思。这样的涵义,若参照其他的译本来解释,会更清楚。
《无量寿经》共有五种译本,所谓「同本异译」。我们现在用的是三国时代康僧铠所翻译,而在唐朝另有一个译本,叫做《无量寿如来会》,是《大宝积经》其中的一会,两者的内容完全一样,只不过翻译的人、翻译的时代、翻译的文字不同而已。
《无量寿如来会》在这个地方是怎么翻译的呢?经文说:
我今为大嘱累,当令是法,久住不灭。
这个「我」是指释迦牟尼佛,我释迦牟尼佛现在要做一个重大的交代、重要的嘱托,什么样的交代?什么样的嘱托呢?就是「当令是法,久住不灭」,要使这部《无量寿经》念佛往生的道理,永久存在世间,不使它消灭。
其前后经文是:
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
勿违佛教而弃舍之,当令汝等获不善利,
沦没长夜备众危苦,是故我今为大嘱累,
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应勤修行随顺我教。
大意是说,像这种广大、高深,又微细、玄妙的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称扬、赞叹的,所以我们不要违背佛的教导,将它舍弃,如果将这个法门舍弃,这样我们就得不到利益,就会永远沉沦在六道之中,尤其是三恶道,受种种的危险和苦恼。因此,我释迦牟尼佛现在要做一个重大的交代,「当令是法,久住不灭」,而你们「应勤修行,随顺我教」,意思就是你们要欢欢喜喜地常常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随顺我释迦牟尼佛的教导。
这是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如来会》的「流通分」所说的,两者一对照,就可以得知《无量寿经》所说的「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字面上乍看是一百年,其实是永存不灭的意思。也就是说,无论有佛出世或者没有佛出世,都有这部《无量寿经》念佛往生的道理存在。
同时,这也显示,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世的本怀,就是要宣说念佛法门,要将这个法门流传、安住在世间,不使它消灭。可以说,释迦牟尼佛「独留此经」救度当来法灭时期罪苦的众生,那样的慈悲达到了极点,这就是「无尽大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抱着无尽大悲的心,才出现在这个世间的。
接下来: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意思是说,那个时候的众生,若是可以遇到这部《无量寿经》,也就是听闻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而来念佛,这样就能「随意所愿,皆可得度」,随自己的意愿,都可以度脱生死轮回。也就是说,没有遇到这部经便罢,只要遇到,都可以解脱生死轮回,都可以念佛往生、快速成佛,因为这部经所说的,就是念佛往生的道理,就是专一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这就是净土宗宗旨所显明的「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换句话说,净土宗的宗旨,贯彻了《无量寿经》前后的教理,甚至贯彻了净土三经,贯彻三藏十二部经,贯彻了释迦牟尼佛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无尽大悲心,只要念佛,就能够往生,遇到这个法,绝对不会白白空过。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就说: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意思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经典,不论小乘大乘、显教密教,种种的法门,都是要使众生能够解脱生死轮回,但是一般人理解不来、无力修行,所以没有比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法门更简单容易,又更超越、更殊胜的。
为什么呢?因为只要你遇到这部《无量寿经》,遇到这个法门,现在就开始念佛,乃至现在没有机会遇到,直到临命终时才念了十念,或是五念、三念、一念,那时候阿弥陀佛一样会应声而现、闻声救苦,亲自现身接引你往生极乐世界。
这背后,是因为有阿弥陀佛弘广深重的本誓愿力,致使罪恶生死凡夫就算其他的法门都修不来,甚至也没有机会可以行善积德,乃至所遇到的都是恶因恶缘,都在造罪造业,到了最后要断气的时候,只要回心念佛,当下也可以蒙受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当下就脱离六道生死轮回,这都来自于阿弥陀佛的誓愿深重。
阿弥陀佛的悲心特别深重,所以不管正法、像法、末法时期,还是法灭的时代,只要遇到这部《无量寿经》,听闻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而来念佛,这样就可以解脱六道生死轮回,往生西方、快速成佛,绝对不会空过,就如天亲菩萨《往生论》所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观佛本愿力」的「观」,以净土法门来说,并不是入定观察、观照、观想的「观」,而是听闻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道理,没有怀疑而信受、念佛的意思。所以,信佛本愿力,相信阿弥陀佛的根本大誓愿力,而遇到「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人(观佛本愿力)
,都不会白白空过(遇无空过者)
,能够使念佛的人,很快就圆满成佛(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
所以,如果没有这部宣说阿弥陀佛救度的《无量寿经》,法灭时代的众生就没有希望了。为什么?因为到那个时候,佛法僧三宝没有了,众生不知道有因果报应、六道轮回,不知道要去恶行善,往往都是造业造罪的多,可以说那个时候的人,都是罪恶生死凡夫;而真正契合那个时候众生根机的,就是这部《无量寿经》,也就是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换句话说,法灭时代的罪恶生死凡夫,既然都可以依靠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解脱生死轮回,何况我们现在还是三宝流行的时代,依靠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救度,更加容易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之前所说的,留存这部《无量寿经》,其背后的含义也显示现在的人念佛必定往生。
所以法然上人就说:
以彼时视此时,此时如佛住世之时。
意思就是说,以法灭时代来看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就好像佛还住在世间。因为法灭时代,所有的经典都消失了,佛法僧三宝的名字也听不到了,也不知道宇宙之中有六道轮回、善恶报应;相反地,我们现在都了解,有人在传布,有人在相信,和法灭时代比起来,岂不是现在就好像佛住在世间一般?
为什么如来独留此经,不留余经?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既然大慈大悲,要留一部经在这个世间,为什么特别、单独留住这部《无量寿经》,而不保留其他的经典呢?历代的祖师大德,对于这个问题,也有做过多种的说明,分别从不同的观点,提出他们的见解。
在这里,我将它归纳为八点:
- 一、时机相应故。
- 二、胜易二利故。
- 三、度恶秘要故。
- 四、摄一切经故。
- 五、弥陀本愿故。
- 六、诸佛本怀故。
- 七、诸佛护念故。
- 八、劝导今时故。
第一,时机相应故。「时」就是时代,「机」就是众生的根机。意思就是说,这部《无量寿经》是符合当时的时代和当时众生的根机,其他的经教与法灭的众生不相应,所谓「机教时乖」,所以自然就消灭了。释迦牟尼佛以他的智慧,知道唯有这部经才能够符合当时那个时代的众生根机,因此才独留此经,在世间永久流传。
第二,胜易二利故。「胜」就是殊胜,「易」就是容易。这部《无量寿经》是在说阿弥陀佛的慈悲,说阿弥陀佛以他的名号来救度众生,十方众生只要念佛,就可以得到现生平安的利益,以及将来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的利益,所以念佛容易、功德殊胜,这叫做「胜易二利」。
换句话说,《无量寿经》有「胜易二利」,所以适合当来法灭时代罪恶众生的根机,即使法灭的罪恶众生,都能忆佛念佛,都能远离火宅的三界,往生涅槃的净土。而其他的经典没有殊胜、容易这二种内涵,所以释迦牟尼佛就不保留,就只特别留住《无量寿经》。就以上两点来说,释迦牟尼佛的大慈大悲,显露无遗。
第三,度恶秘要故。这部《无量寿经》救度罪恶根机的众生,有其特别、深层的道理,这叫做「秘要」,「秘」就是秘密,「要」就是要诀。所谓「千里访名师,万里求口诀」,修行的人,若有一个口诀,依照那个口诀去修就比较容易,事半功倍,「秘要」就如同这个口诀。
根机下劣的罪恶生死凡夫,除了念佛以外,其他的法门都修不来,而释迦牟尼佛以他无尽的大悲、无尽的智慧,以救度罪恶群萌为本怀,若不留此经,罪恶群萌无由得度,尤其为了要救度法灭时代罪恶的众生,就特别留住这部经,而不留住其他的经,因为其他的经,罪恶的众生做不来,没有效果,这就是第三点,度恶秘要故。
第四,摄一切经故。「摄」是包含的意思,包含所有的经典。十方诸佛出现世间广说八万经教,目的就是要广度所有众生,而独留《无量寿经》住在世间,就可以圆满佛的本怀,就可以广度十方众生,就等于广说八万经法,就是含摄一切经教。
换句话说,这部《无量寿经》广说诸法,含摄一切经教,释迦牟尼佛如果没有将它留下,那么法灭时代的众生就无法得度生死轮回。是故,《无量寿经》留,就是一切经留,《无量寿经》不灭,等于一切的经典全都不灭。
第五,弥陀本愿故。这部《无量寿经》是在宣说阿弥陀佛本愿的经典,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中,是以第十八念佛往生愿为其根本大愿,这根本大愿是以名号救度三界群萌为正机,这根本大愿若是成就,极乐世界就成就,阿弥陀佛的佛身也成就,救度十方众生的这句六字洪名也同时成就。如果这根本愿没有成就,四十八愿就没有圆满,也不会有极乐世界,也没有阿弥陀佛本身。
如今,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誓愿用他的名号救度十方众生,而这部《无量寿经》就是在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就是在说阿弥陀佛以名号度众生的经典,所以这部经若是永远留在世间,就可以广度十方众生,因为是阿弥陀佛的本愿,这部经才特别留存下来。
第六,诸佛本怀故。《无量寿经》「发起序」的地方,释迦牟尼佛首先表明:宣说《无量寿经》念佛往生的道理,就是他出现在世间的本怀,同时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出世本怀。释迦牟尼说: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
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段文字非常清楚地说明,诸佛如来就是以无尽的大慈悲心,怜悯在三界六道中轮回的众生,所以才出兴于世,目的就是为了光阐道教、讲经说法,借以救度十方众生。那要怎么救度十方众生呢?就是「惠以真实之利」,把《无量寿经》的念佛法门惠赐给十方众生,让十方众生都可以得到成佛的真实利益。
在《无量寿经》「流通分」,释迦牟尼佛特别对弥勒菩萨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段文所说的「念佛为得大利」和本怀文的「惠以真实之利」,意思都一样。真实之利就是大利,要得到大利,也就是要得到成佛的真实之利唯有念佛。所以说,这部经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本怀,因此特别留存。
第七,诸佛护念故。《阿弥陀经》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在护念念佛法门,都在弘扬念佛法门,而且每一尊佛都出广长舌相证诚此经,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执持名号」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也就是「念佛必定往生」,所以《阿弥陀经》也叫作「护念经」,意即十方诸佛所护念的经。
在净土三经中,《阿弥陀经》是「结经」──结论的经,也就是将阿弥陀佛根本愿所说的念佛往生作一个结论,而其根源即是《无量寿经》。换句话说,《无量寿经》所说的念佛法门,也即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护念的,所以其他的经典消灭了,这部《无量寿经》将住世不灭,因为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保护忆念之故。
第八,劝导今时故。未来法灭时代的众生念佛都能够往生了,今时的众生念佛更加能够往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法灭时代的众生,连佛法僧三宝的名字都没有听过,去恶行善的道理也都不了解,这种根机的众生念佛都可以往生了,何况现今的众生哪有念佛而不能往生的呢?所以释迦牟尼佛独留此经,其背后的用意,乃是为了殷勤地劝进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以后,就要相信,不要怀疑,就要有愿生极乐世界的心,而从此专称弥陀佛名。若是这样,则无论圣人凡夫、出家在家、善人恶人、是平生的根机或者临终的根机,全都可以平等地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怀疑,或者还有种种的顾虑,就是自己放弃得度的机缘,放弃成佛的福报,同时也辜负了三佛的佛恩。
「三佛」是指哪三佛呢?就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阿弥陀佛发愿建设极乐世界,成就名号救度我们;释迦牟尼佛也以弘扬这个法,作为他出世的本怀;而十方诸佛若是出现在世间,同样也会弘扬这个法、护持这个法。如果我们不相信,这样岂不是辜负了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了。
以上八点,说明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独留《无量寿经》。(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