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道绰时教相应的净土判教理论

谢路军

南北朝以后,净土信仰进一步在各地流传,而且,对净土经典的研究也开始展开。如慧远、灵佑、吉藏、法常等先后为《无量寿经》及《观经》作疏,智????、道基、智俨等亦各着书讨论佛的身世,其他学派如地论、摄论等诸师都对净土信仰诸问题,如净土本身分类所属,往生的等级、往生是否可能以及生因、修行净土的方法等等展开了论述,促进了净土宗的形成和净土思想的流传。净土宗的创始人之一道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了他的传教活动。

一、道绰的生平事迹

道绰(西元五六二~六四五年),俗姓卫,并州(今山西太原市)汶水(今山西文水县)人,迦才《净土论》卷下则说是并州晋阳(今太原市晋源镇)人。他十四岁出家,学习经论,师事太原开化寺慧瓒法师(西元五三六~六〇七年),研究空宗,尤善涅槃,学成之后曾开讲《大涅槃经》二十四遍。

他四十八岁时(即隋大业五年,西元六〇九年),来到汶水石壁玄中寺。玄中寺属西河汶水之地,故后人又称他为西河禅师。此寺是昙鸾晚年定居之处,也是昙鸾弘扬净土的基地。他在寺中见到记载昙鸾念佛往生种种瑞应的碑文十分感动,于是即舍《涅槃》讲说,修习净土法门。正如迦才《净土论》卷下所言:道绰「每常赞叹鸾法师智德高远,自云相去千里悬殊,尚舍讲说修净土业,已见往生。况我小子,所知所解,何足为多?将此为德,从大业五年已来,即舍讲说,修净土行,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礼拜供养,相续无间。」(1)

道绰先后为信众开讲《观无量寿经》约二百遍,主张不论出家在家,均以念佛为要。每当他讲经散席,大众欢喜赞叹,念佛的声音响彻林谷。(2)

据载,贞观三年(西元六二九年),道绰预知化期,通告四众,四众咸集,忽见昙鸾现身,告以余报未尽。及至七十岁,犹生新齿,加以身体朗健,神采焕发,使人望而生敬,广大僧俗把他奉为神明。

《金石萃编》第八十四所载〈大唐太原府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载:唐太宗驾幸太原时,文德皇后不豫,往驾玄中寺面见道绰,布施众宝名珍,供养祈愿。可见道绰声望之高,净土法门影响之大。

贞观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道绰与僧俗告别,二十七日于玄中寺圆寂,享年八十四岁。道绰平生灵验颇多。文载:他「于玄忠(中)寺寿终,时有白云从西方来,变为三道白光,于自房中彻照通过,终讫乃灭。后烧坟陵时,复有五色光三道,于空中现,映遶(绕)日轮,绕讫乃止;复有紫云,三度于陵上现,遗终弟子同见斯瑞。」(3)

道绰的著作,现存的有《安乐集》上下卷(道宣《续高僧传》的《道绰传》中误作为《净土论》)此外,日本的《东域传灯目录》,别出他的《观经玄义》一卷,现已不传。

道绰的弟子有道抚、僧衍、玄法师、尼大明月、善导等,以善导最为杰出。善导于贞观十五年(西元六四一年)访问道绰于玄中寺。道绰授以《观无量寿佛经》并净土教义。(4)善导后来到长安盛弘念佛法门,成为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

二、时教相应的圣道门和净土门

「圣道门」和「净土门」理论的提出与末法思想紧密关联。道绰引《大集月藏经》说:「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5)众生必须靠念佛,才能求得解脱。唐代道镜、善道共集的《念佛镜》也说:「正法五百年,持戒坚固;像法一千年,禅定坚固;末法一万年,念佛得坚固。⋯⋯入末法来二百余年,是念佛时,不是坐禅时」(6)强调进入末法时代二百多年,必须修持念佛法门。其实,从真实的历史来说,释迦牟尼逝世于西元前六世纪,至道绰到不了末法之时,道绰只不过是为了传教的需要才宣扬末法思想。可见,末法思想引发了道绰提出「圣道门」和「净土门」的「时教相应」的净土判教理论。

「时教相应」说是道绰净土思想的重要出发点。他认为,「时」和「教」必须互相配合,佛教修行才能取得成果。由此,他把全部佛教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二门。他认为当今是五浊恶世,无佛之时,应该舍弃圣道门,归入净土门。他的著作《安乐集》卷上开宗明义标示了这一观点:「第一大门中,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7)意谓在第一大门之中,讲明净土教兴起的缘由,是根据时代和众生根机的情况,劝众生修持净土法门。倘若修持法门与时代和众生根机相符契,就会容易修容易悟;否则,就难修难入。因此,《正法念经》说:修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应当观察所处时代的特点,若不注意这点,就叫做[失],不能叫[利]。道绰认为当时处于未法社会,众生根机低劣,靠自力解脱无望,[劝归净土],成了修持者唯一可行之法门。道绰又譬喻说:「如钻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8)强调必须「时教相应」才是适时明智之举道绰认为佛灭后,众生修行方法不同。如他在《安乐集》中说:「《大集月藏经》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9)在这[五时]之中,道绰指出:「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他又根据《大集月藏经》认为,诸佛出世有四种方法普渡众生:一者、以法度众生,即依教义教化世人使得度;二者、以身业度众生,即佛以本身行动和本身的各种形相来感化众生,使之得益;三者、以神通力度众生,即佛以自己具有的种种神通使众生得度;四者、以名号度众生,即使众生专心称念佛的名号,使之除障获益。他认为称念名号效果最大,「若一念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尚且有如此功效,更何况经常修念呢?所以五浊恶世,无佛之「时」,只有称佛名号,才能往生西方。

道绰正是从「时教相应」出发,把所有的佛教分为了圣道、净土二大门。他认为于此世中,依靠自力修行,以期断惑证理,入圣得果,这是圣道门;而称念佛的名号,凭藉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往生净土,得不退转,然后进一步修成佛果,是净土门。《安乐集》卷上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 轮回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10)道绰对于圣道门、净土门的态度是很明朗的,他劝人修行的是净土门,原因在于「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而难证的原因也有二种:一、由「去圣遥远」。所谓去圣遥远,指现今距佛灭已很久远了;二、是「理深解微」。有关「理深解微」,他解释说:「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骤雨,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11)这段话的大意说,圣道门中大乘一派,要修习证悟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之理,但现实众生钝根末机,并不具备此等慧心。而小乘一派要见谛修道,必须断除贪瞋、身见、戒取、疑等五种欲界的结惑烦恼和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等五种色界、无色界的烦恼,才能超脱三界,证得阿罗汉果,但末法之世,无问道俗,都难以达到这种修行程度。可见,无论大乘的证悟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还是小乘的见谛修道,末法众生都是难以企及的。因此,道绰主张一切众生都应归于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12)所以净土法门正是适应末法之时钝根浅机的易行之道。

由上所述可知,道绰之「圣道门、净土门「的判教学说,无疑是继承和发展了昙鸾的「二道二力」说的思想。道绰与昙鸾一样,都强调了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在「易行道」中的巨大作用,道绰判教理论的最大特色是将难易道之说和「时教相应」说更加密切地配合起来,提出「圣道、净土」二门,所论较昙鸾更为详细具体,从而发展了昙鸾的净土判教思想。

昙鸾的「二道二力」说标志着净土宗的判教理论建立起来了,而道绰的「圣道门、净土门」说则表明净土宗的判教理论走向了成熟。至唐代净土思想的集大成者善导时,他继承了昙鸾、道绰的净土判教理论,将净土判教理论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谓简单至极。他宣导易行道,否定难行道,为末法时代的众生找到了一种最简单易行的法门,奠定了中国净土宗的思想理论基础。

注释:

  • (1)《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九八页中。
  • (2)``(明)株宏《往生集》卷一,《大正藏》第五十一卷,第一三二页上。
  • (3)``(唐)迦才《净土论》,《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九八页中、上。
  • (4)``(唐)迦才《净土论》,《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九八页中、上。
  • (5)《安乐集》,《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一三页下。
  • (6)《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一二八页下。
  • (7)《安乐集》,《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四页上、中。
  • (8)《安乐集》,《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四页中。
  • (9)《安乐集》,《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四页中。
  • (10)《安乐集》,《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一三页下。
  • (11)《安乐集》,《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一三页下。
  • (12)《安乐集》,《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一三页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