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的见道、修道与证道

以佛教而言,由发心修行到成就证道有一个必经的概略过程,就是所谓的「见道、修道、证道」,先见道以后才能修道,修道有成才能证道。这是万圣同途,从释迦牟尼佛两千五百年前,一直到末法时代的今天,要证道、证果都必须依循的管道,可以说已是一个千古不易的定论。任何一位得大成就的圣者,必然是依循这样的管道而修成的。

什么是「见道」?容易或困难?非常困难。

如果依照天台、华严、三论、唯识等侧重教理的教乘宗派来说,必须要大开圆解,开佛知见,也就是融会贯通、圆满的理解佛说的教理,在解说佛法时,能够触类旁通,辩才无碍;如果是依宗门,也就是禅宗,就必须要大彻大悟。有了大开圆解或大彻大悟,才算是见道。

见道之后才进一步论修道。如果没有见道的话,他所修的就是四个字──盲修瞎练,难免如盲人骑瞎马,最后堕落。为什么?还没有见道,既未大开圆解或大彻大悟,就是还没有入门,在门外再怎么样的来来去去,还是在门外,不是在门内,这样的人,再怎样的精进修行,都不是正精进,都还在三界六道当中。三界是火宅,六道是苦海,三界六道如果没有脱离的话,在未来无尽的生死轮回长河之中,必定有一生一世会堕落三恶道,所以未出轮回,难免堕落,非常危险。一旦堕落,所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一旦堕落三恶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够恢复人身,得闻佛法,依法修行呢?就非常难以把握,何况堕落三恶道苦不堪言。以上是一般的修行方法,一定要见道、悟道,否则根本谈不上修行。

以净土法门的判教来讲,见道、修道、证道的通途修行方法称做「难行道」。这个「难」,与「易」是相对比的。一般来说,纵然是「难」,但还有可能成就,可是对末法时代五浊恶世的众生来说,这个「难」的意思,可以说是「不可能」。也就是说,末法时代五浊恶世的凡夫,要依自力见道、修道而证果,是不可能的。

道绰大师在《安乐集》就说:

  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
  无问道俗,未有其分。

这是道绰大师一段很震撼人心,令人深深惊讶、警惕的法语。

道绰大师所生长的隋唐时代是历史上有名的佛教黄金时代,从西域来的三藏法师很多,中原的高僧大德也不少。在那个时代,据道绰大师的见闻说,就小乘修入见谛,「见谛」就是见道、开悟的意思,见谛之后才能修道,之后由初果、二果进入三果(那含),进而四果(罗汉)。在这修道过程,必须要断除欲界的五下分结,以及色界、无色界的五上分结。简单来讲,就是属于贪、瞋、痴、慢、疑、邪见,这六种根本烦恼,这六种根本烦恼没有完全断除,就不可能证得阿罗汉果。可是,道绰大师说,不论是见谛,或者是修道、证道,不论是出家、在家,都没有人能够做得到。

在大师的那个时代,见道、开悟、证果的人都那么少了,何况到末法时代的我们这个时候呢?

又,假设已经见道、开悟了,也依开悟的境界去修行了;可是所证得的顶多是小乘的阿罗汉而已,还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无上正等正觉。

净土宗不靠开悟,那是靠什么呢?净土宗是以佛的知见为自己的知见,以《净土三经》所讲的为自己的见道。譬如《大经》说四十八愿,根本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在说什么?说「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为什么要十方众生专称弥陀佛名,往生弥陀净土?因为这是阿弥陀佛永劫以来悲心的呼唤。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就彰显弥陀的呼唤说: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这四句偈充分显示了弥陀对我们的悲心呼唤,呼唤人道的众生,乃至造罪造业、将来会堕落阿鼻地狱的众生,阿弥陀佛呼唤我们这样的众生要接受他的救度,快速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够离开三界火宅,六道苦海,获得究竟成佛的安乐。所以第十八愿的「欲生我国」就是弥陀的呼唤,「乃至十念」就是专称弥陀佛名,是弥陀对我们的明确规范。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的「二河白道喻」就以一段法语扼要地解释第十八愿弥陀的呼唤而说: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汝」是指十方众生。圣凡善恶,只要一心(一心就是专心,也就是信受弥陀的救度)专念弥陀的名号,所以说「一心正念」、

「直来」,从这一条路直进,不要改变法门,不要改变方向,也就是《阿弥陀经》所讲的「一心不乱」。要往生极乐世界,正因正行只有一个,就是「专称弥陀佛名」,所以我们就由一条路直行直进,不走叉路,不三心二意,不夹杂其他法门,这样的话,永远都在弥陀的光明保护摄取当中,一旦临命终时,弥陀便立即亲自来迎,当下往生极乐,永离三恶道的堕落跟六道的轮回。这是谁所讲的?是大圣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所讲的。佛这么讲,我们就这么信受,依教奉行,岂不是就是我们的知见?

在《观无量寿经》最后的「流通之文」也说: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则是持无量寿佛名。

善导大师根据第十八愿解释这一段文而下了一个定论说: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又说: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此经`(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又说: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又说:

  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依弥陀本愿而称名,本身就是念佛三昧,他的功能是超越性的、绝对性的;「实非杂善得为比类」,「杂善」概括来说就是「要门」的定善跟散善。善导大师说这一些杂善与念佛是无法相比的,念佛的功能是「超绝」的,「超」是超越,「绝」是绝对,绝对性的,绝对性就是最尊、第一、无比,没能相比的,所以是绝对。

就《阿弥陀经》来讲,释迦牟尼佛一开始就说「二有」──有极乐、有弥陀。经文说: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所见,佛心所知而作如实之言,所以有弥陀净土,有阿弥陀佛,是实实在在的,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讲的西方净土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说,阿弥陀佛是太阳神的演化,是虚构的,是方便的,愿东愿西都不是究竟的,并不是那个样子。有西方净土,有弥陀救度,是真真实实的。

经文接着又说极乐世界为什么称为「极乐」?因为──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那个世界就是极乐的境界,不往生便罢,一旦往生,当下就脱离「见思」烦恼的苦,以及「尘沙」与「无明」的苦,所以说无有众苦。

人生的苦来自烦恼,烦恼归纳就是「见思烦恼」与「无明烦恼」;至于「尘沙」本身是没有体性的。「无有众苦」,显示破除了见思二惑以及四十一品无明,也就是成佛。「但受诸乐」,阿罗汉果的乐,菩萨的乐,佛的乐,这一些乐统统拥有,显示极乐世界是涅槃的境界,到了极乐世界就会进入涅槃,才能「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阿弥陀经》又说:

  极乐世界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又说: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又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唯有「执持名号」,「一日、七日,一心不乱」,才能够往生极乐。接着就说:

  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净土三经》是释迦牟尼佛以佛心所知、佛眼所见之如实开示,我们如果不相信,就无法到达那样的境界、得到那样的利益。释迦牟尼佛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我们就相信、接受、依教奉行;释迦牟尼佛说要「执持名号」,我们就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岂不是见道、修道都在里面了?

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描述极乐世界说: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故我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到了极乐世界,没有身体病痛的苦恼,也没有心灵的忧悲苦恼。在娑婆世界,没吃就饿,没穿就冷,有天灾地变,环境的障碍、人事的困扰⋯⋯,极乐世界,一切圆满,通通没有这一些,所以说永离身心恼,而且受乐常无间。这是根据《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所讲的。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在娑婆世界我们常常祝福别人心想事成,万事吉祥,事事如意,但这只不过是一种祝福,一种好言好语、好的愿望而已,现实的人间却不可能达成,因为娑婆世界毕竟是五浊恶世,是业障果报的地方。可是到极乐世界就不一样了,到了极乐世界,我们烦恼无明立即消除,功德智慧当下显现,想什么就能够变现什么,所以说「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故我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故」就是「是故」,「我」是天亲菩萨的自称。因为有这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利益,所以我天亲也要往生极乐世界。天亲菩萨是十回向圆满的菩萨,即将进入初地,他为了快速成佛,因此他也要求生极乐世界。龙树菩萨也一样,乃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也一样,都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就以释迦牟尼佛的亲见、亲知作为我们的见道,作为我们的开悟。

因此,以净土宗的立场来说,什么是「见道、修道、证道」呢?

「见道」,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以「信受弥陀救度」为我们念佛人的见道。《阿弥陀经》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以释迦牟尼佛的所见、所说为我们的见道,因为这是释迦牟尼佛的佛心佛眼,亲知亲见的境界,不是三乘圣贤(声闻、缘觉、菩萨)所能够知道、看到的。所以我们只要深信、信受释迦牟尼佛所讲,而「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我们的开悟、见道。

「修道」,就是净土宗宗旨所讲的──「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

「证道」,就是净土宗特色──「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昙鸾大师也说「不断烦恼得涅槃分」,所以以「业成不退,不断得证」为净土宗的证道。
因此,大乘与小乘见道、修道、证道的过程都没有离开净土宗的宗旨、特色,没有超越念佛人的范围。念佛人,只要依据净土宗的宗旨与特色,就等同是大小乘法门的见道、修道、证道。而且这样的见道,是至高无上的见道;这样的修道,是最极容易而殊胜的修道;这样的证道,是大利无上的证道。因此,不必此外别求悟门。

昙鸾大师说净土法门是「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上衍」就是大乘,意即净土法门是大乘的登峰造极──也就是佛的境界。往生极乐世界就获得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另一面来讲就是成佛,只是尚未登居佛位。因为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极乐世界不可能有第二尊佛,必须到其他没有佛的国土才示现成佛,这一种资格,叫做「一生补处」。所以一生补处是有佛的资格,但是还没有成为佛。

「不退之风航」,以圣道法门来讲,有三种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净土宗所说的不退,是一生补处的不退,而且要到达这个不退位是很容易很快速的,只要专称弥陀佛名。
所以,专称弥陀佛名的纯粹净土宗,本身就是易行道。之所以容易,不是靠自己的力量,是靠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的佛力、愿力。因此是「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

净土宗宗旨第四句说「广度十方众生」,这是我们的目标、发心与任务。这种发心任务,是自然而然,不用特别起心动念的。因为到了极乐世界自然成佛,既然成佛,自然会有悲心愿力、神通智慧来广度十方众生。

我们现在在这里只能随缘的「自信教人信」。唯有自信才能够教人信,因为必须有东西才能够给人;而自信必定会教人信,因为信受了弥陀救度,没有把弥陀救度弘扬出去是不可能的。所以,自信才能够教人信,自信也必定会教人信。

如果没有教人信,不想教人信,那表示他还没自信。因为自己没有东西怎么可能给人?意思是说,他不晓得世间有这么重要的好东西,自己的父母也非要不可,儿女也非要不可,六亲眷属也非要不可,所有众生都是我们的六亲眷属,他们非要不可。除非不知道,一旦知道,却不教人信,是不可能的。

所以,对于净土宗的念佛人,在现生是随缘的自信教人信,一旦往生极世界之后,烦恼、无明、罪业、障碍彻底远离、断除,智慧功德究竟圆满现前,百千陀罗尼不求自得,自然就能够显化十方,一念来去,随缘度众。就如《普门品》中,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观世音菩萨的示现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圣众的一种楷模、显现。也就是说,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就会像观世音菩萨那样的闻声救苦,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摘录自 净土宗「四不」
二〇一五年元月七日、十一日,二月二十、廿一日于弘愿念佛会开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