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德洪名具足弥陀的大愿业力

《往生论》(八、七三页)言: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如彼名义——《论注》(七四页)释此言:「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

这就是名号有破暗满愿的功能。我们在称念佛名了,但感觉到无明烦恼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活一天比一天深厚,这正是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对自身内心的起心动念、烦恼,观察体会比较敏锐,所以会觉得随时间自己的烦恼只有增长没有减轻薄弱。在这里讲破一切无明,而自己的无明只增无减,何况是破?一点都没有被破除减少啊!

其实是这样的,刚刚讲到《大智度论》说无明有厚有薄,同时无明当中有烦恼的无明,也有痴无明,「痴无明」就是贪瞋痴慢疑的「疑心」,凡夫往往会对某一些人、某一些事怀疑,尤其越是重要的事,内心的怀疑就越深。可是我们对阿弥陀佛的怀疑是会受阿弥陀佛的光明名号所消除的,一方面,我们就教理去深入探讨、融会贯通,也能够信受只要众生称念就必得往生而没有怀疑;一方面,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在无形之中,对弥陀的救度也会破疑生信。不过,往往必须透过对这句光明名号的理解体会比较容易「破疑生信」。

所以,这里所讲的能破众生一切无明,首先是破对弥陀怀疑的无明。这种无明如果破的话,一切无明,也就是不管厚的无明、薄的无明、无始的无明、根本的无明、枝末无明都会破。这样讲的话,无明有总的无明及别的无明,总的无明就是无始的无明;别的无明就是对弥陀的怀疑,我们对弥陀名号的理解贯通就能破除对弥陀的怀疑而生信,对弥陀启信,别的无明就会消除。别的无明消除,总的无明往生之后也都会消除。意即在此娑婆世界先破对弥陀怀疑的别无明,一旦往生极乐,则自然能破总无明。

「能满众生一切志愿」,志愿也有总别两种,众生的愿望非常多,这是总愿;而别的愿望就是愿生净土这个愿。只要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必满往生弥陀净土的愿;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其它的愿也都能圆满。就像刚刚引用《无量寿经》的法语。接下来:

  「名」者,阿弥陀佛之名。
  「义」者,阿弥陀佛之体,即光明智相。

这里的「如彼名义」,「名」就是阿弥陀佛这句有声音的六字洪名,「义」就指阿弥陀佛名号的内涵,也就是阿弥陀佛本身,阿弥陀佛之体,就是前面所说的破暗满愿的光明智相。接下来:

  全体施名,弥陀因之成佛;称名契体,众生因之往生;
  合此而成「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全部的功德,也就是阿弥陀佛的佛智都放在他的佛名里面了,阿弥陀佛所有的万德通通容纳在这六字洪名当中,如果阿弥陀佛没能完成正觉的佛名,阿弥陀佛是不能成正觉的,他一旦成正觉了,阿弥陀佛的佛德就全体容纳在这六字名号中,所以完成了这句名号才能成为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里解释阿弥陀佛之成佛因果,是因阿弥陀佛发了五劫思惟四十八大愿之因,及兆载永劫积稙菩萨无量德行之缘,才成就了这句阿弥陀佛正觉之佛名,所以这句佛名是阿弥陀佛成佛的因果。善导大师解释为「大愿业力」,也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具足阿弥陀佛的大愿、大业、大力。

称名契体,众生因之往生」,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所成就,而且毫无条件布施给十方众生,只要十方众生专称弥陀佛名,不管众生知与不知,信与不信,就自自然然契合阿弥陀佛的佛体,也就是阿弥陀佛的佛智、阿弥陀佛的光明了。当然如果他不知道或不相信,就很难尽形寿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但不管如何,称名的本身是与弥陀光明智相之体相应相契合的。也因为弥陀成就阿弥陀佛之光明智相,呼唤众生来专称、来随顺,所以弥陀的成佛与众生的往生这两者合成「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

在哪里呢?「南无」就是归命的众生,阿弥陀佛就是归命众生往生的功德资粮,也就是正定之业。

(摘自二〇〇九·十二·廿「第十八愿善导释」(六))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