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编辑部比较忙。
因为我们现在同时做着三四个 flash 动画,每个 flash 动画都分为几个阶段,每一个所处的阶段又是不同的,比如前一个今天刚刚发布,第二个就到了最后配音合成阶段,第三个就得给画面定稿,第四个可能在做分镜头草稿了,而第五个脚本就得要定稿了,这些同时运作的,像一个生产线一样,而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来回地、不断地、反复地改,反复地确认无误,而且每一个动画要出普通话、粤语、英语三版,有时弄着弄着就有点乱了。做动画的同时呢,同时还要对接着三个漫画师,两个排版师,好几个出版社,电子书要制作,简报在正常编辑,书屋刚刚运营需要考虑很多⋯⋯虽然这些工作有很多是有专门的负责人,但基本都需要我来做初始沟通和最终确认把关,我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同样一件事,就是联系某人说某事、说某事联系某人⋯⋯所以,这两天我在准备明天书屋讲座的材料,发现老是被打断。
但是,我突然体会到星云大师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他说「忙就是营养」,师父也曾多处引用过这句话,我虽然这段时间比较忙,但是我发现我的状态比以前还好一些,心没有以前那么松垮,心中感觉绷了一根弦,精力在有序地释放,甚至身体都觉得比以前好。《黄帝内经》里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当身体没有外界事物的刺激时,心也就无物可任,这对心来说并不是一种很好的状况,这样容易进入一种松松垮垮的状态,人就愈待愈懒,心也是愈来愈缺少一种整束感,当外界有事情刺激时,反而身心会比较振奋,目标明确,精神饱满,心有所任,志有所向,思维会也变得活跃起来,脑子转的更快,想得更多,想得更远,此时做事反而成为一种营养,让你身心更加的健康。
当然,不足之处就是想在一段时间完成成块的工作就比较难了,因为总是被打断,还有就是感觉自我的空间愈来愈小,心中一直考虑的是如何把手上的事做好,想看的书许久没有翻过了,想去的地方也绝难找到时间去,照这样下去,可能渐渐到最后都没有属于我个人的时间与空间了。以前上人在扬州佛学院座谈的时候就说:「净土班的学僧好可怜啊,你们将来可能会变得没有自我时间,没有自我空间。」当时我们都笑了,上人怎么会来这么一句?现在想想还真是的,不幸言中了。
当然,「忙就是营养」,其实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所忙的这个任务必须是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的,没有过分的超出你的能力范围,如果它超过你的能力范围,那可能造成一种破坏性的结果了。
其次,想要接受忙所带来的营养,基本的做事心态应该是:「事来则应,事去不留」,这样「忙」才能转化成营养。就像一面镜子,镜子照东西之前,没有任何影子,照完东西之后也不会留一个尾巴,东西来就应照,东西去也不留。古代镜子用的不那么普遍,往往用「寒潭雁影」这样的词来形容。大雁飞过一个寒潭,寒潭是很安静的水面,没有一点波纹,燕子大雁飞过去不留一点痕迹。
我们做事最不好的心态就是:事情没来之前先想很多:「哎呀,这个好麻烦,好费劲啊,很纠结啊」,事情过去了一直抓住不放:「哎呀,这件事情没做好,要是怎么样怎么样就好了,后悔死了」。事情来的当下就接应不过来,因为事情往往都是连环的,一件事连着一件事,每一个当下心一直都处在对过去的纠结、对未来的忧患中,这样如何能将能力发挥到最大?这样的心态中,「忙」就很难成为营养。这时候的「忙」就像手机电池忽然断路,本来电池能撑十几个小时的,可是当它发热的时候,两三个小时就没电了。人如果处在负面的心态、情绪当中,就像电池短路一样,能量消耗是最快的,比不动情绪地处理一个很大很复杂的事情消耗还要多。
其实,按说我们这个团体的人应该很容易做到「事来则应,事去不留」,为什么呢?世间人比较难以做到是因为他纠结,纠结什么呢?纠结产生于事情与他的利益息息相关,世间人凡事先想到一个「我」,有这个「我」存在,所以就非常纠结,得到就很高兴,失去就很沮丧,得着的也很恐惧、很害怕,怕得到的又失去,其实是因为有一种我执在里面。而我们是完全抛开这些的,我们从头到尾也不是为自己如何如何,无所求,自然也就无所惧。
我们不要以为出家人都是很清闲的, 闲云野鹤一般,那是修仙的道人,仙人或许会这样,但是佛道里面的人倒不一定是这样,因为他是菩萨嘛,菩萨发心利众,众生在苦海里面,他就要跳到众生海里面,不可能闲,他是把普通人用来汲汲于名利的时间用在了利益芸芸众生上。像永明延寿大师,他一天做一百零八件佛事,包括各种佛事:拜佛啦、诵经啊、皈依啊等等。如果给我们做的话,一天能做十件事就早已经应付不了了,永明延寿大师几十年如一日,每天都这样,同时他还每天念十万声佛号。我第一次听说看到都觉得不可思议,这可能吗?后来看到一份资料,居然这108件佛事都列的清清楚楚,后来想想,觉得其实是可能的,对大师来说,他的心是非常细密的,比如在一个小时里面,可能某一件事就把我们的心占据了,可是同样的六十分钟里面,他可能几分钟就能够处理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因为他的心非常清明,非常敏锐,非常清净,非常智慧。那他当然一天做的事情可能比我们一个月做的事情还多。像蕅益大师写《弥陀要解》,这本经典的名作,印光大师说即使释迦牟尼佛再来作书,也不会超过这个的。可是你们知道写这本书用了多久吗?他只用了九天时间,这些书里的内容其实就装在他的心中,只是到一定的时机将其拿出来而已。
忙跟闲是有关系的。能忙的人不一定能闲,能闲的人一定能忙。闲是不容易的,我说的这个「闲」,不是说看见一个人:「哎,这个人真闲,每天就上街溜达、逛街什么的」,我说的是他内心闲,内心很悠闲、很闲适。他如果内心能保持做到「闲」,他也一定能忙。心内无事,忙也是闲;心里有事,闲也能忙成一锅粥,所以人要能忙能闲,能闲能忙,像一个皮筋一样,能拉长,也能缩短。像佛慈的父亲妙悟法师现在在闭关,看起来很闲,如果他要出关做事的话,也一定能够做很多事。
有时也有点因果报应的意思,我在大学的时候就太闲了,闲了好多年,啥事也没有,每天就念佛,所以现在就搞得报应来了,就要忙。把过去闲的时间全部补偿还回来。
虽然忙,但是我经常感觉好像没做啥事一样。有一次我写了一篇文章叫《编辑部的一天》,记录了一下一天做的事,比如早上八点钟干什么,八点十分干什么,八点二十干什么,九点钟干什么⋯⋯这么一理,哦,居然做了这么多事。但是在我内心的感觉,我是没做什么,这其实是跟心态有关系,事情来了你就应,事情走了你就忘掉它,忘得干干净净,其实最后内心感受上就是没做过什么,这样做事其实是很舒服的。果真能以这种心态做事,虽然外表看似闲庭信步,内心却在应付很多事情,经上有一句话:「外若迟缓,内独驶急」,说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人做事就怕在做的过程中出现人事的纷扰,这个是让我感觉有点费神的。师父有句话说:「事简单,情复杂,事情才复杂。」确实如此,事并不复杂,事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把「情」跟「事」搅在一起的时候,就麻烦了。
「丛林以无事为兴隆」这句话是没错,是唐朝百丈禅师讲的。但是这里的「无事」不是说是整个寺院所有人就每天吃饭、睡觉、干活,别的什么都不要做,它其实还是强调心里无事。一个人如果整天真的什么事也没有,就吃饭、睡觉,心里面一定每天都是长满了草,讲这个说那个,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这叫没事吗?这事可就多了。古代祖师会让刚出家的小沙弥每天没事就去刷墙,甚至墙本不需要刷,但是他得让这些小沙弥年轻过剩的精力有处发泄、有处释放,刷完这个墙刷那个墙,让他去忙,让他去做,身体一动起来,反而心里无事了,心里无事那就真的丛林无事了,就少了很多的麻烦。
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里不也说嘛:做一个工作是很累,可是你不做就不累吗?打麻将不累吗?逛街不累吗?即使你坐在那啥都不干,啥都不想,只是坐在那闲的心发慌都挺累的,这话说的很实在。
以后事情只能是愈来愈忙,不会愈做愈闲的。因为有很多事一旦做起来,就没什么回头路可走,事情只能是愈做愈多,当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去调整,但总的来说,肯定是愈来愈忙。这就需要我们去练「内功」,练就雁过寒潭的本事。虽然很忙,但还请大家不要丢了悠闲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