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莲友问(一)

1问:受人诽谤时怎么办?

答:首先应当想到,我们原是罪业凡夫,受人谤辱,可以说是理所当然;应当甘心承受,念佛忏悔,不嗔不恼,益进益勇。这样反而成为消业增福、励炼心志的最好机缘。通身都是罪业、毫无功德之生死凡夫,如果受过多赞誉,名实不符,无福消受,不生大病,必遭奇灾。如果能平心静气以念佛对待诽谤,便能速消宿业、预免病灾、扩充心量、增长福德,所以不仅要闻谤不辨,反而要闻谤生喜才是。

如果因为弘扬念佛法门而受人诽谤,这也是势所必然的。善导和尚早就说过:「五浊增时多疑谤,道俗相嫌不用闻;见有修行起嗔毒,方便破坏竟生怨。」应当悲愍对方邪见无知,而深庆自己多生有幸,更加勇猛精进弘法布教,将此法门普遍传告给一切有缘。

2问:醒时能念佛,故可安心于往生;如睡着、忘记、失忆等不能念佛,怎么安心?

答:往生安心,在彼佛誓愿不虚,与凡夫睡、醒无关。或睡、或醒,或明忆、或失忆,或有称念时、或不称念时,凡夫本来如此。阿弥陀佛正为救度如是之凡夫所发之誓愿故,真愿往生,常称佛名,佛愿不虚,决定来迎。

如一旦成为学生,虽有睡时、醒时,有正读书时、未读书时,然皆不失学生之资格,皆享受教师教导之权利。虽如此说,总以勤励读书为学生本分、本质;若心中实无学读之心,则徒有其名,无有其实。

成为真愿往生之念佛人也是如此,不以睡醒、明忆失忆等而改变念佛人之资格,不失弥陀佛光摄取之利益。以此《观经》言:「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虽如此说,总以勤励念佛为念佛人之本分、本质,否则也是徒有其名,无有其实。所以善导和尚处处劝励「念念不舍」、「念念相续」、「上尽一形,下至十声,毕命为期,无有退转」等。

《法然上人全集》577页,释念佛相续有三:

  1. 依善导和尚之释,一日一夜之间一万遍之念佛。
  2. 一食之间三次之念佛。
  3. 愿生心切,自然相续。

《法然上人全集》590页言:「念念不舍」者,随人根器之劝导语故,视自己身心所能而行之。

3问:想劝化他人念佛,分寸应如何把握?

答:劝化之语,随机不同,但总的是要让对方能安于念佛、勇于念佛。如法然上人所说:
「信取一念往生」,是安于念佛;「行尽一形称念」,即勇于念佛。如果只说一边,或增人放逸,或令人不安。自己安心、起行也应当如此,莫怀疑,莫放逸。

4问:同为净土门,其他人所说与善导大师所说有所不同,应如何取舍?

答:自古以来,弘扬净土的大德很多,都有深智慈悲,为后人所普遍敬重;但正如《无量寿经》里说的,净土法门是「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如果不是阿弥陀佛亲自来此娑婆世界示现为善导和尚,开显净土究竟了义,那么无人可以透达。势至菩萨化身的印光大师赞叹说:善导大师所说,等同阿弥陀佛亲自所说。所以如果其他任何人所说,与善导大师所说不同,应当取善导大师所说的为标准。

以喻说明:净土门内,善导和尚言教如中央政府之令,具有最高之权威性、普遍遵行于全民。其他善知识言教,如同地方首脑之令,必须服从于中央;又只能适应于某一地区,而不能普遍遵行于全国。然因地方乃是代中央行政,如果顺符中央,即当同等尊重,毫无差别。如果地方有背于中央,即须知过立改,以使政令畅通,民心归顺;如果更反驾于中央之上,即成叛巨乱党,必须剪除。

世有无知之人,尊奉其知识而反轻善导,这并不是真的尊奉知识,而只能令知识蒙辱不安罢了!如尊县宰而轻帝王,反陷县宰于不义。

5问:有人说:「回归善导,不如回归释尊」,而不赞同回归善导之主张,是否有理?

答: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其所言说为净宗之标准,而今净土门之内有人已偏离善导大师思想,由此之故,而说回归善导;若其思想,与善导大师一致,则不必说回归不回归。如同开车,本来行于正路,不必说回不回;已离开正路,才必须回到正路,不然将有车毁人亡的危险。如果说从回归善导到回归释尊,则必须证明善导所说已偏离释尊之教;若善导所说全同释尊之教,回归善导即是回归释尊。而事实正是如此,如释尊说《观经》,诸师虽有释义,然皆未明释尊真义,由善导《观经疏》「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方知释尊说定散二善、十六观门,其意唯在弥陀本愿,一向专称。

其人已不赞同回归善导,可见其人也自知其教义与善导所说不符,才以‘回归释尊’为搪塞;不知此已有谤善导不明释尊教义之嫌。既于弥陀化身善导和尚之教存有轻视,则其知见已见一斑。净业学人,幸自察之。

6问:一念、十念是临终还是平生?

答:经言:「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善导大师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既言「下至」,很显然是指临终之十声一声念佛定得往生,平时则是上尽一形之念佛定得往生。以为平生只念一声十声佛,以后不再称念,也定得往生;此是误惑众生之大邪见。

又法然上人同以一念十念为临终之念佛定得往生,《法然上人全集》323页言:‘我等非一念之机,乃至之机也。又乃至十念亦如此,吾等非十念之机,乃至之机也。’十念、一念之机,即是指下至十声一声之临终之机;乃至之机,即是指上尽一形之平生之机。

7问:一念之体验是否必要?

答:仰信佛愿不虚,专称佛名不改,虽毫无体验,决定往生。由一念之体验,入一向之称名者,亦决定往生。夸一念之体验,荒舍称名者,不得往生。然则往生由念佛,非由体验。
《法然上人全集》282页言:「唯以念佛决定往生之得不得,非以心情为决,非以体验为决。」

8其他

  1. 《念佛金言录》,依善导和尚义,简洁明快。若有文句不解处,不必揣度,置之可也。
  2. 虽信本愿之理,若不念佛,不蒙佛之护念;纵虽不知本愿之理,而一向念佛愿往生者,自然蒙佛护念。
  3. 用为子夜间盖被之事,喻众生蒙佛呵护,有类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幼子无知,全凭父爱,父子缘亲,一步不离。若众生也如幼子,通身放下,彻底靠倒,守愚念佛,一心求往,则因缘投合,亦如父子。是善导和尚说为:「亲缘、近缘、增上缘」。然众生刚强自恃,恰如离父逃逝,佛虽慈爱,众生亦无缘蒙佛护念,以因缘不合,事不成就。
  4. 诸余教说,有智固可明辨抉择,无智即置而不论,守我愚痴本分,专依善导,一向专称,佛愿不违,决定往生。如此,虽无智而有大智。善导和尚所说尚且无力全消,又有何心力移于诸余教说,只是徒费光阴,自增烦扰。
  5. 慧净上人所说,虽机有不同,时有前后,实不相违,若无智会通,只取自己一分安心起行可也。如释迦一代所说,广浩无边,吾人亦唯取净土教一分而已。虽是一分,得利无穷。
  6.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是以口称含摄心念等,心念也是念佛名号,皆成往生之业。然弥陀本愿乃称念佛名之本愿,所以释为「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顺此本愿故,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弥陀所以选择口称为本愿,不以心念为本愿者,以口称易而心念难也。如《观经》下下品:苦逼失念,转教口称。此人已失心念佛名之力,但以口称,得遂往生。实是易行之极,他力之至!
  7. 网上之谤难,说到底,是少数自以为信仰净土真宗的狂热分子,以其偏执见解为至高无上,对「回归善导」主张大为不满,而舒发的一种情绪宣泻,毫无理性可言,不足成为互相讨论教理法义的对象,也只得任他。如犬吠日,只好让它去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