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感叹说,平常不觉有什么烦恼或妄想杂念,可是一旦念佛,妄念就特别多。其实这是很正常的。
佛教说人的心就是「八识」——心有八种功能。形容这八种功能,有首偈是这样说的:
兄弟八个一个呆,五个门前做买卖,
一个在家出主意,一个司帐管钱财。
「兄弟八个」是指八识,因为八识是一体的,一个心分为八种功能、作用。「一个呆」,呆是哪一识呢?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叫做「藏识」。这个仓库本身不选择,统统接受,不会分别好坏,所以「兄弟八个一个呆」。
「五个门前做买卖」,这五个就是眼、耳、鼻、舌、身。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接触,要透过这五识,第六识才能产生作用。
「一个在家出主意」,就是第六识。八识当中,第六识可说是总经理,他能够记忆、分别、思惟、判断,具有取舍的功能。
「一个司帐管钱财」,这就是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就是执着、执取,把仓库当作身家性命。所以,凡是前面五识——五个兄弟所做的买卖,经过总经理收纳之后,末那识将之点点滴滴都收在阿赖耶识里面。
阿赖耶识可说是董事长,要负最后的成败责任。如果转识成智,统统是妙善的功德,他就能成佛;如果是恶的话,就永远在六道、三恶道,甚至地狱轮回。
所以,唯识学就有两句话说:
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做主公。
就是在说明第八识。第八识「受薰持种」,接受,而且把眼、耳、鼻、舌、身,以及第六意识,所看、所听、所想的,如同一颗颗种子,落在第八识——阿赖耶识的田地里面,而成为未来的果报。所以说「受薰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做主公」,「去后」,是说人死的时候,第八识最后才离开,身体逐渐逐渐地冷,如果没有全部冷透,表示他的阿赖耶识还在身体当中;必须全部冷透了,第八识最后才离开,这个人才称为「死亡」。「来先」,也就是投胎的时候,他最先到,还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时候,他已经到了。所以「去后来先做主公」。
刚刚讲总经理就是第六意识,他是在家出主意的,像老板一样。第六意识,有所谓的「五俱意识」跟「独头意识」。
当第六意识伴随着眼、耳、鼻、舌、身,在一起产生作用,这就是「五俱意识」。当我们「五俱意识」的时候,根尘接触,是有针对性的,所以比较不易察觉妄想杂念。
一旦闭目专心念佛,眼睛不看、耳朵不听,身体也没什么动作,只是嘴巴专一地念佛,此时称为「独头意识」。这时我们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就会纷纷浮现,就会躁动不安,就会神识飞扬。
「独头意识」有很散乱的独头,譬如当自己静下来的时候,念头纷飞,这是「散乱独头」;也有「梦中独头」,睡梦中,眼、耳、鼻、舌、身都没作用了,但梦里面居然还有声音、景象,还能做种种动作,那是「梦中独头」。
有「定中独头」。入定也是第六识的范围,一切都没有离开第六意识。我们平常自以为很清净,根机很锐利,很能够修其他法门,一旦静坐,才发现自己不是昏沉,就是散乱,烦恼之盛,妄念之多,可谓天南地北,上穷碧落下黄泉。这时才感触到,自己真的是「薄地凡夫」啊!
这些都叫「妄想」。为什么说「妄」呢?因为世间万法,无论物质界或精神界,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缘聚则生,缘散就灭。因缘时时刻刻都在变,但我们凡夫往往会执着、放不下,对逝去的因缘,有种种追忆或悔恨。就本质来讲,这是实在的吗?不是!是虚幻的。所谓「有想皆妄」,所以才说「妄想」。
我们凡夫之可悲、可怜、可叹,就在这里!
这样的凡夫,如果以自己的力量要超越三界六道,根本没办法,幸有弥陀的慈悲救度,才得免于苦海沉沦。
——摘自〈第十八愿之义〉第九课(200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