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康荣居士专访
无条件的爱
康荣以「一个都不能少」来形容弥陀设的大愿和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弥陀第十八愿讲的:众生只要称念六个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便能够往生,其行最易,其利最胜,我们称这种对众生「没任何条件」的救度为「弥陀本愿」。然而,有些众生虽然听见阿弥陀佛的名号,听闻极乐世界,却无动于衷,或是不太想去。顾及这些众生,弥陀设下第二十愿,这愿是结缘愿,今生植因,未来生获果,即未来生才遂他往生心愿。康荣认为:如果修习佛法的过程中增添了烦恼,那便表示学佛的方法出了问题。从纯正净土思想来看,「一心不乱」指的不是禅定的功夫,而是指一心一意念佛,并非今日修这个,明天修那个,那便是杂修了。
前言
修习净土,发愿往生西方,必须具备信、愿和行「三资粮」。「信」是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及极乐世界的存在;「愿」是自己愿意去极乐世界,并且依循佛陀教导去「行」持。弥陀信仰者对于「三资粮」中的「信」和「愿」都毫无疑问,但是对「行」的理解却各不相同,因而出现不一致的看法,引出了「他力」和「自力」的思想。
本篇主要分享康荣居士(Thomas Polin)
对净土法门的见解,他以「纯」与「杂」来区分两种净土观。同时,他指出「纯的净土观」虽然是一个信仰救度法门,但它有别于其他仰赖「信」的宗教。
为何选择净土法门
在基督教学校受教育的康荣,中学后便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及哈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后曾任职《南华早报》记者、《Asiaweek》高级编辑、中文《亚洲周刋》创刋总编辑,也曾从事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客座讲师。
康荣形容自己以前是「一个迷信理智和科学的人」,当生命遇到困惑,他便去探索、游走于东西方宗教,最后进入佛教。被问到为何在八万四千法门中选择净土宗?他觉得众生必须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佛道,然而要生生世世得到人身,并且能够遇到佛法的机率甚为渺小。为说明这种「难遭遇」,他引用一则佛经故事:「就像大海里的一只盲龟,这只盲龟一千年才露出水面一次,在汪汪大海漂浮着一块小木板,木板上有个小洞。要得人身的机会就像盲龟的头刚好穿过那个小洞。万一失去人身,轮转于生死,又听闻不到佛法,成佛岂不是遥遥无期!」在这种「恐慌和沮丧」下,康荣于是选择发愿往生净土,依靠弥陀的愿力救度。
杂、纯的净土观
然而,修习净土法门的前几年,这个被誉为「易行道」的念佛法门,对康荣来说一点都不容易,他甚至表示当时「越修越沮丧,越修越烦恼」。心中的团团疑问不住打转,到底要累积多少的资粮,要念多少的佛号,才能往生净土?要达到什么样的功夫,才能往生西方?困扰的他「甚至连『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最后也念不出来。」
令他困扰万分,信仰触礁的,是他口中的「杂的净土思想」。「杂的净土观已经掺杂了其他的佛教宗派的观点,它不是以净土本身的思想,而是从其他宗派的角度和理论去解释净土。比如,有些人主张往生极乐世界,念佛必须要念到功夫成片。」康荣觉得:「这无疑是揉合了禅宗和天台宗的修行法门,将『自力』的成分带进净土法门。」总之,从理论方面讲,所谓「杂」是指混合其他派别的理论去诠解净土。以实践的角度说,不是纯他力的,便是杂的净土思想。
机缘巧合下,康荣遇到了「纯的净土观」。「『纯』指的是只以净土宗原本教理去解释净土宗,以及如何修习净土。最具代表的祖师是善导大师,他以净土三经为根基解释净土宗。依善导大师思想去念佛,乘佛愿力,人人往生,人人成佛。」
从实践方面,「纯的净土宗是完全依仗他力,即弥陀的救度,只要相信、愿意去净土和念佛便可以了。也就是说,纯的净土思想关键在于深信弥陀愿力,以及念『阿弥陀佛』佛号。至于念佛数量,并不最重要。」
念佛便可以往生?
他言下这种仅凭依赖弥陀愿力和念佛的净土观不禁令人发问:难道不需要其他的修行或修诸善事便能够往生?
康荣指出:「凡善事都是每个佛教徒都应该做的,但这不是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粮。以纯净土宗的观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唯一资粮是念佛,其他的功德均属有漏,与无为涅槃的净土根本不对称。阿弥陀佛设计给我们这个六字名号的救度方式,已包括无量劫的修行功德,我们只要称念便可获得救度。」
「至于,称念多少不是往生的关键。但是为什么要多念呢?多念佛号不是一个关乎能否往生的条件。多念是出于一种感恩心,感恩弥陀慈悲,没有设任何门槛,只需要我们念便能够往生。我们越念得多,自己越舒服,内心舒服会加强我们对往生的信心,而我们的佛性亦会散发出来。况且,多念佛亦会改变自己此生的果报,因此我们应该尽形寿去念佛。」
有别于其他宗教
只强调信仰的救度法门,容易令人将它等同基督教。若真如此,那还需要弥陀的救度吗?纯正的净土思想是一个救度法门,不是一个修行的法门;相信一个超然力量的救度,表面上和基督教相似,但是其实它们有着根本上的差别。
- 基督教最后的归宿是去天堂,永远坐在天父旁边,在他那里享福。极乐世界最终极的目标不是享福,而是要成佛,成佛后,有无尽的众生需要度化。换句话说,去天堂享受本身就是目的,这是完全自利的;净土宗去极乐世界只是一个成佛的手段,是完全利他的,充分彰显大乘佛教的宗旨。
- 在基督教的经典,神会愤怒,亦有报复的心,他会惩罚人类。我们很难想像佛会惩罚人类。有惩罚的心是一种嗔恨心,从佛教的角度去看,是未究竟的。
- 佛教的信仰可以涵盖外道,例如基督教的天堂,在佛教是天界,天人的福享尽后会五衰相现,还是要下堕。佛教的教理较外道更深广、更慈悲、更究竟。
- 在基督教的立场,人和神的关系就像是主仆一样,人要服从神,人绝对无法成为神。但是佛教是要人成为佛,是平等的关系,也不是奴隶制度似的一个高高在上,其他则永远要服从他。
所以,表面上看两者颇相似,但其实从根本上截然不同。
「总之,净土法门不是给圣人,或是修行境界很高者,因为佛不需要担心这些人,他们可以透过自己的修行来救度。就像聪明的小孩永远不需要父母操心,只有不能自力更生的小孩,才需要父母操心和照顾。然而,末法时代的众生绝大部分都没有能力,都要靠佛来救度。」
──转载自 香港《温暖人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