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浅浅的微笑
我认为学佛,洛阳这个地方是不能忽略的,尤其是龙门大佛。很多人应该都看过龙门的那尊大佛,这尊佛像出现在很多地方,网路、电视、杂志,各种书本,各种图像上都出现过。我多年前就看见过这尊佛像,一看就觉得很亲切,感觉代表了中国人的脸,当然这是佛像,我们是凡夫,无法高攀,但是一想到中国,就想到佛教,一想到净土宗,也许马上就想到这尊佛像的面容。我们今天来洛阳,其实就是为了这尊佛像,可以算是善导大师的加持吧!
其实我很早就想来看这尊佛像了,这份缘牵得很远。我小时候非常不爱念书,一看书本就打瞌睡,可是看到图画就有兴趣。初中的时候,周末我会去图书馆翻各式各样的图像书。
有一天,在图书馆的角落,把善导大师监造的这尊大佛的图像翻出来,然后就蹲在那里静静地看着,看了很久很久,虽然当时的那个图很小,黑白的,而且佛像的本身也没有什么特殊装饰,但是就是那浅浅的微笑,就把时光与记忆都凝固了。
停伫凝望,慈悲摄受
昨天去看了大佛,几乎是每一个洞都去看了,可是看过了就忘了,记不起很多佛像的样子,就像做了一场梦。
可是当我们走到那尊大佛前的时候,一看,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停下脚步来看这尊佛像的,也许很多人是专门为了这尊佛像而来到龙门石窟的。这尊佛像代表了龙门,讲到龙门就想到这尊佛像,讲到这尊佛像就想到佛教,也可以代表中国佛教的形象,同时也代表了善导大师。
对于大佛,以前只有印象中一个黑白的小图像,昨天终于看到了,就觉得很兴奋。怎么有佛像雕得这么庄严呢?其实那尊佛像之所以让大家很难忘,是因为它的造型很慈悲。
念佛人也是慈眉善目的,念佛,佛就住在心中,放大光明,所以我们的莲友都是笑眯眯的,非常柔软的,很容易亲近的。这是因为受到佛功德的薰染,才有今天安乐的状态。
每次我看到宗扬老法师都是这种感觉,他很谦卑、很柔和,很容易亲近,我相信洛阳今天能有这样的规模,有这么多念佛的莲友,老法师的功德是不可磨灭的。他是一个很老实、很谦卑的念佛人,宗昭法师说老法师把自己锁在屋子里,一个月不出来,都在念佛,外面的人以为老法师出了什么事,还叫小孩子翻墙去看,原来在念佛。
念佛的凡夫都能如此,何况是善导大师,他二十三岁就证念佛三昧,可以在很深的禅定中看到阿弥陀佛,看到十方诸佛,其实善导大师就是阿弥陀佛的示现。不管佛身上有什么功德,有什么加持力,其实讲起来不过就是慈悲两个字。佛心的慈悲是很彻底的。阿罗汉的慈悲是表皮的;菩萨的慈悲就更深入,就像肉破开了;佛的慈悲又更深,达到最彻底的阶段,真是破骨入髓,深到骨髓去了。
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比如我们光着脚走路,不小心踩到一颗钉子,一定很痛,那我们的手会怎么样呢?我们的手反射性的就想把钉子抽出来。我们跟佛是一体的,当我们在生死中挣扎,在诵经、在持咒,却因不得解脱而痛苦的时候,佛就来了,以各种因缘来让我们念佛。佛与众生是一体的,我们有喜怒哀乐,佛也跟着我们有喜怒哀乐。经典上有一句话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善导大师有这样的高度,所以雕的这尊佛像是很特别的,充满着佛的慈悲,昨天左看右看,又拍了很多照片,想这总可以把这尊佛像的面容带回家了吧,其实是带不走的,那种慈悲永远凝固在那里,照耀整个时代,所有众生。
善导大师已经往生一千多年了,今天能够透过某种形象来看到善导大师的,也许就是这一尊佛像了。虽然善导大师也留下了文字,可是绝大多数人是很难透过文字去了解的,我虽然懂几个文字,可是《善导大师全集》一翻开,感觉自己像文盲一样,看不懂,这就很难深入体会善导大师讲的那种慈悲。可是善导大师给我们留下这尊佛像,那浅浅的微笑,在唐代凝结,超过千年历史,越过纷飞战火,它保留下来了,就出现在那里,如如不动,我们只要看到就会被摄受。
佛像展现出来的慈悲难以用语言形容,透过这尊佛像可以直接地看到善导大师是怎么样的佛心,那这尊佛太特殊了,展现出来的利益众生的慈悲,把整个佛教都收纳进来了。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都是帮助众生解决生死问题,让我们超脱六道轮回,可是除了念佛法门,其他的法门会比较辛苦,比较艰难,一般人做不到,所以善导大师用简简单单的一尊大佛的形象,把八大宗派都收进来了,把一切修行法门都收进来了。
释迦牟尼佛讲了很多很多法门,留下大量的文字,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学这么多的。念佛就不一样了,尤其是今天我们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法门,那就更殊胜了,我们只要安安心心地坐在念佛堂里,只念一句佛号,其他的功德通通收纳在这一句佛号当中,这样想起来,就觉得我们身为一个念佛的佛教徒,是非常幸运的。
我们看到这尊佛这么慈悲,不知不觉就跟这尊佛像结下了因缘,以前没有学佛的,现在懂得有佛,而且这样慈悲。再深入进来,也许懂得念佛了,懂得求往生了。
不管男女老幼,不管有文化还是没有文化,不管是善人还是恶人,一看这尊佛像,就会被摄受,也许慢慢就会转到念佛法门来。这是很不可思议的功德。
看上去很简单,只是一尊石头雕刻的佛像而已,可是却有这么大的功德,善导大师很有智慧与悲心,「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用这两句话来形容我觉得很好,平平淡淡的一种思想或事情,可是要成就它,需要费尽千辛万苦,由繁就简,这是最不容易的,如果再要深入浅出,简单中又含藏着那么丰富,那么不可思议的内容,善导大师做到了。
大佛,唯一的记忆
我们从大佛处走到马路时,有一个导游在我们前面穿梭着,跟大家说:「有人不想往前走了,我们休息一下,慢慢走回去吧!」其实龙门石窟很大,绕过东山还有一大段路可以走,还有很多佛像可以看,就此停步,我就觉得太可惜了。师父说古代遗留下来的佛像,是古代修行人的一个遗迹,看看就会很好,怎么就不去了呢?太可惜了吧!当我看完了所有的佛像后,就觉得这些人其实很有智慧。
我们看了大佛以后,再看后面的佛像,回来后,唯一记下来的就一尊善导大师雕的龙门大佛,其他的佛像,无论在哪的,无论是多么庄严,都没有留下一丝记忆,就算拍了照片,也不记得在哪里拍的,面目太模糊,看着照片也似乎未曾看过那些佛像。
而那尊佛像就如同善导大师说的:「弥陀身色如金山。」一尊佛就是一座山,那么庞大、那么典雅、那么庄严,代表了佛力的慈悲,哪怕只看一眼,就永远忘不了。
如此,只看大佛就回去不是很有智慧吗?只看一尊佛像,就把整个龙门石窟的精华都带回家了。总之,正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善导大师的加持,才有这种感觉吧!
我又想起了《无量寿经》上的一段经文:「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当法灭之际,一切法门都不应机了,慢慢会消失,只有一部经典还能遗留下来,就是讲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无量寿经》,任何人到了末法时代,或者到了法灭之后一万年之后,只有听闻到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听闻到这句六字名号,愿意去往生,都可以往生。
佛号蕴藏着释迦牟尼佛的慈悲,蕴藏了十方诸佛的慈悲,也包含了阿弥陀佛的大愿力,阿弥陀佛跟其他诸佛合作,把一切众生一网打尽,全部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只要念了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全部的功德都已经具足了,就把我们整个目光直引到极乐世界。
哪怕现世有很多的困难,有很多的烦恼,只要愿意求往生,这些东西都会慢慢化解,慢慢就不成为一种障碍,不会障碍我们的往生与生活。
第十七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他成佛十劫以来,这么多佛都来称扬这句名号,我们也是透过释迦牟尼佛知道有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发起了求往生的心,也等于阿弥陀佛这个心愿在我们身上起了作用,所以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其他的佛都已经念到了,其他的修行都已经圆满了。
只看那尊佛像,其他的不看也没关系了。那些游客是有智慧的,或者暗合道妙。如果我们有禅定力,也许能看到善导大师现身,然后就赞叹这些人:「只看一佛则止,智慧也。」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近看大佛,佛像的嘴是微微往上翘的,是浅浅的微笑,亲切温和。当走到河的对岸,远远看着佛像,发现佛像依旧很庄严,不过那是一种不可侵犯的庄严相,就好像释迦牟尼佛未成佛时,所历尽的魔来磨难的种种景象,他庄严地坐在那里,如如不动,然后抵挡一切的业障,一切的外魔。这时你会感觉这尊佛像变得很庄严,不可侵犯,高高在上。
我想到了一句话:「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君子远远看他的时候,他是不苟言笑的,好像特别严肃,不容易亲近,可是当你一接近他,想要跟他亲近,请教问题的时候,他却是态度和蔼,谦卑柔和,然后和言爱语解答各种问题。
这尊佛像也给人这种感觉,就好像我们学这个法门,外人看起来不可理解,只念这一句阿佛号难道就够了,其他的修行难道就不做了吗?是不是太过偏激,是不是跟佛法不相合,甚至有抵触的地方呢?当我们真正走进这个法门的时候才发现,不理智批评的人,他们对于佛所展现的慈悲,并不很深入了解。当我们看到佛像所展现出来,是弓着身体,手往下伸,是要接引我们上来的时候,立刻就会感觉到佛的慈悲是超越任何一种修行,超越任何一种复杂高深的理论的。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马上会觉得这个法门实在太好了,我们跟佛不知结了多少劫的缘,才能有这样的善根来学习念佛法门。我们今生念念佛,也没有辛苦地去做其他高深复杂的活动,竟然就得到成佛的利益,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简单,不可思议
这尊佛像很高大,可是服装雕刻得非常简朴,旁边菩萨力士的服装,有璎珞、宝冠,非常华丽,可是这一尊佛只有那浅浅的微笑,还有半开的眼睛,身上服饰只有几道衣纹,像水墨一样,淡淡的。周围那闪射出来的火焰,头上背光的花纹,以及周围的装饰的光明又非常炽盛,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
这尊佛像叫卢舍那佛,卢舍那的意思就无碍的光明遍照无尽的法界,利益众生。无尽的光明,无尽的慈悲,这不就是阿弥陀佛吗?善导大师雕的虽然是卢舍那佛,可是隐藏了阿弥陀佛的意思,还有阿弥陀佛成就的这六个字的名号。就这六个字,只要动动嘴巴念,不会让人觉得很辛苦,必然有殊胜的功德。
六个字很简明,没有任何装饰,也没有任何音乐性的,可是展开出来的是重重无尽的,我们想像不到的功德,这不是很不可思议吗?如果不是法藏比丘花了那么漫长的时间,用了无数的生命,为我们凝成了这句名号,我们怎么能以区区凡夫身就妄想一生要成佛。
所以就算今生过得很苦,身体不健康,生活不美满,也吃不饱,穿不好,也一定要念佛。阿弥陀佛已经把极乐世界送给我们,我们就不能白白地丢到一边,我们今天得到了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呢?更应该把它牢牢抓住。我们今生唯有念佛往生这一件事而已,其他都可以看淡一点。
弘愿寺的网站有一则感应故事,讲得很精彩,有一个人生病,家人就请了一些道士来家里做法,有一个学我们这个法门的莲友就告诉他:「你怎么请道士呢?我们念佛这么殊胜怎么不念佛呢?」可是这个人也很无奈。当道士在做法的时候,莲友就在旁边念佛,那个道士就说:「这里来了一个高人,念六字咒语,全身有一个光球照四十里,太厉害了。我们斗不过,我们走!」后来道士就问那个莲友学什么法门,有那么厉害的功能,身上能放光,莲友就告诉他,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
就这么简单,我们一个凡夫,念佛就有这么大的功德,如果不去念,就太没有智慧了。
老老实实念这句佛号我们就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即使我们还是烦恼一大堆,还是有很多困难解决不了,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成佛,这一生还有什么可担心呢?我们没有修行,还是凡夫,还是一样过这样的简单生活,甚至还有一点烦恼困扰,但我们念着佛,想想就会很欢喜。就算满身都是病,我们也要欢喜接受,想想业障了之后,马上就是金刚那罗延身,就是不坏之身,就成佛去了。
净土,最后的归宿
任何一种学问、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一定都有最后要达成的目的,也就是说一定有化导的功能,或者救拔众生的功能,一定有改善生活的作用在。可是我们看到今天的佛教,除了念佛法门以外的佛教,可以说只剩下个佛教结缘的作用,当然也有应有的灭罪、增福,如果我们学佛只是为了增加福报,让自己家庭更美满,更没有烦恼,事业更顺利,子孙更贤孝,那可以不用学佛了,基督教也可以,甚至其他民间的宗教都可以有类似的功能。我们学佛念佛,唯一的目的无非就是解决无穷尽时间以来的轮回之痛。
师父说过:学我们这个法门的老人居多,我们这个法门不是日落西山,没有希望了吗?其实我们这个法门是很成熟的法门,为什么是老人多,因为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大风大浪,最后知道有一个最圆满的归属的时候,才会放弃一切,投入这个法门来。而年轻人,充满好奇,什么都想去学,听说坐禅很殊胜,就想去坐坐,可是一坐下来就通身烦恼,感觉好像也不是很得力。什么都想学,结果什么都学不到位,都不深入。而现在我们念佛了,因为我们过去都已经看过了,都不觉得好奇了,知道有一个最究竟的,最圆满的、最殊胜的、最不可思议的法门等待我们,这就是净土法门,就是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们才会放下一切,投入进来。
我觉得大家今天能够来这个地方,在这里一起念佛,这是非常有福报的。
净土宗是这个时代唯一还能给所有人,都能得到究竟意义的法门,其他的最多是让我们在佛教里结一个缘,种一个善根而已,唯有善导大师的净土法门,才能给我们最究竟的安乐和利益。
善导大师虽然不在了,但是还有一尊佛像在,那是善导大师的形象。很多人想要把善导大师的形象塑造出来,可是这一塑就怪,不是塑造得太年轻,没有什么功德的样子,要不就是把他塑造得太老,满脸皱纹,可是现在就有一尊现成的大佛在那里,那尊大佛几乎就可以象征善导大师,那么慈悲,那么庄严,给大家欢喜和信心,很多人看了,一也不管是什么佛,一看就很高兴,就想跟他照相,以后把相片打开,就想到曾经跟这么庄严的佛一起照相,多欢喜啊!就跟善导大师结下了缘,慢慢进了净土法门,所以善导大师就坐在那边,等待所有人来看,等待所有人来念佛,等待所有人回到极乐净土。
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