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略传

一、隋唐盛世 善导示现

中国净土教的大成者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出生于隋朝大业九年(六一三),往生于唐朝永隆二年(六八一),春秋六十九。亦即隋炀帝之时出生,历经唐高祖、太宗的时代,于高宗之时往生。其活跃于「自信教人信」的正是唐朝国运极为鼎盛的太宗、高宗时代。而大师出生之前统一天下之隋文帝时代,佛教正以旺盛之势在复兴着;文帝颁下「佛教治国策」、「佛教兴隆策」、「天下佛寺复兴诏」等,全国几乎佛教化。在佛教信仰如此澎湃的时代中,大师从无量光明的净土应化而来,高举念佛成佛的旗帜,指引众生,导归极乐,圆满佛果。

二、青年立传 光芒初现

善导大师的传记文献颇多,中国与日本约有二、三十种,可见大师在佛教史上地位之崇高与影响之深远。其中最早的是唐朝道宣律师所着的《续高僧传》,其次是唐朝的文谂大师、少康大师共纂的《瑞应删传》;此外大多是后人站在赞扬的立场所记述的,这当然有其意义,但在历史上的价值比较低。善导大师的事迹可资参考的基本性资料有四种传记、六种碑文,简列如下:

(一)传记

  • (1)《续高僧传》第二十七卷、第十释会通传(附善导传) 唐 道宣 撰(六四五)
  • (2)《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第十二善导传 唐 文谂、少康 共录(八〇五)
  • (3)《净土往生传》卷中第十五善导传 宋 戒珠 撰(一〇六四)
  • (4)《新修往生传》卷中第廿五、廿六善导传、善道传 宋 王古 撰(一〇八四)

(《类聚净土五祖传》所引,《大正藏》八十三册一五七页)

(二)碑文

  • (1)唐慈恩寺善导禅师塔碑 京兆金石录
  • (2)唐慈恩寺善导和尚塔铭 同上
  • (3)龙门大佛像龛记 金石萃编第七十三
  • (4)隆阐大法师碑铭 同上第八十六
  • (5)净业法师灵塔铭 同上第七十五
  • (6)光明寺慧了塔铭 金石续编第五

道宣律师生于隋朝开皇十六年(五九六),长于大师十七岁;人尚在世,时又青年,而南山律的开祖道宣律师于其《续高僧传》中便已就其所闻的预先为大师写下众所赞扬的事迹,虽然仅有简短的一百二十三字,但大师的伟大,已现端倪。

三、俗姓朱氏 籍贯山东

大师俗姓朱,山东省临淄县(一说安徽省泗县)人,年少出家,师事密州之明胜法师,钻研《法华》、《维摩》等大乘经典。

密州在山东省诸城县,距临淄县不远。明胜法师是三论宗学匠,与开创三论宗之嘉祥大师吉藏同为法朗大师的高弟。

四、隋末唐初 教界盛况

若从当时佛教界的盛况而言,此时嘉祥大师诏入帝都长安之日严寺宣扬三论;嘉祥大师寂于武德六年(六二三),善导大师出生之顷,正是嘉祥大师在长安极为活跃之时。

又天台宗之开创者智????(yǐ)大师六十岁往生之时是开皇十七年(五九七),是善导大师出生之前的十六年,之后的天台宗由其弟子章安大师灌顶在极力弘扬。

净土教方面,大业五年(六〇九)四十八岁时归入净土教的道绰禅师,正以山西太原为中心地域,传播念佛种子,声名远播,七岁之童皆知念佛。

又西天取经,历经十六年之大旅行,翻译出所带回的庞大经典,留下不灭功绩的玄奘三藏,早生于大师十一年;大师与三藏大约同时代活跃于帝都长安。

五、见相愿生 其来有自

大师曾经看到「西方变相图」,大为震撼,便生欣慕净土深愿往生之情而赞言:「何当托质莲台,栖神净土。」所谓「西方变相图」,是描绘西方阿弥陀佛之净土庄严的图画,「变」即是转变,将极乐净土之相转变为图画,以令人观赏,启人欣慕。大师一见「西方变相图」便大为感动,欣求净土之深切愿心,始终不二,始终一贯,可见大师宿善之厚,其来有自。

六、深归观经 亲证三昧

大师到了二十岁受具足戒后,与妙开律师共看《观经》,悲喜交叹地说:「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定超生死。」

《观无量寿经》在隋唐之初是最受欢迎的经典之一,不只为净土教家所尊重,也普遍受到佛教界全体的敏锐注目,演讲、读诵此经的可说是所在多有。

就「时」与「机」的痛烈反省,亦即自觉末法之时,则宣说救度罪恶生死凡夫之教法的这一部《观经》之广受重视与喜爱是极其当然的。

《新修往生传》如此记载:「后遁迹终南悟真寺,未逾数载,观想忘疲,已成深妙;便于定中,备观宝阁、瑶池、金座,宛在目前。」

终南山在帝都长安之南,而悟真寺则在终南山之蓝田县,系隋朝开皇年间净业法师所创建,后来有保恭、慧超、法成等法师相继住锡,他们都修持净土法门,故悟真寺可谓信仰净土的实践道场。而大师二十几岁便亲证三昧,古今高僧,少出其右。

七、访师求道 彻悟真髓

唐贞观年中,大师二十余岁,初闻道绰禅师在晋阳开阐净土宗风,乃不远千里,从而问津。对于大师的来访,道绰禅师心中很欢喜,知道眼前这位青年行者将是自己的后继者,因而为其彻说弥陀本愿与《观经》真义。

《观经》的真髓精神必须以《大经》解释始能显明,亦即十三观的观佛三昧是所舍的,唯有信愿称名的念佛三昧才是一切三昧中王。大师在道绰禅师的指导之下,一切疑问当下冰解而体悟《观经》的奥义。

如是亲蒙面授《观经》幽意,彻悟净土真髓,深归弥陀本愿,成为道绰禅师门下面授之杰出弟子。

道绰禅师继承昙鸾大师的宗风,唯信弥陀救度,唯念弥陀名号;一生中敷演《观经》两百遍,其化风之盛,名高一世,帝王敬仰,庶民齐归。

八、二河白道 告白信心

依据《新修往生传》记载,大师访道绰禅师时,正逢玄冬之首,寒风凛凛,旅途重重,风飘落叶,填满深坑;乃入中安坐,一心念佛,不觉已度数日,忽闻空中有声音说:「可得前行,所在游履,无复挂碍。」于是忘疲出坑,至道绰禅师之玄中寺。

之后大师批注《观经》,以「二河白道喻」守护念佛信心,曾记述无人空旷之荒野踽踽独行,令人感受到那时绝处逢生的体验。

九、径路修行 唯在念佛

有关大师参谒道绰禅师的经过,《续高僧传》简略地说:「近有山僧善导者,周游寰寓,求访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绰禅师,唯行念佛,弥陀净业。」

大师所住之悟真寺与道宣律师所住之丰德寺同在终南山,故言「山僧」。唯行念佛,必生极乐,因为仰仗的是弥陀大愿业力之故。故大师有名的「劝化偈」云: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但念阿弥陀佛」即是「唯行念佛」,即是「径路」,「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在此可知大师之念佛宗风,乃受教于道绰禅师,而道绰禅师则传承自昙鸾大师。

十、至诚念佛 行持勤笃

大师之遇道绰禅师,如鱼得水,亲蒙泻瓶之教;至贞观十九年道绰禅师八十四岁(六四五)往生之后,又回到悟真寺,时大师三十三岁。

被仰为亲证三昧之圣者善导大师,日常行持甚为勤笃,其具体情形,《新修往生传》这样记载:

  入堂则合掌胡跪,
  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
  乃至寒冷,亦必流汗,
  以此相状,表于至诚。
  三十余年无别寝处,
  不暂睡眠;除洗浴外不曾脱衣。
  护持戒品,纤毫不犯,
  未尝举目视女人。
  尊敬一切人,乃至沙弥亦不受礼。
  绝意名利,远诸戏笑。
  所行之处,争申供养;
  饮食衣服,四事丰饶,
  皆不自入,并将回施;
  好食送大厨供养徒众,粗恶自食。
  奶酪醍醐,皆不饮噉。
  诸有????`(chèn)`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幅。
  见坏寺及坏塔,皆悉修营。
  燃灯续明,每岁不绝。
  三衣瓶钵,不使人持洗,始终无改。
  每自独行,不共众去;
  恐谈世事,妨修行业。

由此可知大师律己以严,待人以宽,而又慈悲心切,所到之处,皆蒙其恩。故《隆阐大法师碑序》赞仰大师之德风而言:「慈树森疏,悲花照灼。」

十一、一声佛号 一道光明

大师念佛之精至,达到口念阿弥陀佛一声,即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百声千声,光出亦然,所以后世或称终南大师(因住终南山故),或称光明和尚(因口出光明故)

十二、较量念佛 佛像放光

又,大师在西京寺内,曾与金刚法师较量念佛的胜劣,大师发愿说:

「准诸经中,世尊说念佛一法,得生净土,一日七日,一念十念阿弥陀佛,定生净土,此是真实不诳众生者,即遣此堂中二像总放光明。若此念佛法虚,不生净土,诳惑众生,即遣善导,于此高座上,即堕大地狱,长时受苦,永不出期。」遂将如意杖,指一堂中像,像皆放光。(唐道镜、善道《念佛镜》)

十三、写经十万 变相三百

大师不愧是弥陀化身,其教化活动,可说不可思议,完全以超人的魄力在推进,据《续高僧传》及《瑞应删传》说:「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幅;士女奉者,其数无量。」

亦即书写《阿弥陀经》分赠有缘四众,其数达十万卷,并以画相令人欣慕,所以士女奉者,「其数无量」。

现在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收藏了一本大师亲自抄写的《阿弥陀经》,此书是一八九九年大谷探险队在中国的吐鲁番所发掘。大师之真迹竟然流布到西域地方,其教化之广,令人惊叹。

而《净土往生传》云:「续至京师,激发四部弟子,无问贵贱,彼屠沽辈亦击悟焉。」

亦即大师进入京师长安,广度民众,传授净土法门,激发四部弟子,无问贵贱,甚至屠沽之辈,亦深受感化,悔改念佛往生。

十四、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佛祖统纪》卷二八如此记载:

  唐朝,长安,京姓。本为屠夫,因善导大师劝人念佛,满城断肉。京嫉恨之,持刀入寺,兴杀害意;善导大师指示西方,现净土相。京即回心发愿,上高树念佛,堕树而终;众见化佛,引天童子,从其顶门而出( 天童即其识神)。

赞言:

  弥陀救度,随时存在, 随地存在,毫无条件;
  不论缁素,不论善恶, 克念愿生,立即得生。
  亦知大师,悲心感人。 德人睹面,恶念全消。

十五、厌秽欣净 舍身往生

长安之道俗男女,受感化而归向净土者甚众,且在大师「厌离秽土,欣求净土」的殷勤教化之下,受到热烈感化而「舍身往生」的信者,时有所闻,《续高僧传》说:

时在光明寺说法,有人告导言:「今念佛名,定生净土不?」导曰:「定生定生。」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上柳树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事闻台省。

「台省」即是当时的中央政府,这是道宣律师亲闻所记;而《新修往生传》更说:

京华诸州,僧尼士女:或投身高岭,或寄命深泉,或自堕高枝,焚身供养者,略闻四远,向百余人。诸修梵行,弃舍妻子者;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三十万者;念阿弥陀佛,日得一万五千至十万遍者;及得念佛三昧、往生净土者,不可知数。

不论帝都,不论地方,僧俗男女,投身断命,甚至烧身供养,总共超过一百人。

大师感化之伟大一至于此,则其盛德难以形容,在整个中国佛教史上,可说超群拔萃,少出其右,故《瑞应删传》言:「佛法东行以来,未有禅师之盛德矣!」

见此令人想到《观经疏·定善义》言:

  归去来,  魔乡不可停,
  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大师对时代之浊恶与人心之罪障,在极其深邃的洞察之后而吐露出这样的痛烈心情。

十六、以讹传讹 误传舍身

由于当时「舍身往生」的事迹频传,因而善导大师之其他传记也有大师舍身往生的传说,然而这是误读前面所引《续高僧传》之文,此文宋朝戒珠之《净土往生传》、王古之《新修往生传》等误传为大师舍身往生;虽非正确,但由此可知当时愿生西方之热切。

又善导与善道《新修往生传》作二人说,然这并非二人,也是从同一人的传记误传而来的。

十七、慈恩寺碑 纪念大师

大师法化甚广,因而在长安市区所住过的寺院除了「光明寺」之外,有名的「慈恩寺」及「实际寺」也是长期弘化的地方。

慈恩寺是名满天下的玄奘三藏住锡之处,三藏在此译经院完成了翻译佛典的不朽金字塔,然而此寺有两座纪念大师的碑文:

  • 一、唐慈恩寺善导禅师塔碑 永隆二年(六八一)
    • 僧 义成 撰 李振方正书
  • 二、唐慈恩寺善导和尚塔铭 大中五年(八五一)
    • 僧 志遇 撰并书

可惜这两座碑文失传,否则对大师的事迹会更清楚、更了解。

此慈恩寺建立的由来与道绰禅师略有因缘,亦即道绰禅师专事净土的念佛高风非常受高宗之母文德皇后的仰慕,而皇后于贞观十年(六三六)去世;到了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为母做功德之故,当时还是皇太子的高宗便在帝都兴建慈恩寺。其落成法会时,诏迎全国五十位高僧,大师便是被敕选的其中一人。

进出长安的大师也时时居住慈恩寺弘传净土法门,而感化之深,功勋之隆,致使后人一而再地为其树碑,永贻怀念,长存崇仰。

十八、龙门大佛 奉敕监造

有关居住「实际寺」的事迹有两种资料:

(一)「隆阐大法师碑」,亦即「大唐实际寺故寺主怀恽奉敕赠隆阐大法师碑铭」(金石萃编卷八十六、唐四六),此碑铭内容,系叙述大师弟子怀恽法师的出家事缘,其碑文云:

  高宗总章元载……时有亲证三昧大德善导阇黎……雅缔师资……

碑文记述怀恽法师(原为世爵子弟)落发出家,系由大师为其主持剃度仪式,时为唐高宗总章元年(六六八)

(二)「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的碑文。世界驰名的洛阳「龙门大佛」是高宗皇帝发心,皇后武氏出钱所建造的,而奉敕监造的即是善导大师。当时大师住锡「实际寺」,故此碑文如此记载:

  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奉敕检校僧西京实际寺善导禅师……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毕功。

上元二年(六七五)大师六十三岁,碑文有「西京实际寺善导」之语,可知大师此时是常住在此寺布教的时期,因当时实际寺住持即是大师弟子怀恽法师。此亦可知大师博学多才,于佛教艺术造诣之深,至于上达天听,为皇帝所倚重。

十九、湖北襄阳 传授胜行

大师弘化与日增盛,不仅遍及山西、河洛,且南至湖北襄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记述义净三藏所言云:

  有苾刍贞固者,往襄州,遇善导禅师,传受弥陀胜行。

净土宗念佛法门的传布受到义净三藏的注目,且赞扬为「胜行」,可知此法的殊胜,及大师法化之盛、辛勤之劳。

二〇、造疏感梦 楷定古今

在长安期间,大师为了纠正当时教界对《观经》的错解,乃撰着《观经疏》(亦称四帖疏)四卷,撰写之前,于佛前标心结愿,请求灵验;当夜即见圣境,诸佛菩萨现前。自此以后,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既了更不复见。当《观经疏》圆满时,再度祈请,连续三夜,皆现圣境。其状具载于《观经疏》第四卷,披寻便知。

故后世以此疏谓之「弥陀传说」,亦谓「楷定古今之疏」,珍重如经,而大师亦被尊为「楷定古今之大师」。

二一、预知时至 掩室长逝

大师在帝都长安弘扬念佛法门,非常契应群机,缁素男女之归依甚众,门前成市。往生前不久正于所住寺院中画净土变相,忽然催促,令速成就;或问其故,大师回答:「吾将往生,可住三两夕而已。」时间一到,忽然示现微疾,掩室怡然长逝,身体柔软,容色如常,异香音乐,久而方歇。春秋六十九,时在永隆二年(六八一)三月十四日。

二二、唐朝时代 三大葬礼

由于大师德化,「信奉者其数无量,念佛声盈满长安」,故大师葬礼,自必盛极一时。

若据马祖道一禅师的传记,有「华严归真于嵩阳,善导瘗塔于秦岭,礼视斋斩,人倾国城,哀送之盛,今则三之」之文,依此则善导大师的葬礼,乃唐朝时代的三大葬礼之一。

华严归真于嵩阳之「华严」,即是华严尊者普寂大师,普寂大师之传中有「倾城哭送,闾里为之空焉」 之文,准此推知善导葬礼当亦如是。

此是盛德之自然感召,非藉人为之刻意安排;此可由《瑞应删传》赞言:「佛法东行,未有禅师(善导)之盛德矣」印知其实。

二三、信者无量 高弟三名

大师拥有很多足可惊叹的信者,传记说「士女奉者,其数无量」,因此受业弟子当然也不在少数。其中最有名的有三位,即撰着《释净土群疑论》的怀感(六八〇顷)、怀恽(六四〇—七〇一)、净业(六五五—七一二)。其中怀感大师来不及写完《群疑论》便已先行往生,而由其师弟怀恽法师续写完成。

二四、长安南郊 建塔纪念

长安郊外,南望终南山,北眺长安城,所谓临水面山之佳地的神禾原,一座十三层高的大塔巍然耸立云霄,这便是奉安大师舍利的「崇灵塔」。

师事大师十数年的怀恽法师,为纪念恩师之盛德,乃选此胜景建塔立碑,并于塔侧兴建寺院,名「香积寺」,栽植神木灵草,四时供养不怠;此寺由怀恽法师及其师弟净业法师相继住持。这些事迹都记载于《隆阐大法师碑铭》及《净业法师灵塔铭》。然而世间无常,往昔甚为宏壮的寺观,如今伟容不在,唯此大塔凌越一千三百余年的风雪,巍然独立于田园中,彰显大师万古不灭的遗德,频添吾人归依渴仰的遐思。

二五、高宗皇帝 供千舍利

据《隆阐大法师铭》记载当时香积寺的胜景而言:

  神木灵草,凌岁寒而独秀;叶暗花明,逾严霜而靡悴。
  岂直风高气爽,声闻进道之场;故亦临水面山,菩萨全真之地。
  重重佛事,穷鹫岭之分身;种种庄严,尽昆丘之异宝。
  但以至诚多感,能事冥资,故能远降宸衷,令赍舍利,计千余粒。
  加以七珍函笥,随此胜缘,百宝幡花,令兴供养。

由于善导大师的盛德及香积寺的感应,深获高宗皇帝的崇敬,因而呈佛舍利,「计千余粒」予香积寺,并加以「七珍函笥」装饰,同时又以「百宝幡花」,供养道场。

可知大师:生前悲心,下拯群萌;灭后余德,上感宸衷。

二六、则天皇后 频临净刹

由于大师在长安拥有众多信徒,香积寺又供养皇帝所献的法器、舍利子等,故前来瞻仰、拜佛的人络绎不绝,香火鼎盛。

又据《隆阐大法师碑铭》记载:

  则天大圣皇后,承九元之眷命,蹑三圣之休期,
  犹尚志想金园,情欣胜躅。
  或频临净 刹,倾海国之名珍;
  或屡访炎凉,舍河宫之秘宝。

则天皇后登上皇位之后,仍然怀念香积寺,而「频临净刹,屡访炎凉」,每次都「倾海国之名珍,舍河宫之秘宝」的大兴供养。

可知大师:塔留香积,长耀明灯;弟子继德,宸游频临。

二七、王维题诗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七〇〇—七六一)字摩诘,盛唐开元进士,大诗人、大画家兼音乐家。其诗体物精微,状写传神,清新脱俗,独成一家。苏轼赞其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居士平生信佛,素服长斋,喜禅好净,有「诗佛」的美誉。

这首《过香积寺》应是他晚年游历所写,诗中的「云峰、古木,深山、鸣钟,泉声、危石,日色、青松,薄暮、空潭,安禅、毒龙」等,描画出当时香积寺的静谧、安宁、幽邃、出尘、深不可测的优美脱俗景象,描画细致生动,却又毫无痕迹,浑然天成。

王维这首《过香积寺》,益使善导、崇灵塔、香积寺,千古留传,名扬四海。

二八、遗文放光 少康感悟

到了中唐时代,贞元之初,另一净土高僧,念佛佛从口出、世称「后善导」的少康大师(?—八〇五),参访洛京白马寺,见殿内文字累放光明,甚感奇异,向前探看,乃是善导大师所作的《西方化导文》。少康大师一见非常欢喜,便祝愿说:「如果我与净土有缘,惟愿此文,再现光明。」祝愿才毕,果然光明再度闪烁,光中有无数化佛菩萨。少康大师深受感动,当下立誓说:「劫石可移,我愿无易矣!」

二九、形像神变 化佛付嘱

于是少康大师立即前往长安瞻礼善导大师的影堂,大陈荐献,乞愿一见善导大师,立时善导大师的遗像化为佛身,向少康大师说:「汝依吾教,利乐众生,同生安乐。」少康大师一闻,似有证悟。

三〇、念佛出佛 善导再来

少康大师两度见文放光,遂深归净土,并立誓言:「劫石可移,我愿无易。」又见善导化现佛身而为说法,感应之奇,古今罕有;应化之妙,不可思议;令人感悦彻髓、五体投地。

经此证悟,乃起而自信教人信,自行化他,唯依善导;遂使男女老少,一见少康,皆念佛号;所到之处,满念佛声。

后于浙江睦州建净土道场,集众念佛,众人见其念佛一声,便有一佛从其口出,十声百声亦复如是;与善导大师一声佛号一道光明,前后祖师如出一辙,是故时人称为「后善导」,誉为「今弥陀」。

北宋之佛学大家无为子杨杰,感伏于少康,深仰于善导,乃作《善导和尚弥陀道场赞》,而以诗偈赞言:

  东峰坛级石嵯峨,十佛随声信不讹,
  后善导依先善导,今弥陀是古弥陀。
  一心正受超三界,孤月澄禅照万波,
  乘般若舟游净域,度生还亦到娑婆。

三一、星曜东方 法然继起

  寂而常照,星曜东方,
  法然继起,宗风丕扬;
  我作此偈,赞古赞今, 
  南山东海,长耀明灯。

这两行赞偈是全国政协前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大德对善导大师及法然上人的部分赞词。

大师之后,在中国则有少康继起,大力弘传,人称「后善导」。在日本则有十二世纪被誉为智慧第一、尊为势至应现的法然继起,全依善导《观经疏》创立日本净土宗,此书遂成为日本净土宗的根本圣典。法然上人在他所着的《选择集》结文说:

  善导《观经疏》者:
  是西方指南,行者目足;
  然则西方行人,必须珍敬矣!

同时大师也被尊奉为高祖,而法然则成为宗祖。现在日本最大宗派之净土法门,其各流各系,皆源出法然,而法然则全依善导。

中国之善导在常寂光中,仍以智慧光,照耀东方,遂使日本之「法然继起,宗风丕扬;南山东海,长耀明灯」,照引群萌,净土往生。赵朴老之赞词,诚可谓「赞古赞今」矣!

三二、本地弥陀 垂迹善导

大师乃是阿弥陀佛化身,事载《西方略传》;所以生前灭后,盛德灵异不可思议。宜哉!独得本愿深旨,广度念佛群萌。

法然上人于其《选择本愿念佛集》之结文赞言:

  仰讨本地者,四十八愿之法王也,十劫正觉之唱,有凭于念佛;
  俯访垂迹者,专修念佛之导师也,三昧正受之语,无疑于往生。
  本迹虽异,化导是一也。

三三、二祖对面 一脉相传

法然全依善导,绝对归投倾倒于善导,崇拜景仰怀慕于善导,终于感得善导大师于其梦定之中前来赞叹证明,并互相问答,这便是日本净土门中脍炙人口的「二祖对面」之典故。

根据《梦感圣相记》《净土随闻记》《源空上人传》等资料,法然上人自言:

  予八阅(加五阅大藏)《观经疏》。知「乱想凡夫,依称名行,则乘佛愿力,必定往生弥陀净土」。
  虽自身往生,已得决定;又欲普为众生,弘通斯道;然时机难计,心怀犹豫。
  一夜梦紫云大起,遍覆四海;云中出无量光,光中百宝众鸟,翩翻飞散。
  时予陟高山,有一高僧,出于云中,住立吾前;予即敬礼,瞻仰尊容。腰下金色宛如佛身,腰上缁衣如寻常僧。
  高僧云:「吾是唐善导,汝能弘通专修念佛,甚为稀有,故来证之。尔来弘法无塞,遍至四远。」
  予伏请曰:「愿净土教门,面授口诀,将自信教人信。」
  和尚示曰:「善哉!喜哉!菩萨大圣,净土教法,随愿授与。」

超越时空,二祖会面于梦中,何异面授口诀、泻瓶相传乎!亦可谓中国后善导者少康,日本后善导者法然;本国异域,一脉相传。不禁赞言:

  唐朝善导和尚为弥陀化身,独显本愿深意;
  日本法然上人是势至应现,专弘称名要行。
  西方二圣,异国同传念佛法;
  东土两祖,先后共成净土宗。

三四、佛教会长 敬撰赞词

  凡夫入报,本愿称名,
  契法应机,广度群萌。
  大师功勋,曜古灼今,
  愈至末代,弥增仰凭。

全国政协前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大德,于公元一九八〇年,中日两国佛教徒在两国净土宗的共同祖庭、复建之中的香积寺联合举行纪念大师往生一千三百年的盛大赞仰法会上,以万分崇敬之情,恭撰十一行(每行四句)之赞词,赞仰大师是「弥陀乘愿再来」,应机宏阐净土法门,广启众生正信念佛;并感服「龙门大佛」是「旷古神工」,致使人天永远尊崇。同时赞叹日本之法然深受善导智慧光的启发,而创立日本净土宗,继承了善导「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净宗正意,显示善导法然,异代继承,两国祖师,一脉相传,其赞言:

  惟我大师 乘愿再来 
  净土法门 应机宏开
  五部九卷 妙宣深蕴 
  能于难信 广生正信
  龙门大像 旷古神工 
  赖公检校 人天永崇
  行愿既圆 随缘示寂 
  千三百年 塔留香积
  寂而常照 星曜东方 
  法然继起 宗风丕扬
  四色之莲 七宝之树
  法音宣流 甘露普注
  善信亿万 同具至诚
  六时佛号 千载祖庭
  爰结胜因 爰兴盛会 
  忆念师恩 永矢弗坠
  伽蓝斯辟 塔波斯修 
  海潮迎像 天风送舟
  两邦云仍 俱会一处 
  永敦夙好 同遵祖武
  我作此偈 赞古赞今 
  南山东海 长耀明灯
  
  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年四月十四日
  赵朴初顶礼敬撰并书

法然上人曾据《观经》所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之文写了一首和歌:

  月光虽无处不照,
  唯宿仰望者心中。

赵朴老一见,赞赏之余,也有所感发地写了两首短诗和之:

  月光常普照,只看有心人。
  明月悬中天,大地无不照。
  但问有心人,饮受光多少。

可见两国净宗祖师,万代崇仰;亦知朴老于净土,是个有心人。

三五、莲池印光 倾心崇仰

莲池大师于其《往生集》深心感伏善导大师之巍巍高德而赞曰:

  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观其自行之精严,利生之广博,万代而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设非弥陀,必观音普贤之俦也;猗欤大哉!

印光大师于其《文钞》极口赞仰善导大师之神通智慧而言: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
  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
  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
  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
  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三六、善导所说 当作佛说

印光大师于其《文钞》又以梵呗唱赞而言:

  师当唐初,各宗盛行。
  提倡净土惬群情,佛力谁与京!
  若肯投诚,西方定往生。

又劝人应信大师「所说当作佛说」,而以偈赞言:

  世传师是弥陀现,提倡念佛义周赡。
  切诫学者须㧑谦,兼使极力生欣厌。
  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
  念佛出光励会众,所说当作佛说看。

三七、智荣禅师 铭文崇仰

宋朝智荣禅师,崇仰大师高德,乃于大师法像铭文赞言:

  善导 阿弥陀佛化身
  称佛六字 即叹佛¹ 即忏悔² 即发愿回向³
  一切善根庄严净土⁴
  • ¹ 但称佛名,即是对阿弥陀佛最高无上之赞叹,天亲菩萨《往生论》言:「称念佛名即是赞叹门」。
  • ² 名号具德,一念能除八十亿劫生死大罪,一念既尔,何况常念,即是常忏悔人;大师《般舟赞》言「念念称名常忏悔」以明但念佛名自有忏悔功能。
  • ³ 大师于「玄义分」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是故但称佛名,自成发愿回向,必得往生。
  • ⁴ 弥陀因位万行,果地万德,皆悉摄在名号,因此六字名号,具诸善法,摄诸德本;是故但称佛名,自得一切善根,自成庄严净土。

三八、昙省律师 铭偈赞仰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昙省律师深仰大师高德,于大师法像铭偈赞言:

  善导念佛,佛从口出, 
  信者皆见,知非幻术。
  是心是佛,人人具足, 
  欲如善导,妙在纯熟。
  心池水静,佛月垂影, 
  业风起波,生佛殊迥。
  
  绍兴辛巳二月一日
  唐善导和尚真像  四明传律比丘昙省赞

三九、善导示现 古塔古佛

某师,甘肃人。二〇〇三年于甘肃天水麦积山一块石头上打坐,突然看见天空中出现一座巍巍佛塔,却没有顶,塔上出现一尊弥陀古佛。下山后欲往外地参学,便先到西安,下车后茫然不知何往。突然有一居士前来,带其前往香积寺,到了香积寺一见善导大师崇灵塔,方知当时空中所见佛塔即此崇灵塔。此塔原有十三层,唯上二层以日久毁坏,塔顶不在。守塔师父正好有事欲外出,故央其代为守塔十天。

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七日,有居士赠其《善导大师要义》等净土宗善导流教理之书,师欣然顶戴受持而言:「我与善导大师有缘。」

善导大师乃弥陀化身,千载之后犹作如此灵现于今人之前,真是不可思议啊!

四〇、善导大师 弥陀化身

二〇〇八年四月某日上午,净土宗重庆念佛会之刘天素居士依约前往李沛鸿居士家,一者赠送净土宗善导流的佛书,二者简介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盼其信受。

正当刘居士表明重庆念佛会皆依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时,客厅的电视机突然自动开启屏幕,并出现彩色画面,画面中显现「善导大师系弥陀化身」等九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停留几分钟后,随即自然隐去。

两人面面相觑,深感惊奇,电视机何能不启自开?画面从何而来?九个大字又如何出现?这岂非弥陀适时显现灵异,证明善导大师确实是弥陀化身,唯其净土思想才是纯正不虚,以启发李居士的无上信心!

李居士逢此灵异,甚为感动地说:「真不可思议,我们都亲自见证了这一神奇的场面!」

「善导大师系弥陀化身」与「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双双获得法界不可思议的印证,令人震撼无比、感动无量、信受无疑、法喜无尽,正如少康大师言:「劫石可移,我愿无易矣!」

四一、梦见善导 归入念佛

湖南省常德市胡秋菊居士于二〇〇二年四十五岁时,有缘皈依佛门,然不知为何学佛,于了生死、念佛往生净土一概不知,由于常往寺院当义工,故亦学会大悲咒、普门品、心经、灌顶真言等佛门一般功课,然并不常念佛。

某日梦见有人告其与唐朝有关,醒后不知此梦含意,唯默识于心。

修学日久,渐知生死大事,亦知往生净土之重要,然不知自己所修所学能否往生,因而心怀不安,常乞求弥陀观音能于梦中指点。

二〇〇四年四月,梦见一棵菩提树,树上结满菩提果,树下很多古时之人,身披古印度袈裟,告其于「二〇〇六年到长沙去」。醒后思惟:长沙离常德两百多公里,时间未到,路亦遥远,姑且置之。

二〇〇六年六月,复梦见一座高塔,塔边有棵迎客松,有比丘尼告言:「你到长沙去,你缘在长沙。」但因不知长沙何处有此高塔,遂仍置之。

二〇〇六年八月,又梦见一座高山,山上有一宝塔,庄严无比,高耸云霄,从西飘来一位身披青衣古人,住其屋顶,空中传来两声:「善导大师!善导大师!」闻已便醒,然不知善导大师是谁,亦不知高山宝塔位在何处。

一个个神奇梦境,似有所启示,唯总不解其意。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正好长沙开元寺有一比丘尼印悟师父有事回其俗家常德,师与胡居士相识,遂邀胡居士相伴到开元寺。开元寺当家师宗信法师赠予胡居士几本净土宗之佛书,胡居士接手一看,竟然是《善导大师法语》,眼睛突然一亮,心头为之一震,居然在此长沙开元寺得知善导大师!打开书本,赫见善导大师崇灵塔,更为惊讶于此塔正是梦中所见之宝塔。

至此,数年来前后几个神奇梦境,一一得解。梦中有启示也有引导,正是要她专依鼎鼎有名的唐朝高僧,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之净土思想,专念佛名,必得往生。

`

唐朝高僧,善导大师,弥陀化身,专弘净土。
千百年后,犹作示现,顶礼善导,悲愿无限。

四二、集古贤文 赞十二德

猗欤大哉!大师现法界之身云,施普济之妙用,高德巍巍,祖恩罔极,岂钻之弥坚、仰之弥高所能言乎!吾等愚拙,难赞万一,否!不免有反污圣德之虞;虽然,为献赞仰之诚,敬集古德赞语,虽不及大海一粟,九牛一毛,亦为竭此微忱而已矣。

  •  一、本地尊贵德 
  •  二、至诚念佛德
  •  三、三昧发得德 
  •  四、光从口出德
  •  五、造疏感梦德 
  •  六、释文降魔德
  •  七、楷定古今德 
  •  八、废立绝妙德
  •  九、化导盛广德 
  •  十、帝王归敬德
  • 十一、遗文放光德 
  • 十二、形像神变德

四三、五部九卷 本疏具疏

大师之著作成为净宗圣教的有左列「五部九卷」,尚有失传的《阿弥陀经义》,此书「定善义」出现两次,恰如《四帖疏》,是《阿弥陀经》随文解释之疏。

此五部之中,《观经疏》(四帖疏)四卷谓之「本疏」,亦谓「解义分」;其他四部谓之「具疏」,亦即「行仪分」。

四四、当时教界 高僧年表

  • 昙鸾 四七六—五四二
  • 道绰 五六二—六四五
  • 善导 六一三—六八一
  • 真谛 四九九—五六九
  • 信行 五四一—五九四
  • 慧远 五二三—五九二
  • 智???? 五三八—五九七
  • 吉藏 五四九—六二三
  • 道宣 五九六—六六七
  • 玄奘 六〇〇—六六四
  • 贤首 六四三—七一二

慧远(净影) 大经义疏 二卷观经义疏 二卷

智????(天台) 观经疏 二卷 弥陀经义记 一卷

吉藏(嘉祥) 大经义疏 一卷观经义疏 二卷

附 录

一、《续高僧传》之善导大师传

近有山僧善导者,周游寰寓,求访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绰师,唯行念佛,弥陀净业。

既入京师,广行此化。写《弥陀经》数万卷,士女奉者,其数无量。

时在光明寺说法,有人告导曰:「今念佛名,定生净土不?」导曰:「定生定生。」

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上柳树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事闻台省。

二、《瑞应删传》之善导大师传

唐朝善导禅师,姓朱,泗州人也。少出家,时见西方变相,叹曰:「何当托质莲台,栖神净土。」

及受具戒,妙开律师,共看《观经》,悲喜交叹,乃曰:「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定超生死。」

遂至绰禅师所,问曰:「念佛实得往生否?」师答曰:「各辨一莲华,行道七日,不萎者即得往生。」

又东都英法师,讲《华严经》四十遍,入绰禅师道场游三昧,而叹曰:「自恨多年,空寻文疏,劳身心耳;何期念佛,不可思议。」禅师云:「经有诚言,佛岂妄语。」

禅师平生,常乐乞食,每自责曰:「释迦尚乃分卫,善导何人,端居索供养!」乃至沙弥,并不受礼。

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铺;所见塔庙,无不修葺。

佛法东行以来,未有禅师之盛德矣!

三、善导大师历代传记

1.中国撰述

  • 唐高僧传第二十七会通传附 (唐道宣撰)
  • 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 (唐文谂与少康录)
  • 念佛镜 (唐道镜善道共集)
  • 往生西方略传 (宋遵式述)
  • 往生净土略传 (宋清月录)
  • 净土往生传卷中 (宋戒珠撰)
  • 新修往生传卷中 (宋王古撰)
  • 新编古今往生净土宝珠集 (宋陆师寿撰)
  • 龙舒增广净土文第五 (宋王日休编)
  • 乐邦文类第三 (宋宗晓编)
  • 佛祖统纪第廿六第廿七 (宋志磐撰)
  • 莲宗宝鉴 (元普度撰)
  • 往生集第一 (明袾宏集)
  • 释氏稽古略第三 (明觉岸编)
  • 净土指归上卷 (明大佑集)
  • 诸上善人咏 (明道衍撰)
  • 净土晨钟第十 (清周克复纂)
  • 净土圣贤录第二 (清彭希涑述)

2.日本撰述

  • 类聚净土五祖传 (源空编)
  • 善导十德 (源空述)
  • 善导和尚十德抄 (隆宽述)
  • 京师善导和尚类聚传 (幸西编)
  • 净土八祖列传记纂上卷 (直劝纂)
  • 善导和尚行状记 (谛忍撰)
  • 善导大师别传注 (铁空撰)
  • 光明大师别传纂注 (癸翁撰)
  • 净业图记 (灵玄撰)
  • 净土佛祖图录 (神洞撰 海云画)

四、善导大师年表 (释慧净 编)

佛历 611 796 878 946 956
公元 67 252 334 402 412
中国纪元 后汉明帝
永平十年
魏齐王
嘉平四年
晋成帝
咸和九年
晋安帝
元兴元年
晋安帝
义熙八年
干支 丁卯 壬申 甲午 壬寅 壬子
善导年龄 生前五四六 生前三六一 生前二七九 生前二一一 生前二〇一
善导事迹
其他纪事 佛教由迦叶摩腾、竺法兰始传中国 《无量寿经》由康僧铠译出。一说三〇八年竺法护译出。 净土宗初祖慧远出生。 阿弥陀经》由鸠摩罗什译出。 《易行品》由鸠摩罗什译出。
佛历 960 968 990 996 1020
公元 416 424 446 452 476
中国纪元 晋安帝
义熙十二年
宋文帝
元嘉元年
宋文帝
元嘉二三年
元嘉二九年 宋明帝
元徽四年
干支 丙辰 甲子 丙戌 壬辰 丙辰
善导年龄 生前一九七 生前一八九 生前一六七 生前一六一 生前一三七
善导事迹
其他纪事 八月,慧远往生(八三岁)(一说四一五、四一七) 《观无量寿经》由畺良耶舍译出。 三月,北魏诏令诸州厉行废佛政策(三武一宗法难之第一),尽诛长安沙门,破坏一切经典图像,北魏佛教遂遭毁灭(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 北魏太武帝被弑而亡。十二月,北魏文成帝诏令复兴佛教。 净宗祖师昙鸾出生于大同府雁门(山西省代县,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
佛历 1067 1073 1082 1086
公元 523 529 538 542
中国纪元 梁武帝
普通四年
梁武帝
中大通元年
梁武帝
大同四年
大同八年
干支 癸卯 己酉 戊午 壬戌
善导年龄 生前九十 生前八四 生前七五 生前七一
善导事迹
其他纪事 净影寺慧远出生。 《往生论》由菩提流支译出。昙鸾遇菩提流支于洛阳,并撰《往生论注》,阐释他力净土教,为净土宗之开宗奠基。若昙鸾不遇流支,则无道绰、善导,顶礼菩提流支,顶礼昙鸾大师。 天台宗智出生。 昙鸾往生(六七岁,东魏兴和四年)(一说五五四年,七五岁。)

|佛历|1093|1098|1106|1119|1133|
| :— | :— | :— | :— | :— | :— |
|公元|549|554|562|574|589|
|中国纪元|梁武帝
太清三年|梁元帝
承圣三年|陈文帝
天喜三年|陈宣帝
太建六年|隋文帝
开皇九年|
|干支|己巳|甲戌|壬午|甲午|己酉|
|善导年龄|生前六四|生前五九|生前五一|生前三九|生前二四|
|善导事迹||||||
|其他纪事|三论宗吉藏(嘉祥)出生。|昙鸾往生(七九岁,北齐天保五年)。一说东魏兴和四年(五四二)。|净宗祖师道绰出生于并州汶水(山西省文县)或谓并州晋阳(北齐武成帝河清元年)。距昙鸾往生二十年。|五月,北周武帝废止佛道二教,损毁经像,尽迫僧道还俗(三武一宗法难之第二)。五七八年,武帝崩(三六岁)。五八〇年,北周复兴佛道二教。|隋朝统一中国,南北朝告终。|

佛历 1136 1140 1141 1144 1145 1148
公元 592 596 597 600 601 604
中国纪元 开皇十二年 开皇十六年 开皇十七年 开皇二十年 隋文帝仁寿元年 仁寿四年
干支 壬子 丙辰 丁巳 庚申 辛酉 甲子
善导年龄 生前二一 生前一七 生前十六 生前十三 生前十二 生前九
善导事迹
其他纪事 净影寺慧远寂(七六岁) 南山律宗道宣出生。 天台宗智寂于石城寺(六十岁) 日本首次遣使入隋。玄奘出生(一说六〇二) 敕令于全国一一三州建立舍利塔。 四月,日本圣德太子发布十七条宪法,其中规定礼敬三宝。
佛历 1149 1151 1153
公元 605 607 609
中国纪元 隋炀帝大业元年 大业三年 大业五年
干支 乙丑 丁卯 己巳
善道事迹
其他纪事 十月,帝临幸天台山,敕赐『国清寺』之额。静琬于房山云居寺着手石刻大藏经。 一月,敕令诸州请度僧千人。日本第二次遣隋使中,有僧数十人来华。 道绰诣玄中寺,归入净土门,时年四十八岁,昙鸾灭后六十九年,成为昙鸾灭后弟子。
佛历 1157 1162 1167 1170
公元 613 618 623 626
中国纪元 大业九年 唐高祖武德元年 武德六年 武德九年
干支 癸酉 戊寅 癸未 丙戌
善导年龄 一一 一四
善导事迹 姓朱,安徽泗州人(瑞应删传)。山东临淄人(新修往生传,佛祖统纪二八) 于诸城县依明胜法师出家,学《维摩经》《法华经》。
其他纪事 隋炀帝被弑。唐朝建国,高祖于太极殿设无遮大会。 五月,三论宗吉藏寂(七五岁) 五月,佛道二教徒论争故,敕令沙汰佛道二教,京留三寺二观,诸州各留一寺一观,置僧千人,余皆废除或令还俗。
佛历 1174 1175 1176 1177 1179
公元 630 631 632 633 635
中国纪元 唐太宗贞观四年 贞观五年 贞观六年 贞观七年 贞观九年
干支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乙未
善导年龄 一八 一九 二十 二一 二三
善导事迹 见极乐变相图,深受感动,发愿生心。 受具足戒。与妙开律师共看《观经》,悲喜交集,确信唯此是出离解脱之法门。 二十几岁,便依《观经》证入三昧,古今高僧,少出其右。 周游寰寓,求访道津。前往玄中寺,师事道绰禅师,受净土教。
其他纪事 八月,日本首次遣使入唐。 波斯穆护何禄传入祅教。 八月,日本留学僧灵云、僧旻等人随唐使归国。八月,章安灌顶寂于国清寺(七二岁)。法相宗窥基生于长安。 相部律宗法励寂(七六岁)。唐太宗行幸太原,访玄中寺道绰禅师,祈祷文德皇后病愈。罗马阿罗本始传景教。
佛历 1180 1182 1183 1184 1187
公元 636 638 639 640 643
中国纪元 贞观十年 贞观十二年 贞观十三年 贞观十四年 贞观十七年
干支 丙申 戊戌 己亥 庚子 癸卯
善导年龄 二四 二六 二七 二八 三一
善导事迹
其他纪事 九月,摄论宗道英寂。 禅宗六祖慧能,生于南海新兴(广东省) 大师弟子怀恽出生。十二月,地论宗昙荣寂(八五岁) 十一月,华严宗初祖杜顺寂(八四岁)。七月,法琳寂(六九岁)。文成公主下嫁西藏王弃宗弄赞(松赞干布) 华严宗三祖贤首(法藏)生于长安。
佛历 1189
公元 645
中国纪元 贞观十九年
干支 乙巳
善导年龄 三三
善导事迹 从玄中寺返终南山悟真寺,严持戒律,一心念佛(一说二八岁时)。大师念佛精至,每念一声,便口出一道光明,声声佛号,声声光明,故时人尊称『光明和尚』。当时亦于国际都市之长安光明寺、慈恩寺、实际寺等热烈教化,书写《阿弥陀经》赠与信众,其数十万,信者不计其数。
其他纪事 一月,玄奘从印度返抵长安。道宣撰《续高僧传》,《传》中预先记载大师事迹。大师人尚在世,时又年轻,已入《高僧传》,大师高德,于此可知。道绰往生(八四岁)
佛历 1192 1193 1194 1195 1199
公元 648 649 650 651 655
中国纪元 贞观二二年 贞观二三年 唐高宗永徽元年 唐高宗永徽二年 永徽六年
干支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乙卯
善导年龄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三
善导事迹 为大慈恩寺落成法会五十大德之一。某一期间住锡于大慈恩寺。画净土变相图三百铺,盛行教化。
其他纪事 高宗为皇太子时,为母后荐福,于长安建立大慈恩寺,于寺西北隅建造译经院。窥基出家。义净出家。 净土宗迦才往生。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由玄奘译出。 禅宗四祖道信寂(七二岁) 大师弟子净业出生。
佛历 1207 1208 1211 1212 1215
公元 663 664 667 668 671
中国纪元 唐高宗龙朔三年 唐高宗麟德元年 唐高宗干封二年 唐高宗总章元年 唐高宗咸亨二年
干支 癸亥 甲子 丁卯 戊辰 辛未
善导年龄 五一 五二 五五 五六 五九
善导事迹 住于实际寺,为检校僧。
其他纪事 二月,玄奘寂于玉华宫(六三岁,一说六五岁) 南山律宗道宣寂(七二岁) 怀恽(三十岁)于西门寺依大师出家,后为实际寺住持。十月,华严二祖智俨寂(六七岁) 十一月,义净等人由广州前往印度。
佛历 1216 1218
公元 672 674
中国纪元 咸亨三年 唐高宗上元元年
干支 壬申 甲戌
善导年龄 六〇 六二
善导事迹 自今年至六七五(上元二年)之三年间,因深谙佛教艺术,乃被征召入宫,奉敕前往洛阳龙门山检校(监督)雕刻八十五尺之石龛大毘卢舍那佛像,并监造龙门最大寺院奉先寺。
其他纪事 禅宗五祖弘忍寂(七四岁),一说六七五年。
佛历 1220
公元 676
中国纪元 唐高宗仪凤元年
干支 丙子
善导年龄 六四
善导事迹 于长安热心教化之余,撰着《五部九卷》并《弥陀经义》等净宗宝典。
此顷,京华诸州,受大师教化,修梵行而念佛,日得一万五千至十万遍者,及得念佛三昧、往生净土者,不可知数。
古今祖师,自得三昧者不多,何况更教信众,又令如此众多信众证得三昧,是知大师德化,不可思议。
约于此顷,怀感师事大师,受大师之教,精虔念佛三年,终于证得念佛三昧,后着《净土群疑论》七卷,以释净土诸疑。
约于此顷,大师在西京寺内,与金刚法师较量念佛胜劣,大师以如意杖指一堂中佛像,像皆放光。
其他纪事
佛历 1224 1225 1233
公元 680 681 689
中国纪元 唐高宗永隆元年 永隆二年 武则天永昌元年
干支 庚辰 辛巳 己丑
善导年龄 六八 六九 灭后八年
善导事迹 三月十四日,化缘圆满,回归极乐(新修往生传)。三月二十七日寂`(帝王
其他纪事 净土宗慈愍三藏(慧日大师)出生。十一月,天台宗二祖智威寂(七八岁) 此年由僧义法师撰《唐慈恩寺善导禅师塔碑》树立于慈恩寺,彰显大师伟德,长存景仰。 善导大师圆寂后,唐高宗和武则天为纪念大师伟业,乃敕门弟怀恽于长安凤城之南神禾原建立大师崇灵塔十三层,并建造香积寺,殿堂峥嵘,雄伟壮观。
佛历 1245 1256 1257 1277 1288
公元 701 712 713 733 744
中国纪元 武则天大足元年 唐玄宗先天元年 先天二年 唐玄宗开元二一年 唐玄宗天宝三年
干支 辛丑 壬子 癸丑 癸酉 甲申
善导年龄 灭后二十 灭后三一 灭后三二 灭后五二 灭后六三
善导事迹
其他纪事 十月,大师弟子怀恽往生(六岁) 净土宗承远出生。六月,大师弟子净业往生(五八岁)。十一月,华严宗三祖贤首寂(七十岁) 一月,义净寂(七五岁)。八月,禅宗六祖慧能寂(七六岁) 大师着《往生礼赞》传入日本。 大师着《观经四帖疏》于此年已在日本传写,可知此《疏》早已传入日
佛历 1292 1329 1346 1349
公元 748 785 802 805
中国纪元 天宝七年 唐德宗贞元元年 贞元十八年 贞元二一年
干支 戊子 乙丑 壬午 乙酉
善导年龄 灭后六七 灭后一〇四 灭后一二一 灭后一二四
善导事迹
其他纪事 慈愍往生(六九岁) 少康于贞元之初,在洛阳白马寺见大师《西方化导文》放光,又于长安大师影堂蒙大师化身开示,遂归心净土,私淑大师,自行化他,唯事念佛。
其念佛佛从口出,与大师念佛光从口出,同一高德,故有『后善导』之称,后世尊为净土宗五祖。
承远往生(九一岁) 十月,少康(后善导)往生。
佛历 1382 1383 1386
公元 838 839 842
中国纪元 唐文宗开成三年 唐文宗开成四年 唐武宗会昌二年
干支 戊午 己未 壬戌
善导年龄 灭后一五七 灭后一五八 灭后一六一
善导事迹
其他纪事 净土宗法照往生(或说八三二。出生时间不详) 大师着《观念法门》《法事赞》《般舟赞》传入日本。 五月,武宗灭佛(至八四五年,为三武一宗法难之第三),寺皆废弃,逼令僧尼还俗,佛像、钟、磬,改铸钱币或农具,史称『会昌法难』,为四大法难中最惨烈。
八四六年三月,武宗崩(三三岁)。翌年(唐宣宗大中元年)三月,下敕恢复全国佛寺。
佛历 1395 1499
公元 851 955
中国纪元 唐宣宗大中五年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干支 辛未 乙卯
善导年龄 灭后一七〇 灭后二七四
善导事迹
其他纪事 大中五年,志遇法师撰写《唐慈恩寺善导和尚塔铭》树立于慈恩寺。可知大师曾长期住于慈恩寺,而其感化之深,功勋之隆,致使后人一而再地为其树碑,长存感恩,永贻怀念。 世宗实行排佛政策,诏令废止佛寺,毁佛像,收钟、磬、钹、铎之类铸钱(三武一宗法难之第四)。显德六年,世宗胸发疮疽而殂。翌年,宋太祖统一天下,下诏复寺立像,佛教始告复苏。《五部九卷》并《往生论注》《安乐集》等净宗宝典,大约毁于此之法难。
佛历 1576 1677 1705
公元 1032 1133 1161
中国纪元 宋仁宗明道元年 南宋高宗绍兴三年 绍兴三一年
干支 壬申 癸丑 辛巳
善导年龄 灭后三五一 灭后四五二 灭后四八〇
善导事迹
其他纪事 约于此后,智荣禅师崇仰大师高德,于大师法像铭文赞言:『善导阿弥陀佛化身。称佛六字:即叹佛、即忏悔、即发愿回向、一切善根庄严净土。』 四月七日,日本净土宗开祖法然出生。 二月一日,南宋昙省律师深仰大师高德,于大师法像铭偈赞言:
善导念佛,佛从口出,
信者皆见,知非幻术。
是心是佛,人人具足,
欲如善导,妙在纯熟。
心池水静,佛月垂影,
业风起波,生佛殊迥。
佛历 1712 1719
公元 1168 1175
中国纪元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 南宋孝宗淳熙二年
干支 戊子 乙未
善导年龄 灭后四八七 灭后四九四
善导事迹
其他纪事 九月,日僧重源(法然弟子)入宋携带『净土五祖像』回日本 春,法然(四三岁)第八遍阅读善导《观经四帖疏》至《散善义》『正定业』之文,忽悟弥陀救度之理,遂彻底归入净土门。
一夜,大师现于法然梦中,证明传承无误,预记弘传广远。蒙此梦印证,法然乃开宗立教,建立日本『净土宗』;而此灵梦,有『二祖对面』之美称。
佛历 1756 1757 2405 2435
公元 1212 1213 1861 1891
中国纪元 南宋宁宗嘉定五年 嘉定六年 清文帝咸丰十年 清德宗光绪十年
干支 壬申 癸酉 辛酉 辛卯
善导年龄 灭后五三一 灭后五三二 灭后一一八〇 灭后一二一〇
善导事迹
其他纪事 正月二五日,法然回归极乐(八十岁) 日僧明信入宋寻觅大师所有著作,毫无所获,空手而归。 十二月十二日,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出生于陕西郃阳。印光大师极度仰赞大师而言:『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智慧,有大神通,所说等同佛说。』 大师《五部九卷》回归祖国。
佛历 2443 2484 2510
公元 1899 1940 1966
中国纪元 光绪二五年 民国二九年
干支 己亥 庚辰 丙午
善导年龄 灭后一二一八 灭后一二五九 灭后一二八五
善导事迹
其他纪事 日本探险队在吐鲁番(新疆省)发掘到大师真迹之《阿弥陀经》及『净土变相图』。大师真迹,远传西域,教化之广,令人惊叹。 十一月四日,印光往生(八十岁) 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一九六六-一九七六),捣毁寺庙,焚烧经像,尽迫僧尼还俗,中国佛教灭亡(台湾除外)
佛历 2522 2524
公元 1978 1980
中国纪元
干支 戊午 庚申
善导年龄 灭后一二九七 灭后一二九九
善导事迹
其他纪事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中国佛教逐渐复兴。 五月十四日,中日两国佛教徒在两国净土宗的共同祖庭──复建中的香积寺,联合举办纪念大师往生一千三百年的大型赞仰法会。

五、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

释净宗 整理

1. 赞大圣不测德

  善导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圣人。

  善导大师之大圣人,神妙不测者。(文钞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十)

2. 赞弥陀化身德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善导,弥陀化身也。(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居士书五)

  善导和尚,弥陀化身。(文钞续编下《莲宗正传跋》民十八年)

  善导乃弥陀化身。(文钞三卷二,复沈授人居士书)

  弥陀化身,殆非虚传;
  莲宗二祖,万代景仰。(增广文钞卷三《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3. 赞所说等佛德

  世传师是弥陀现,提倡念佛义周赡。
  切诫学者须㧑谦,兼使极力生欣厌。
  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
  念佛出光励会众,所说当作佛说看。

  (文钞续编下《唐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赞偈》)

4. 赞《观经四帖疏》

  善导和尚《四帖疏》,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增广文钞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

  《善导疏》,契理契机,善说法要。(增广文钞卷三《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
  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极圆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增广文钞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

5. 赞楷定专修德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何座下自立门庭,不按佛祖之成规乎!
  善导专修,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其证道也,非自力证道之所能比也。(增广文钞卷二,复法海大师书)

  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增广文钞卷二《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善导虽疏《观经》,实最重持名一行。(增广文钞卷二,复崇明黄玉如书)

  善导乃弥陀化身,其所示专修,最吃紧。(文钞三编卷二,复沈授人居士书)

6. 赞发明助念德

  此法(按:指临终助念法)乃唐善导和尚所发明,谓平日不念佛者,依此法助念,亦可往生。善导和尚,弥陀化身;是知此法,利益宏深。普愿见闻,咸生正信;辗转劝导,功德无量。(文钞续编下《莲宗正传跋》民十八年)

  勿道向来做工夫,即向不做工夫之人,临终果能闻善知识开导,及他人助念,己随之念,其左右眷属善巧将护,不使其起情爱及瞋恨心,皆可往生。(文钞三编卷二,复章缘净居士书三)  

7. 赞弘超诸宗德

  师当唐初,各宗盛行。
  提倡净土惬群情,佛力谁与京。
  若肯投诚,西方定往生。(文钞续编下《唐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赞偈》)

8. 赞化度普广德

  善导在长安,少康在新定,念佛之声,盈于道路;其往生者,当不止百千万亿。(文钞续编下《净土经圣贤录序》民二十二年)

  善导少康,宏扬净宗;闾巷道路,佛声广播。
  如唱秧歌,人人愿听;如传圣诏,各各遵行。(文钞三编卷三,复净善居士书二)

注:少康大师,人称「后善导」。

9. 赞至极慈悲德

  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法门,其慈悲可谓至极无加矣。

  觉善导婆心,更加亲切。(增广文钞卷一,与康泽师书)

  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增广文钞卷一,复吴希真居士书一)

  《善导疏》不用谛观等深意,但直释经文,俾中下根人,易于趣入。(增广文钞卷三《观无量寿经善导疏重刻序》)

  善导法照,特阐莲宗;普令凡夫,同出樊笼。
  末世众生,断惑匪易;唯此一法,堪为怙恃。(增广文钞卷三《佛化随刊序》)

10. 赞悬护万代德

  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

  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这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辗转企慕之狂妄偷心。(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