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与做人

一、念佛和做事

「念佛和做事」这个题目,我曾经在悟真寺和大家共同讨论过,在弘愿寺也有必要共同讨论。

要念佛,也要做事

我们这里是专修念佛的道场。在寺院是要修行的,一些自我认定比较讲修行的出家师父,可能抱有一种观念:「我到寺里来,尤其是到了弘愿寺,就是要专门念佛的;做事非我所愿,会影响我的修行,耽误我的时间。」所以,常住安排做事时,观念上就不以为然,行动上也难以跟进。这种观念是需要调整的。

我们这个法门,本来就普遍适应一切士农工商。禅宗讲「担柴运水,无非妙道」,参禅未必要在禅堂里打坐,挑柴运水都有道。慧净上人曾经讲过实相法师「边作务边念佛,不与人诤,亦无怒容」,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案例和典型。

当然,对我们念佛人来讲,抱有刚才说的这种专门念佛的观点,也不能说没有一点合理性,要视不同情形来判断:如果是年龄比较大的,心智也比较稳定的,那常住就不必安排什么事情,因为年纪大了,精力有限,那就可以专修念佛,像我们寺院里的一些老师父,他们特别愿意念佛,那就在这方面多多用力;年轻一些的,虽然每个人不一样,但是总体来讲,要有一些事情做,这样比较稳当。

通过做事交流互动

我们的心是需要交流、互动的,所谓流水不腐。如果没有事情做,就会渐渐偏离团体,自己也觉得与大众疏远了,慢慢会越来越封闭,越来越萎缩。好比我们的身体,每一个部位、每一个器官都是有作用的,如果哪个部分没有作用了,那就病了。

在弘愿寺这个团体中,我们每个人都像身体的一部分。对于身体来讲,气血要运畅,每个部分都要参与。整个团体的运作,这种气的运行,需要从每个人身上贯穿起来。所以丛林特别讲究出坡、共修、听法,每个人都必须参加。如果某个人脱离了,也不领一份职,这样就把自己从团体中分化出去了,心就会慢慢封闭,出现故障。这种做法,就是在对人事、团体的判断上,对自我需求的层面上,缺乏正确的判断,特别需要在事务中磨练。

通过做事,能增长我们的福报,也能让我们的心活泼起来。人需要交流。一个人在房间里待着,有吃有喝,你待得住吗?一般人待不住:有的人就要找别人吵吵嘴,吵嘴就是交流,心有了运动,就快活了;遛狗也是交流。心理学家发现:女性做母亲,在照管孩子的时候,她很勇敢,也很有智慧,心智也比较平衡;孩子长大了,工作、恋爱了,跟妈妈交流少了,她精神就开始偏了,容易犯毛病。心理学家就建议她去养一条宠物狗,这样她的爱心有一个表达的对象,有一种交流。所以现在宠物狗这么多,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不是没事做,它是有作用的。

做事使人历练成熟

寺院鼓励大家独立,不串寮,不讲是非,这需要我们有比较健全的心智和独立的人格,但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成熟的。如果有事做,通过做事,向执事请教,或者向师父、善知识请教,这样交流,对我们的心有好处,对我们学习法义也有好处。

《宗风·俗谛》我们每天晚上都在背,要怎么落实呢?「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背完了对人还是挺厉害的,「我就是不愿意,就是不服输,就是不服气⋯⋯」心还是很硬。通过做事,我们就能对境练心,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

在团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角度,都有个性和脾气,要做事,关系就要协调好,这个过程,就是成就我们的过程。古人说「上善若水」,最上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到哪里都没有障碍,有点小缝就能钻过去。我们处理事情,遇到再复杂的因缘,都要像水一样,一个小缝就能过去,那就是上善,就是有智慧。在夹缝里求生存,这会锻炼我们,提高我们,所以要感恩大众。在团体中做事,不管是什么样的因缘,我们都要存一份感恩的心。如果不在团体中磨练,我们不能成就。

在做事中落实念佛

关于做事和念佛,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在团体中,我们要领一份职,在做事中落实念佛。

我最近看了一些书,挺受启发。书上说,有的人学佛,佛没做成,人反而不会做了。就好像邯郸学步,河北邯郸人走路很好看,很优雅,很美观,所以有人就到邯郸去学习走路。到了邯郸之后,不但没学会那里的人走路,而且连自己原来怎么走路都忘了,只好爬回家。

我们学佛,要打坐,要入定,要开悟,但是既没有入定,也没有开悟,反而连做人的本分都忘记了。有的莲友原来做得挺好,烧饭,煮菜,洗衣服,扫地,方方面面都能尽义务;学佛之后,反而不会做人了,什么事都不干,家人也觉得他怪怪的,同事也觉得他怪怪的。虽然他的道心值得肯定,但做人是有欠缺的。

二、念佛与做人

今晚和大家讨论的第二个题目是:念佛与做人。

其实我是没有资格讲这个题目的,因为我也不会做人,也像邯郸学步,不过这是我们都必须认真对待的。

出家「乃是大丈夫之事,非王侯将相所能为」。出家人是人天师范,为人师表,按理讲,我们出家人应该是标准,是模范;但其实我们有很多的缺点,很多在家人可以做我们的老师──他们做人比较圆融,或者比较有智慧,或者比较有持久力、担当力、决断力等等。在很多方面,出家人是不足的。我们出家众,有的人是因为道心而出家;有的很小就出了家;有的是因为个性的缘故,在世间跟别人处不好,什么都不顺,这样就出家了。出家人在做人方面也有很多不足,缺少历练。

世俗的人都是不容易的。有句话说:活到五十岁,等于修行到五十岁。从小,父母教育你;上学了,老师批评你,同学欺负你;工作了,同事挤兑你,老板训斥你;结婚之后,夫妻不合;有孩子后就更厉害了,孩子都气你。对于大多数在家人,这些是必然的人生过程,这个过程让人很无奈,而且还有可能离婚,心灵要经历很多的煎熬。有了孩子以后,为了孩子,必须委曲求全,不能意气用事。这样就使得在家人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他会从多种角度看问题,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要超过出家人。

有的出家人脾气大,稍不顺心,小包一背就走了。这是他洒脱的地方,同时也是容易逃避的地方,没有一个他不得不面对、能够历练自己的环境。在家人就不行啊,夫妻之间哪怕不和也要凑合著过下去,离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还有孩子,关系很牵扯,他不得不面对。所以,做人是不容易的。

讲到做人,我想跟大家交流四点:

  • 第一,心智要成熟;
  • 第二,人格要独立;
  • 第三,心性要调柔;
  • 第四,人际要和谐。

当然,还需要其他很多方面,这几方面只是最基本的。

(一)心智要成熟

成熟的反义词是幼稚。很多人比较单纯、质朴,但不足的地方是很幼稚,不谙世事。有些事情是很简单、很自然的,但是幼稚的人就会大惊小怪,难以承担。

这一方面,既是对出家众,也是对寺院常住居士来说的。我们在世间与人打交道,如果没有成熟的心智,就容易受伤害。一个成熟的人,会觉得事情都很自然,本该如此,他就不会受伤害。他心智成熟,意志坚定,对他来说就不存在伤害的问题。如果心智不成熟,就会想:「他怎么对我这样?」就容易受伤害。

(二)人格要独立

这一点尤其重要。一个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会很苦恼。

夫妻间需要人格独立

很多女性靠丈夫──「女人就要嫁一个好老公」,抱这种观点是挺危险的,因为人格不独立。只有人格独立了,才能获得尊重和爱。想靠在别人身上,谁愿意让你靠?「你是一棵伟岸的大树,我是一棵柔弱的藤子,让我缠着你吧。」那些大树,只要是有藤缠上去的,一定被缠得垂头丧气,甚至会被缠死。女人如果要缠着男人,没有独立的人格,那么男人、女人都会痛苦,到最后女人会说「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不要我了?」就因为你对他太好了,彼此没有空间,缠在一起很麻烦,不能独立。

夫妻关系是人伦关系中最基本的,是最紧密的。两人的关系要搞好是不容易的。有人讲,夫妻关系处理得好,不开大悟也得开小悟。不开小悟,这种关系就搞不好。有人可能认为这言过其实,其实不是。地球上现在七十亿人口,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包含了七十亿人的灵性。在近距离接触的时候,人性的阴暗面、缺点就暴露出来了,一个人其实要面对七十亿人,那怎么对付?这是不容易的事情啊!尤其是近距离接触,彼此没有那么多客套了,这是不太好处理的。

现在离婚率很高,为什么要离婚?他们当初关系不好吗?不是自己选择的吗?但是为什么离婚了呢?就是因为结婚之后,发现对方很多不能容忍的地方──「原来你是这样的人,早知道我就不嫁你了!」「你还说我呢,早知道我就不娶你了。」「好了,现在我们谁也别说谁了,分手不迟,拜拜了!」拜拜后孩子怎么办?孩子很小,想一想,于心何忍?为了孩子,就凑合吧。如果把这些凑合的都算上,那离婚率就更高了。这种看不见的离婚很多。孩子是无辜的,父母如果离婚,对孩子伤害很大,心理会不健康,为了孩子,只能凑合著过。这还是不错的,最起码家庭看上去是稳定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双方都没有独立、成熟的人格。如果夫妻双方心智都成熟,人格都独立,决定不会离婚,决定会和谐。有个成语叫作「和如琴瑟」,夫妻二人,如果像琴一样,就会很协调。琴有什么特点呢?一根弦,两头分别固定在架子上,中间有一条弦。拉紧这根弦,一弹它,它就发出悦耳的声音;不弹的时候,它很安静。弦两头都要固定,只固定一头能行吗?另一头是松的,那是弹不响的。这两头就代表夫妻双方,或者是共事的人我双方,双方都必须独立。

出家人要练就独立的人格

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幸福是谈不上的。这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必须跨越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坎儿。很多人在家的时候,觉得被父母管着不好,想要独立。孩子长大了,父母应该鼓励他,帮助他,成就他独立的人格。但一个人能不能独立,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在工作上也好,在团体中共住也好,练就独立的人格是很重要的。

尤其是出家人,寺院里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要做人天师范,要威仪具足,要有精神力量,要作修行的勇士,要作众生的表率。这些要求是很大的动力,同时也是很大的压力。弘愿寺的出家众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我们的空间就这么大,在这个小院子里共住,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还要面对很多信众和游客,还要保持出家人的身份,甚至穿什么衣服、做什么动作、什么站相、什么坐姿,都有人评头论足,那我们就必须有一个坚强的心灵空间才行。

这需要有一点「老油条」的精神。就是说,出家人心理素质要强,要果断,要敢作敢为敢承担。出家人要有勇气担当,要有气魄,做事要敢于承担,这样才谈得上人格独立。如果畏首畏尾,依赖性过强,就有所不足了。

团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所以就要瞻前顾后。假如一个团体,既怕碰着这个,又怕碰着那个,这个心智不成熟,那个人格不独立,稍微讲一句,就在旁边哭鼻子,特别容易受伤害,那么团体当然也会受影响。

(三)心性要调柔

心性要调柔,这也是一辈子的学问,活到老学到老。什么叫调柔呢?就是柔软心,随顺大众。那要达到什么程度才够呢?没有底。

没有对错,只有因缘

心性要想调柔,就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心性不调柔的人,往往比较喜欢争辩。其实没有什么对错,只有因缘。你觉得这个人不好,但有一大堆人喜欢他;你觉得这个人很好,还有一大堆人不喜欢他,你说哪个人好、哪个人不好呢?如果有缘,不管长得怎样你也会觉得美──有缘,怎么看怎么舒服,横眉竖眼都可以,怎么长都觉得好看;如果没有缘,「我一看见他──不要说看见,听到他的声音我就心里不舒服;不要说听到他的声音,听到他的名字我就不舒服。」这就是彼此之间没有缘分。

凡事你对我错

我们往往都会坚持自己对,这样心性就不调柔。世上的事情,大家要看淡一些。刚才讲过了,如果你知道都是缘分,就会看得很开。而且有些事情,如果因为你对了,天下大乱,那你对了有什么意思呢?你对了,别人都不高兴──至少会有一个人不高兴,就是因为你对了而他错了的那个人。

很多事情,不必坚持自己对。所以,「你对我错」这四个字是很好的。发生纷争,把这四个字搬出来,就解开了。爱辩理的人,往往会把事情的对错讲得太多。其实大家明白,环境也好,人事也好,没有什么对错──它本身是因缘,哪有什么对错?对和错是相对自己来讲的,只有你的心才有对和错的问题。自己的心平静、柔顺、慈悲,就是对的,哪怕一万个人说你是错的,你也是对的。别人给你贴标签,说这件事你是对的,别人不对,这样你就对了吗?如果你心里没有慈悲,有瞋恨,有骄慢,很急躁,那你就错了!

事情都是因缘所生,没有错的,鲜花和毒草都是对的:鲜花有鲜花的缘,才长成鲜花;毒草有毒草的缘,才长成毒草。毒草长成鲜花反而错了,它长成毒草才是对的,各有因缘。任何人,任何事,都有其必然的因缘走向。事情本身是因缘所成,难以对它贴标签。外人对我们来讲,都是一个境,也是一个对象,他也是因缘所成的。问题主要在我们的心,任何时候都要想:「我这样对吗?」知道是自己错了,心就调柔了,就柔顺了。

「错」了才快乐

其实一个人什么时候最快乐?不是对了你才快乐,反而是错了才快乐。这是我的感受。

错了怎么能快乐呢?错了,心里面亏欠别人。「这件事是我做错了」,马上就起惭愧心,就起柔软心。如果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就容易生气──明明是你对了,别人就是不买帐,你能不生气吗?夫妻吵嘴,越自以为有理就越生气:「你看我对他这么好,他这样对我,气死了!」反过来,「都是我不对,我没照顾好他,我最近一段时间跟他感情冷淡,我没念他的恩,原来是我错了!」这么一想,心结不就打开了吗?认识到自己错了,心就宽阔了,错了才对啊!这个道理要明白。你有理,都对,那你就吃亏了;知道自己错,心里才会舒坦。

要发露自己的错误

我们讲发露忏悔,什么叫发露?就是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有发露才有忏悔。我们都是覆藏。什么叫覆藏?就是认为自己没错,是对的,然后找出很多理由把它盖住,「你看,确实不怪我」,找个理由把它盖住,这都是覆藏。我们都会把自己的错误藏起来,因为面子比较重要,「我」可以是错的,但是「面子」不能错啊!有自尊心,有面子的问题,往往就会为自己辩解。其实,只要承认自己是错的,你就好了!宽广的大道就打开了。

开车喻

打个比喻,像开车,开着开着堵住了,前面没有路了。司机下来,说:「怎么搞的!前面这栋楼,盖的真不是地方,挡了我的路,它要是不在这个地方,我不就开过去了吗?」站在开车的立场上,他对不对呢?是对了。如果没有这栋楼,他不就开过去了吗?它明明就是站的不是地方。那司机有理,他对了,但楼还是站在那个地方啊,也不能把楼挖走。这时候一定要承认自己错,才会有退路,才能别开生面。如果一直认为自己对──「我对了,我开得没错!」那就一直在楼底下站着吧,它就是不动,你有什么办法?你如果说「原来我开错路了」,那不就别开生面了吗?倒车,然后找到自己正确的出路。

开车让道的故事

当我们和别人发生纠纷的时候,好像解不开扣了,两个人顶起来了。如果你能认识到是自己错了,就是聪明人。

宗实法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案例,很有戏剧效果。说的不是别人,是他的弟弟。他弟弟开着一部小车,走在一条非常窄的路上。这时对面来了一辆拖拉机,拖拉机上装了很多货。两个人就顶上了──路很窄,让不开啊!彼此就在那里说对方错,都不愿意让路。顶了多长时间呢?他们耐性真好,顶了一个小时!假如其中一个退一下,不过一分钟,两个人都能通过;顶一个小时,两人都走不了。对方年纪比较大,如果对方年纪比较轻,两人可能就打起来了。到最后,还是他弟弟退了回去。对方开个拖拉机,拉了很多货,退回去很不容易的,小车好退啊,只好他退回去。花了一个小时,面子也没挣到,还是退回去了。

世间所谓的对和错,大致和这件事差不多。你先承认自己错,「我不对,我退回去。」只要一分钟就解决了,对方还会说你有礼貌,感恩你自觉让路,开过去了还要给你按个喇叭,「嘀嘀,谢谢!」这样你不是很舒服吗?还培了福。

哈哈镜历险记

世间很多事,对和错,其实没有什么究竟的意义。所谓「唯有念佛真大事,其余皆是好商量」。念佛这件事,对我们才是绝对的大事。这件事情,我们要是做对了,方向盘就掌握在自己手上了。我们只要这件事情做对了,其他一万件事别人说你错,都没关系,其他事情都可以商量。说你对,「嗯嗯」;说你错,「嗯嗯」:你「嗯嗯」就好。

我有一篇博客,叫作《哈哈镜历险记》。哈哈镜,无所谓对和错,碰到了,哈哈一笑就行了,哪有标准呢?今天举行选美比赛,拿镜子照一照,哈哈镜一看,说:「你呀,是个大胖子,你长得福相圆满。」其实那个人不胖,他说:「镜子,你搞错了,你怎么说我是胖子呢?」「本哈哈镜从来不会诬蔑人,你就是胖子。」「我不是胖子啊!」「怎么不是胖子?你看看。」吵个不停。「你这个人,你真想做瘦子也行,来,拿把刀来,我来给你做手术,把肉割掉一块。」这人吓得赶紧跑掉了。路过瘦镜子,瘦镜子说:「你瘦得像竹竿一样。」他说:「我虽然瘦,但也不至于那么瘦啊!」「哎!你就是瘦,现在以瘦为美,我没必要奉承你,你就是瘦!」「哎,你怎么不顾事实啊?」也跟他吵个不停。其实这都不是办法。到最后有一个场景:胖镜子、瘦镜子,凹面、凸面的,镜子最后集中评审的时候,这个人认为很多镜子讲的不是事实,很气愤:「你们这些镜子,通通都错了!我既不胖也不瘦,既不高也不矮!不是你们讲的那样。」结果所有的镜子都起来要揍他:「啊?我们都错了,就你对啦?」他逃回家跟老婆一讲,他老婆说:「你呀,没有智慧。你要知道,说你胖,你也不能说不胖;说你瘦,你也不能说不瘦。」他说:「那我怎么办?我不讲话吗?」「不讲话也不行。」「那怎么办?」「教你一个办法,不管他们讲什么,你‘哈哈哈’就可以了。」好了,到了镜子评选时,「啊,本镜开始点评,你是大胖子,福相圆满。」哈哈一笑,过关了;到第二个,也是哈哈一笑⋯⋯所有的镜子评判,有的说胖,有的说瘦,有的说高,有的说矮,只要站在中间哈哈一笑,所有的镜子都会跟在后面「哈哈哈⋯⋯」──过关了。世间的事情大概就是这样,「哈哈」就完了。

当「替罪羊」是菩萨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很多事情都没有什么究竟的结局,没有必要较真,「嗯嗯」就可以了:说你对,「嗯嗯」;说你错,「嗯嗯」,就可以了,就完全可以过关了,没有必要较真。这样何其自在!承认自己错了,就天下太平,那我们就错得有功德。承认犯错并不是罪过,很多事情都需要有个「替罪羊」。比如现在有八个人,事情出现问题了──「到底是谁干的?」只要有个人说「对不起,是我干的。」这就尘埃落定了,有个人认错就可以了。这个「替罪羊」就是菩萨。能给别人当替罪羊,你就是菩萨!阿弥陀佛不是给我们当替罪羊了吗?他说:「你要到阎罗王那里去油煎火烤,那我的六字名号跟着你,我给你当替罪羊,你念我的名号,我替你下油锅⋯⋯」所以,我们如果能够给别人当替罪羊,那我们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了,就是菩萨了。

没有什么对和错,要会认错,错得皆大欢喜,你不就高兴了吗?大家就会认为你有功德,「分怨共过盛德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不必较真,人生很短暂,何必辩个对错呢?对了又如何,错了又如何?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何况,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烦恼。有的人到法师这里来告状──「师父,你看某某人怎么搞的,念佛人怎么都搞不好?」讲很多。那我怎么判断呢?如果张三讲李四不好,而李四没讲张三不好,我一般判断是李四对,张三不对,因为李四没有来告状,只有张三来告状,「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我不会说谁对谁错,而会说:「这个事情你们自己好好解决吧,大家要和气。」我只能这么讲。但是比较起来,最起码张三讲李四,李四没有讲张三,可能李四比较有心量,比较柔软;张三可能心量不够。

最好耳根清净,不要有告状的。我要是说张三对,他会说:「你看,师父说了,我是对的!」旗帜打起来,扫倒一片。李四也来找:「师父啊,怎么是他对?不是我对吗?」那就只好学「你对他也对」那个老和尚了。如果心中没有强烈的是非观念,对也可,错也可,有也可,无也可,无可无不可,这样的话,相对来讲心性就会比较调柔。

「不说是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不太容易的。不说是非的人,心中必须不存是非观念,对也可,错也可,那才有可能守住这张嘴。如果心中是非观念比较强,那能不说是非吗?不可能!

妥协代表着柔软

所以,心性要调柔,这是一门功夫。

讲了这么多,我都做到了吗?我也没做到,许多时候都没做到。那是我悟到的吗?我也悟不到,而是因为做事体会到的。如果做事,就会面对很多人事,听到各种声音,听得多了,再笨的人也会稍微明白一点:「哦,原来这个地方要谨慎,不能随便讲。」「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像一个圆盘一样,一转,停在哪个点都不知道。」「原来事情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以佛法因缘来看,心里就会很坦然──错了又怎么样呢?错了也很好啊。

要会妥协,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师父的要向弟子妥协,做执事的要向大众妥协。妥协是交流的一个技巧,不代表胆小,所谓「痴汉不饶人,饶人非痴汉」。什么叫妥协?这个事情对方很坚持,顶在一个地方,那就要让步。往往谁让步呢?往往是高位的人让步,做师父的要让步,因为你位高,你不让步,做弟子的就被逼在墙角没地方了。因为低位元的人比较弱势,而高位的人权力大。人在高位,心要低,心低才稳当。一个很高的东西,重心低了才稳。如果在高位,心又高,说话又很冲,调子喊得又高,又不愿意妥协,从来不认错,那就麻烦了,底下人没法过日子了。所以要妥协。

妥协也代表着柔软。比如一件事情,你已经考虑了三天三夜,感觉很周到了,但是对方还是不满意,你就要认识到:「这个事情是我考虑得不周到。」的确是考虑不周,没有想到对方会这样。这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四)人际关系要和谐

很多事情,都是因为人际关系不会处理。「在一起住着,本来挺好的,但是自从某某人来了之后,我跟他处不好,起了烦恼,血压升高,甚至觉得待不下去了。」这就是人际关系不和谐。其中原因虽然很多,主要还是我们没有心量。如果有心量,有什么处理不好的呢?说对说错都可以。有心量,就能容纳对方。

心中要诚恳地接纳对方,对方怎么样都可以。知道自己一定有不足之处,对他人没有排斥心理。「我跟你就是处不来,我要把你挤走。」「一定要让你投降。」「我见了他就烦。」这些就是心里排斥别人,不要有这些想法。要能体谅别人,虽然不一定完全赞成他的做法,但是理解他的处境。他站在他的立场上作这样的表达,是应该的。有的人讲:「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维护你发表意见的权力。」你不一定赞成他的观点,但是他有权力发表他的观点,因为他有他的立场。

对任何人,一旦觉得他很不对劲,那就是心里在排斥他。你排斥他,他就能感受得到,他也会排斥你。除非对方是菩萨,或者是一个心量大的人,他才不至于排斥你,你排斥他,他仍然爱护你。能不能遇到这样的人,要看你的福报。往往都是你排斥他,他就排斥你,关系很紧张。人际关系要想和谐,就需要内心完全接纳对方。

这些内容,似乎和念佛有点远,但其实也是《宗风·俗谛》的内容;同时,也是我们所应展现出来的风貌。

念佛易,做人难

在念佛和做人方面,圣道门讲「人成佛也成」,它是从因向果的法门:首先你要做人,要有成熟的心智、独立的人格、调柔的心性、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就不要谈修行。这些是做人基本的素质,如果做不到,还谈什么修行成佛呢?根本谈不上。

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如果必须做到这些才能往生,那就很困难了,就成难行道了。净土法门好在哪个地方?好在即使这些都做不到,我们还是可以念佛往生,这样多好,多简单!

念佛和做人,哪个容易?是念佛容易。念佛是易行道,念佛往生容易;做人是难行道,做人难、难做人,做人真难、真难做人啊!

净土法门叫作果地法门,从果向因,我们先得到「念佛必然往生」的保证,弥陀的慈悲灌入我们的心中。如果我们以弥陀的慈爱来对待别人,一定会展现出相应的风貌,至少会有这种趋势。

念佛和做人都要循序渐进

当然,修行也好,做人也好,不能指望今晚来听课,热情一发动,明天早上就成了心智成熟、人格独立、心性调柔、人际和谐的人了,不能指望这样。一般会进两步退一步,进三步退两步,进进退退,这是正常的。但从大方向来讲,一个人修行上了路,念佛得力了,修行的方向正确了,一定会体现出越来越快乐、越来越宽松、越来越调柔的气象。

就像树一样,一棵树是不是活的,就看春天来了它有没有发芽。如果是活的,它一定会发芽,茁壮成长。它也可能是棵病树,虽然不能像别的树那样枝叶繁茂,但是它跟自己比,一定是叶子一天比一天长得多,生命力一天比一天旺盛,这才代表是它是活的。

我们念佛的人不要跟别人比,跟那些大德法师我们没法比。我们跟自己比,跟去年、跟上个月、跟昨天比,我们的心性是不是在增长?心中是不是有生命的活力散发出来?这是骗不了自己的。

会念佛,也要会做人

关于做人方面,刚才讲了,我们也是从果向因的。心中感受到弥陀的慈悲和爱心,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做事来感受、对照、体会,同时把弥陀的爱和慈悲传达出去。这对我们都非常有益。

所以,我本人也好,各位师父和莲友也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关注一个议题:我们会念佛,不代表我们会做人。

很多人都很会念佛,做人的道理讲起来一条一条的,很会讲;但是一遇到事情就不会了,就会喉咙上火、舌头起泡、心里窝火,血压也升高了:这就是不会做人,把活路做成死路了。

我们念佛有现当二益。往生成佛这个「当益」我们已经捏在手上了。那么在往生之前,还要走得更加稳健,轻松活泼。我们以轻松、活泼、快快乐乐的脚步,念着佛回家,比拖着沉重的镣铐,跛着腿,不是要好吗?

在《宗风·俗谛》做人这方面,我们确实有很多功课要补。我们不是一剃度就成人天师表了。确实有很多在家菩萨,他们的优点、长处超过我们。比如说企业老板,他能做老板,能管理企业,一定有他相应的特质。他处理事情,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人心理的了解,分寸的把握,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一些领导,他们能在这个位置上,一定有他们的道理,都有很多的长处。如果我们以佛法的精神,利他的精神,以解脱成佛为目标,怀着这样的心,再把世间的这些善巧都能学会,对道场管理也好,对弘法利生也好,对我们本身的心态调整也好,都非常有帮助。

有些人讲领导的艺术,那是很会做人的,管理水准很高。我们有很多不足,所以要放下架子,谦虚学习,学习的对象和应该学习的方面非常多。

今天讲这么多。再强调一下这一句话:大家要知道自己是错的,要学会认错。这个学会了,人生的路上才会顺畅。请大家记住开车的比喻:车开到了死胡同,一定是你开车开错了,不要怪房子建的不是地方,你就倒车吧,然后找一条新路。

三、答问

下面来答问。

我原来以为很简单,告诉大家会念佛不就完了吗,有饭吃,有佛念,人生一百分,OK了!特别是出家人,能够有佛念,往生成佛有分,有饭吃,不必为衣食操劳,何必要去自苦自恼呢?经过一些事情后,我发现不是那么简单──不仅要讲念佛,还要考虑怎么吃饭,怎么穿衣,怎么跟人讲话,怎么跟人妥协,怎么认错等等。

在家人,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要知道怎么处理。凡人在世间,就是这些事情。

通过做事让机法深信活起来

信众问的问题,涉及的方面比较多,不光在法义上──当然法义是根本,特别是我们这个法门,一切都是从机深信、法深信中生发出来的。不过这两点要想活跃起来,也需要历练。所以,如果发生了具体的事情,在寺院里大家可以请教执事的法师。我讲得比较宽泛,如果有具体事情了,法师会点拨:「这件事应该这样看待,这样处理。」我们不要拒绝,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听一听,对我们有好处。因为我们是活生生的人,方方面面的问题都会遇到。个人心里的纠结,也不要不好意思说。你如果有办法自己消化,那固然很好;如果没办法消化,就要请教。「我现在有个心结,最近一段时间难以排解,法师慈悲,给我点拨两句。」总之要解决碰到的问题。

当然,你要是拿经文来问,就要依照经文来回答你,那都是文句上的。我们这个法门,讲念佛往生是很简单的:「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两句话,十个字,所有教理全包括,没有别的了!如果还嫌不够多,那就四句话:「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如果还嫌不够,那就二十四个字:「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通通都有了。如果还嫌不够,那就「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很多人都会背,但还是烦烦恼恼,舌头上还要起泡,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和念佛没有打成一片。

菩萨广略修行:这句名号是「略」;在生活中接触一些人事,是「广」。「广」就是应对人事,怎样把念佛贯彻进去,机法深信怎样表现出来。这就要去做事,不做事是不行的。如果不做事,我都没办法讲,讲什么呢?比如讲书法,如果不去照着写,讲有什么用?你根本就不写,我告诉你「这一笔下去应该这样,这叫中锋运笔」,你根本就不写,我怎么给你讲?游泳也一样,你就是不下水,别人告诉你手往前伸,脚往后蹬,那都没有用。一定要去做,做完之后讲起来才亲切。

今天有师父问我:「我回去想建一个道场,但我现在还不知道要注意哪些事情、怎么建这个道场。」我就告诉他:「你先接下来再说。」没有说先学当妈妈,后生孩子的;是孩子一生下来她就是妈妈了,就会做妈妈了。所以《论语》中说:「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你先把道场接下来,接了你就会做了,就知道有哪些事情要做。如果不接,别人跟你讲也没用,信众、募款、建设、宗教局、周围老百姓的关系⋯⋯很多事情,这些不用事先讲,做起来再说。

所以,希望大家不仅要会念佛,而且要快乐地念佛;不仅要会做人,而且要潇洒地做人。

佛光一路照君行

走廊里有一幅对联:

  南无六字随口念,佛光一路照君行。

这两句话是很好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随口念出来,佛的光明一路上照着我们往前行走。

念佛人,竟然念得苦苦恼恼,哭哭啼啼,念得脸上表情僵硬,这是给阿弥陀佛丢脸。怎么放松不下来呢?冬天如果没有暖气,身上很冷,肌肉就紧张,缩成一团;如果有暖气,就很舒展。我们的心被阿弥陀佛的光明照耀,一定会很放松的。如果放松不下来,那是因为佛光照进来得还不够多。把心打开,让佛光照耀进来。

有阿弥陀佛的呵护,竟然不能安然入睡,那说明你不在弥陀的光明中,有一只鸽子,被猎人追赶,飞到舍利弗的影子里,依然在颤栗;一旦飞到释迦牟尼佛的影子里,它马上就感到舒坦,因为佛的慈爱照耀着它。我们念佛,阿弥陀佛那么慈悲,「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我们还那么紧张,为什么?一方面是惯性,阿弥陀佛虽然也照到我了,但我们的惯性是这样,习惯了。就像毛驴被捂着眼睛转圈转习惯了,不会走直线了,不捂眼睛还是那样转圈。我们被三界六道的恐惧弄得很紧张,所以,即使了解弥陀的慈爱,暂时还没有彻底放松;但是再过一年半载,就会放松一点了;再过一年半载,就更放松了。放松是很好的,轻松愉快,能保持好的心情。

最好的心情是平静

什么心情是好心情?快乐,高兴,喜悦,平静,一百分!希望大家是这样想的,也能这样做。好的心情──高兴,快乐,愉悦,这都是好的心情;沮丧,悲伤,难过,憎恨,这都是不好的心情。最好的心情是平静,因为其他好的心情还有波动。平静很好,平静很舒服,平静很享受。念佛也一样,也要平静──初机念佛可能就不平静。

我第一次见到上人,感到很诧异:上人是弘传念佛的,这个法门这么法喜,怎么这个老和尚,好像不法喜,说话很平静啊。后来一想,上人必有深度、内涵。这一想,就照出自己的不足了。一定是我们不对,初机才这样;过来人一切都是平静的。

回答两个问题

问:我想问两个问题。第一个,像我们凡夫俗子,道理都明白,可是很难做到;第二个,我今年二十五岁,还没有归依,也碰到很多障缘,比如我的父亲,他不学佛,某种程度上会障碍我,他希望我去考公务员。我这次到宣城来,是瞒着我父亲来的,我不知道应该怎样跟父亲周旋。请法师开示。

答:好,你才二十五岁,前途无量。

第一个问题,你说道理都明白,但是做起来就做不明白。我们很多人都这样。我本人到目前为止也仍然是这样,不过比过去稍微进步了那么一点点。为什么有了这点进步呢?是因为我要去做事。就好像练书法一样,你知道这一撇应该这么写,但是你不写个几百上千遍,这一撇下去是不像的。「我道理明白,但是写得就是不像」,因为写得太少了。所以我们要去对境练心。听得懂道理,会讲,甚至会背,也会向人开示,不代表就是你的。这都不是你的,都是书本上的。你必须去做,把它变成你的个性,变成你自然的反应,这才是你的。「对人要恩慈体贴」,可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因为没有成为你的个性。成为你的个性之后,你会很自然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稍微有一点点让对方的心不舒服,就像刀割了自己一样──「我怎么伤害了对方?要赶紧弥补」,这样的心就是柔软的。

所以,我们要对境练心,反复去做。你今年才二十五岁,当你五十二岁的时候,五十知天命,那你肯定是游刃有余了。可能不用到那时候,三十五岁你就进步了,甚至三十岁。认真做的话,明年、后年,像《了凡四训》那样去做的话,规范自己,每天检点自己,一定会有进步的。

第二个问题:学佛有障缘,怎么来周旋。

这个问题,交给你自己,别人不能代替。就像刚才讲的,上善若水,在夹缝中,你能生存──学佛学得好,又能把老父亲哄得团团转,那你就厉害了。你老父亲和阿弥陀佛两个人都是佛,你一个都不能得罪,这是总方向。你得罪一个,就犯了错;对待好了,就进步了。

2013年4月12日讲于弘愿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