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特色

──2008年11月22日于厦门念佛会开示

净土宗特色

上人慈悲,净德法师、各位莲友: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刚才跟大家研讨「净土宗宗旨」,这几句偈语希望大家背下来,记取它,多多思维。这是原则性、纲领性的。当然,一大法门有丰富的教理,不过要把它的要点记住。

下面向大家介绍「净土宗的特色」,请合掌。

净土宗特色: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如果净土宗修持法门的特色能够掌握的话,那就能够直接入门。

所谓「特色」,就是本宗所特有的,其他宗所不共的。

每个宗派都有它的特色。譬如说禅宗,有它的特色,它是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密宗也有它的特色,它是要「三密相应,即身成佛」;唯识宗也有它的特色,它是要「转识成智」。

我们曾经提到,一千多年以来,净土信仰都是依据天台的教理、禅宗的教理或者它宗它派的思想来解释净土、修持净土,这也使得我们净土宗本有的特色模糊起来。很多人修学净土宗,并不了解它的特色。

刚刚所念的四句话、十六个字,也是上人总结的,最能反映我们净土宗特别、不共诸宗、超越诸宗的地方。这四点就是净土宗的特色。

特色一,本愿称名

我简单地跟大家解释一下:

第一句就是根本性的──「本愿称名」。

「称名」是我们这个法门的特色,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比如律宗,是以修持戒律为特色。禅宗,是以参禅明心见性为特色。净土宗就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为我们的特色。

虽然《观经》也讲到观想,也讲到三福,但是这些都不是净土宗的特色。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修持方法是为接引他宗行人的。以三福来说,这对各宗各派来讲是共通的,发菩提心也是各宗各派共通的,修十善业、受持三皈五戒──世福、戒福,都是各宗各派共通的。至于观想,它可以调心,凝聚心神,善导大师说:「定即息虑以凝心。」息虑凝心也是各宗各派共同的修持法门,天台宗修持止观,禅宗参禅、致力于明心见性,华严宗法界观,唯识宗唯识观,这些都是以观心为其特色。可是我们净土宗的特色,是诸宗所不共的──口称弥陀名号。

「称名」之所以成为净土宗的一大特色,是因为前面有两个字「本愿」。

「本愿」一方面规定了我们净土宗的行法是称名,就是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当中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各宗各派虽然也讲称名,但是对他们来讲,也不构成为特色。称名并不是他们特有的、本质性的修行方法,它只是附带的。他们对称名的解释也不是依据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不是依据阿弥陀佛本愿的立场来解释。

净土宗所讲的称名,是不论你是「定」还是「散」,也不论你是出家还是在家,以及你的修持功夫高低,通通不论。

但是各宗各派所解释的称名就不一样。譬如说他们解释为要禅定、要有清净心、要有菩提心。他们是依据本宗的教理来解释称名,这就不是本愿的称名。

站在阿弥陀佛本愿的立场上所解释的称名,才叫本愿称名。那是不论众生的根性如何,但口称弥陀名号,也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这样的称名就是本愿称名。

一般观念所讲的称名,都不是这个概念,要都达到什么样的功夫,要清净心,要因戒生定,要因定发慧,要拜忏,那就不是本愿称名。

本愿称名是不论这些,是完全仰蒙他力,是弥陀救度的称名,是完全他力的称名,是专一不杂的称名,这是弥陀本愿所规定的,这才是构成净土宗的特色。

各宗各派也是称名,可是他们不是以称名为特色,他们即使称名、要回归净土,回向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也是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但是对称名的解释就不一样。比如说天台宗,它的称名就是要达到止观、达到实相,它是把称名作为权方便。

我们净土宗所讲的「本愿称名」,称名的本身就是一个最高的结论,不是权方便,是「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样的解释就跟天台宗的解释完全不一样。

禅宗也讲称名。它的称名是要参出念佛是谁,或者是称名要达到禅定的功夫,或者达到开悟,这也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

律宗也讲称名。它的称名是要止恶行善,它以戒律的观点,要达到三业清净,它以戒律来解释称名。

这些都是各宗各派的解释,不是纯正的,不是我们净土宗的特色。

净土宗的特色,根本的方法就是称名。而这个称名是隶属于弥陀本愿:弥陀的本愿就是称名;称名就顺着弥陀的本愿。顺着弥陀的本愿,就是乘上弥陀的愿力。不是说一定要再加别的东西,「你要达到某种功夫,要广读大乘,要先消业障,要发大菩提心,你的称名才能乘上佛的愿力」──不是这样的。本愿就是称名,称名就是本愿。

合理、简易、超越

所以本愿称名,它跟一般所讲的称名是不一样的。我觉得它有三点:第一点合理,第二点简易,第三点超越。

为什么讲合理呢?因为弥陀的本愿就是讲称名,称名就是顺着弥陀的本愿,本愿和称名是一体的,同时存在,很自然的,这就是合理。

如果说我们给念佛戴了很多帽子,比如说「清净心称名」、或是「戒定慧称名」、或者是「菩提心称名」,这些本来它们是两块的。戒定慧也没有要求一定要称名,称名也没有要求一定要戒定慧,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修行人自己把它们连在一起,这就有破绽,不是天衣无缝。

但是「本愿」和「称名」就是天衣无缝的。本愿讲的就是称名,称名就是顺本愿。

你说戒定慧和称名有什么一定的关系呢?没有一定的关系。那为什么提倡念佛的时候总是提高标准,说「一定要这样、一定要那样,不然不能往生」?

念佛要顺佛本愿,才是自然的,才是合理的,才是天衣无缝的。它们是一体不离的关系。

所以,从法理、法源──法的来源来讲,本愿与称名是一体、必然的关系。那么其他的,清净心也好,不定心也好,那个跟称名没有必然的关系,是后来修持不同法门、不同宗派的人,在转修净土之后,他要称念名号,于是就把原来的清净心、菩提心、禅定、般若跟称名做一个组合,添加在一起,这样就显得不纯粹,这就有点变调、夹杂。

本愿称名是易行疾至的,它是必然性的。

第二,本愿是很简单的,它不要求我们要达到某种程度。

而一般的念佛修行方法所讲的:菩提心称名、清净心称名、功夫称名、禅定称名、还有戒定慧称名,都是很复杂的,这些都是不普遍的,少数人才能做到。

弥陀本愿的称名,就是很简单,只要口称就好,修戒定慧的人也可以称名,也可以顺佛本愿;发菩提心的人、大菩萨也可以口称佛名,顺佛本愿。阿弥陀佛的摄取是这样的广大,让我们这些罪障凡夫、妄想凡夫也能够一样口称佛名、顺佛本愿。所以他摄受得很广泛、很容易、很简单。

第三,超越。为什么超越呢?一般所讲的称名就是要达到了清净心才有效果,才能够往生决定。你要达到某一种程度,你才可以。但是本愿称名就不是这样,你只要念佛,就合乎本愿,就乘佛愿力,就往生一定,它是正定之业。只要行住坐卧称念弥陀名号,一向专念,这就是正定之业,百分之百往生到弥陀的报土。这个就是它超越的地方。

这是简单解释本愿称名。

特色二,凡夫入报

第二,「凡夫入报」这个特色。

「凡夫入报」为什么是特色呢?净土宗所摄受的根机是以凡夫为本,附带圣人。各宗各派的修持就不是这样,他们是以圣人为本,凡夫是附带的。你一定要能够转凡为圣才有份,不然没有份,它是要求上根利器,圣人的根机,「你的戒定慧要能息灭贪瞋痴」,这就是圣人的根机。那么净土法门就不是这样,它是以凡夫为本,它是以造罪造业、堕落无有出离之缘的凡夫为主要救度对象。罪业凡夫,这样的都有份,这就是净土宗的特色。

什么叫「入报」呢?一般各宗各派的解释,要入报土的话,必须是破无明的大菩萨。可是净土宗讲凡夫就可以到报土,这个各宗各派都不是这样讲的。这是净土宗的特色,为什么呢?乘佛愿力。善导大师就自设问答:凡夫可以到报土,这样怎么可能呢?阿罗汉都不能到报土了,大菩萨才可以去,凡夫怎么可以去呢?凡夫的业障很重,垢染很深。善导大师说如果看凡夫有没有垢障、要靠自己的话,不要说是到报土,就连下辈子生到人天都很难做到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是怎么到的报土呢?乘佛愿力!为什么呢?就是称名的缘故。称名为什么可以直接到报土呢?是本愿的缘故。

阿弥陀佛本愿所建立的净土,是报土,是涅槃的境界。阿弥陀佛本愿所规定的行法,是称念名号,就是称名这一个方法。阿弥陀佛的本愿所摄受的物件,救度的物件,就是凡夫。所以,本愿是根本的来源。本愿摄受的是凡夫;要救度凡夫,本愿所设定的方法就是称名;本愿所建立的净土是报土,那就是「凡夫称名,得入报土」。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一思想,都在善导大师的著作当中。比如说「本愿称名」,善导大师是这么说的:「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叫本愿称名。那么「凡夫入报」有一个问答:「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若论众生的罪垢业障,那不可能到报土,化土都去不了;不要说化土,生天都难;不要说生天,下辈子当人都很困难,何况还要到报土?但是「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正由乘托阿弥陀佛的愿力,致使五乘齐入,凡夫跟菩萨都平等地往生到极乐报土,这叫「凡夫入报」。

哪个宗派有这样讲的?天台宗说凡夫也能够往生,不过是到凡圣同居土;唯识宗说你根本不能往生,那是别时意,要到下下辈子、下下再下下辈子。

只有净土宗善导大师高举「本愿称名,凡夫入报」的旗帜,这就是净土宗的特色。

特色三,平生业成

第三个特色是「平生业成」。

「平生业成」为什么叫特色呢?因为一般都认为「念佛、念佛,要念到某种程度⋯⋯」,这是各宗各派的解释;「你能够达到有把握的,保证你临终心不颠倒的,自己有力量正念分明,那个时候阿弥陀佛来接你。好,你往生达成了」,这个就叫「临终业成」。「平生」是相对于临终而言的,就是不等待临终,是现在、平常的生命当中,我们现在还活着,叫平生。「业」就是指往生这件事情。「业」也就是事业。往生净土这件事情,在我们活着的时候,这件事情就已经达成了,就定下来了。「成」就是确定,成就了。《阿弥陀经》讲:「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往生净土的功德已经圆满了,到达净土的资粮已经圆满了,功德已经成就了,这叫「业成」。

那么一般的解释是说「到临终的时候,佛来了,我这个心才放下来」。平生对这句佛号不放心,东问西问,东找西找,到最后看到佛来了,才说「平生不业成,临终才业成」,这个,不是这样。

净土宗所讲的是:临终念佛的人,就临终业成;平生念佛、一向专称的人,平生就业成。

什么是临终业成?像《观经》下辈三品,他自己没有道心,五逆十恶,造无数罪,到了临终的时候,遇到了善知识,告诉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善知识念一句,他跟着念十声,当下佛就接引他往生西方,这叫「临终业成」。临终才开始念佛的人,才说临终业成,不是说平时念佛的人也叫临终业成。平时念佛的人,平生就业成了。

宗祖善导大师怎么说呢?「一心专念,弥陀佛名,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正定之业」就是业成。正确的、决定性的、不会改变的、百分之百往生的业,才叫正定之业。为什么呢?「顺彼佛缘故」。因为我们平时念佛就是平生业成。

打个比喻,用比喻比较好懂:譬如我们坐船,十点钟发船,我们九点五十九分五十九秒,临时急冲冲上船,可不可以到彼岸?也是可以。但是很紧张、很危险,对不对?「蹬!」终于上船了,差一步都不行。这就好比是临终业成一样,正要开船了,他才上来,好比临死的人就要堕落三途了,称念一声阿弥陀佛,他就上去了,也可以往生。

那九点半上船的人,他是不是更有把握?他会不会到彼岸呢?会呀!他九点半就在船上了,他安心了,因为十点才发船。到十点要发船的时候,他突然往外看了一下,他没想到会开船,他会不会掉下去?不会啦。我们现在念佛,我们还有二十年才到临终,那我们现在等于是九点半就坐在弥陀的愿船上,我们一向专称不改变,即使临终的时候回头看了一下,那个不影响,不会掉下去,大家明白不明白?这就是平生业成。

所以说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的人,就是被弥陀救到本愿船的人,往生的决定不必等待临终,这就是净土宗的特色。

我们称念这句名号的当下,往生之业已经确定。往生净土之业,已经成就在这句名号里面。那我们现在称念它的每一声当中,名号的功德就是我们的,往生的功德完全赐给我们,这叫平生业成。好不好?(莲友答:「好。」)

大家都念佛、一天念一万声,如果等到临终才业成,那平常念佛时心里就忐忑不安了,那不是净土宗的特色。

净土宗的特色就是平生业成。

特色四,现生不退

第四句「现生不退」。

一般各宗各派所讲的,是往生到净土之后才不退转,在这个世间会退转。但是净土宗所说的,是在这个世间我们就不退转。为什么不退转呢?被弥陀的光明摄取不舍,那当然就不退转了。所以《阿弥陀经》就讲:「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先说不退转,后说得往生。

我们在这个世间就不退转了,就好像坐船一样,一旦坐上船,这个船是只往前开、不往后退。我们乘上弥陀的大愿船──六字名号的大愿船只往极乐净土开,不会往娑婆世界退,对不对?那就是不退转了。如果说往生之后再回来,到西方成了佛,倒驾慈航再来,那不是退。

现在我们的不退转,是靠佛力。

有的人就讲:「我前天念两万,昨天事情忙,才念一万,那不是退转了吗?」不是这个意思。这是因为我们本身时间的忙闲。我们不是靠一万两万的数量。数量上或许多少有一点进进退退,就好像你在船舱里转来转去,但你还是在船上,不会退。

当然,我们平时还是要多多自我策励。

总结

净土宗的宗旨和特色,希望大家能够牢牢记住,多多思维。现在请大家跟我一道再把这两段文称诵一遍。请合掌:

净土宗宗旨: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净土宗特色:

  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
  平生业成,
  现生不退。

司仪:

在这里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师父的慈悲开示。

大家都知道净土教法是什么人开创的?净土宗的实际开创者是弥陀化现的善导大师。善导大师的思想,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失传了将近一千年,在一百年前请回我国。

在这一百年中,真正把善导大师思想开显出来的人是谁,大家知道吗?慧净师父。刚才师父所讲的净土宗的宗旨和特色,就是慧净师父归纳的。可以说我们的慧净师父把阿弥陀佛的佛心、把善导大师的思想和盘托出,我想净土宗的宗旨和特色,必将成为末法时代念佛人的一盏明灯。

在一个多月以前,我接触了慧净师父。在师父的身边,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言教,而是更多的身教。他的修持,他的德行,感人至深。那么今天即将亲聆师父的开示,这可能是大家多生多劫的善根成熟了,也是大家的福报所感、善根所召。因缘殊胜,可喜可贺。下面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恭请我们的慧净师父开示。


【慧净法师】

净宗法师,各位法师,各位莲友: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刚才净宗法师开宗明义,提纲契领、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将净土宗的教理和盘托出,随手拈来都是妙法,随便一个譬喻都很贴切,又很生动。

净土宗宗旨、净土宗特色,对我们修持净土法门的念佛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将净土宗宗旨、净土宗特色背在脑海中,这样就像一颗良好的种子,播种在肥沃的土地里,一定会开花结果,能够让我们生信心、长智慧、增法喜。

「宗旨」和「特色」是富有连带关系的,宗旨是净土宗的宗旨,特色是净土宗宗旨具有的本质、具有的特色,与其他法门的宗旨画然有所不同的。

有的人就问:信受弥陀救度,「救度」这个用词自古以来不管是圣道门、净土门都很少讲到的,现在提出「救度」两个字,而且把它定为宗旨,到底这有没有经典的依据?有没有祖师的传承?这当然是有经典依据,也是有祖师传承的。

依据在哪里呢?主要在《无量寿经》。是谁传承的呢?是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所传承的。

「救」在经典上,就有几段经文,《大集月藏经》言:

  唯佛独是众生父,于烦恼火而救拔。

意思就是说,只有佛才是众生唯一无二、真正的父母,把我们众生从烦恼之火,从三界的火宅当中,救拔出离三界的六道轮回。这个只有佛才有办法,一般的菩萨、罗汉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我们的父母固然是生育我们,可是只是这一辈子而已,同时又没有佛的慈悲与愿力,能够救度我们出离六道轮回、三界火宅。所以真正能够救度我们,真正可称为是我们父母的就是佛。所以说「唯佛独是众生父」。

「于烦恼火而救拔」:我们都是在烦恼的水火当中,头出头没,没有力量可以出离六道的苦海、三界的火宅,因此必须靠佛来救度我们,而佛正好有这个爱心和力量,所以说:「唯佛独是众生父,于烦恼火而救拔。」

《大宝积经》言:

  救度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

生而为人,就有老苦、病苦、死苦,而死了之后又不断的、永恒的在三界六道轮回,佛有大慈悲、大智慧能够救度一切世间的众生出离三界六道轮回,救度我们脱离生老病死以及所有的苦恼。

《无量寿经》说:

  度脱一切众生。

《庄严经》说: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怎么样度脱一切众生呢?阿弥陀佛每一个愿都是「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阿弥陀佛无时无刻、永不间断的、永不疲倦地以他大慈大悲的愿心愿力,要拔除我们一切众生的苦。

论阿鼻地狱的众生,有两类:一类是过去世造作五逆十恶谤法的罪业,现在堕在阿鼻地狱当中受无量的苦;另外一类是现在造作了五逆十恶谤法,命终的时候,当下就会堕落阿鼻地狱。那阿弥陀佛说:「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既然阿弥陀佛的爱心及于阿鼻地狱的罪苦众生,他的力量也能够救度阿鼻地狱的众生,就显示:十方世界任何的众生,没有一个会被遗漏,统统都能够被阿弥陀佛所救度,因为阿弥陀佛有这样的爱心和力量。

阿鼻地狱的众生他自己有力量脱离三界六道轮回吗?没有。他有的是造作五逆罪业的力量,造作谤法罪业的力量,他没有行善积德,也没有修习佛法,所以他只有堕落,靠自己是没有任何力量出离的;自己没有力量的话,就必须要靠外面的力量来救度他,能够救度这样众生的,只有阿弥陀佛,所以说:「度脱一切众生」,又说:「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我们这个法门是弥陀救度的法门,那阿弥陀佛是怎么样的一尊佛?《庄严经》里面说:

  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
  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

意思是说,阿弥陀佛这一尊佛不只是十劫之前才成佛,是无量劫以来早就成佛了,但是为了度脱众生,所以再次显现为法藏菩萨来再度发愿、再度修行;为了圆满度脱众生的愿望,所以示现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就是「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所以我们这一个法门就是讲弥陀救度的法门──信受弥陀的救度、受持弥陀的救度。

在另一部《无量寿经》的译本又说:

  心或不堪常行施,广济贫穷免诸苦, 
  利益世间使安乐,不成救世之法王。

意思是说,阿弥陀佛如果不能够救度众生,一方面使众生离开三界六道轮回,一方面使他到西方极乐世界能够快速成佛的话,他就不能成为救度世间的法王。

「法王」就是「佛」,阿弥陀佛要成为救度众生的佛,而且这尊佛是「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极尊」,是法王中的法王。

基督教讲耶和华是救世主,而早在两千六百年前,《无量寿经》就已经介绍一位救世的法王,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这一个法门是道道地地、纯纯粹粹的是弥陀救度的法门。宗祖善导大师就是传承了这一种思想,而说: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善导大师在这里就举例说,我们三界六道的凡夫,自己没有力量脱出六道的苦海,无始劫来都在六道当中头出头没,所以说:「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都需要阿弥陀佛的救度。

要如何获得弥陀的救度?就是「专称弥陀佛名」。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当下就获得弥陀的救度。这有没有经典的传承?有。例如《观经》下品下生的恶人,他在临终时候,地狱恶相已现前,可是在他生命大概只剩下十口气的时候遇到了善知识,善知识告诉他,你现在没有办法观佛相好、观佛的功德,你就跟随我的声音念佛。这时候,这个恶人在意识纷乱当中,就跟随善知识的声音,念了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他就离开了地狱之火的燃烧,往生极乐世界。这岂不就证明,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是在领受弥陀救度,拥有了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和功德!

论这个下品下生的人,他对阿弥陀佛哪有什么信心?在临终的时候,地狱之火已经烧到脚底了,阎罗王的大小鬼卒,现在他的面前,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善知识跟他讲的他能够体会多少?一定不多,而且他心中慌乱,全身痛苦,也无所谓愿不愿生,他的念佛也只不过是善知识怎么念,他就跟随着念,就心的领悟、感受、信受来说,可以说都非常的浅,都不如我们大家,可是他就往生了。

这就显示,只要专称弥陀名号就是往生的正因──能够百分之百达成那个果报。所以专称弥陀佛名就是往生的正因、往生的正定业,是往生的资粮功德。

这个「专称弥陀佛名」的「专」,是指一辈子都专一称念弥陀佛名,而不是说我今天专念阿弥陀佛,隔一天我就杂修杂行,或者将来杂修杂行,不是的,专称就是一辈子都不改变,这样才是真正的专称弥陀佛名。

专称弥陀佛名的目的、目标是为了「愿生弥陀净土」,只要愿生弥陀净土,而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个人不必等待临终,平生、现在就已经往生有份了。

由这个净土宗的宗旨,就衍生净土宗的特色,因为有宗旨,之后才会有特色,没有宗旨也就没有特色。譬如说特色的「本愿称名」,是显示宗旨所说的「专称弥陀佛名」是属于「本愿称名」,不是持戒称名,也不是禅定称名,也不是智慧称名,也不是三福称名,也不是六度称名,也不是禅净双修,也不是台净双修(天台宗和净土宗混合),也不是密净双修(显密教的修持方法混合),来回向求生极乐净土,都不是,它是「本愿称名」。这就是特色。

也就是说,我们专称弥陀佛名,是顺应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本愿),第十八愿说:「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了解这个道理,我们就随顺弥陀的愿,从现在开始一直到临命终,就专称弥陀佛名,这样自自然然的就靠上了阿弥陀佛的本愿之力。

为什么说是靠上了阿弥陀佛的本愿之力呢?本愿是指第十八愿,如果第十八愿没有成就的话,当然就没有愿力,既然阿弥陀佛成佛了,表示第十八愿成就了;愿成就了就有愿力,那愿力显现在哪里?显现在「乃至十念的众生,必定往生弥陀净土」。所谓的「乃至十念」,就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也就是说,从现在遇到这一个法门开始,一直到临终都专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乃至十念」。

专称弥陀佛名,是随顺弥陀的本愿,所以叫作「本愿称名」。本愿称名与其他称名不同。譬如持戒称名,认为要往生极乐世界,单单专念这一句弥陀名号功夫还不够,资粮还不齐全,往生还不肯定、没有保险,必须再加上自己的持戒,这样戒净双修往生才可靠。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是本愿称名,就不是随顺弥陀的愿。

以往生之道而言,弥陀的本愿只有要我们专称弥陀佛名,至于有没有持戒?持戒清不清净?都不是问题,因为往生的正因,是在这一句弥陀名号,是在专称弥陀佛名,有戒律固然能够往生,没有戒律也能够往生,因为他的往生,凭靠的不是他的戒律,是靠这一句弥陀名号。

不过,一个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人,要不要持戒?当然要!一个愿生弥陀净土的人,绝对是会随缘、随份、随力去持五戒、十善戒、乃至无量的戒,这是一个体得弥陀救度的人,自然所呈现的。只是说就往生的正因来讲,是跟持戒或其他的行持没有关系的,如果把它们绑在一起作为往生正因的话,往生就不可靠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持戒称名才能够往生的话,那标准在哪里?是五戒清净的念佛才能够往生?还是十善圆满的念佛才能够往生?如果这样的话,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就打了折扣,就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了。我们自省,即使受了五戒,能够圆满持受吗?根本没有。以妄语戒来说,受了五戒之后百分之百不应该再讲妄语的,但是我们问问自己,从受五戒到现在有没有打过妄语?而且在背后说人是非,批评他人,这都是犯戒。所以五戒要清净是很困难的。

可是阿弥陀佛知道娑婆世界的众生就是这样的根器,所以阿弥陀佛不以戒净双修的持戒念佛为往生的正因,只有要你专称弥陀佛名,就必生弥陀净土。

所以,我们念佛的时候心还有妄想杂念,心不清净,那能不能往生?也能往生。因为我们的往生不是靠禅定的功夫,也不是靠清净心,是靠这句名号,名号的本身就完全具足往生的功德资粮。一般所说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是站在禅定称名的立场来讲的。

我出家已经三十几年了,还没有出家时就早晚打坐念佛,可是一直到现在,能够心不散乱的只是很短暂的时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散乱的,如果阿弥陀佛规定:「口念弥陀心散乱」就不能往生,那我们都不能往生了。即使法然上人也好、源信上人也好,他们都说自己清净念佛而没有妄想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也就是说我们念佛的时候,一方面念南无阿弥陀佛,一方面也有妄想杂念;一方面妄想杂念,一方面也在念南无阿弥陀佛,那这样的能不能往生?(莲友答:「能!」)所以就我们这一个法门来说是「口念弥陀心虽乱,乘佛愿力必往生。」

善导大师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所谓「众生」就是指凡夫。什么叫作凡夫呢?爱妻爱子就是凡,贪名贪利就是夫,具足烦恼就是凡夫。有妄想杂念就是凡夫、就是众生。而这一种众生专称弥陀佛名,就必生弥陀净土,所以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我们这个法门的专称弥陀佛名,是本愿的称名,不是持戒称名,也不是禅净称名,更不是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智慧称名,如果是这样的话,千百万人中,也没有一个能够往生。

阿弥陀佛救度的条件只有一个──「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条件了。他的救度跟我们有没有智慧、有没有学问、有没有道德、有没有修行、是善是恶都没有关系,我们只要依自己的根性──根机和心性来专称弥陀佛名就可以了。

所以净土宗的特色,第一就是「本愿称名」,希望大家能够认定这一点。不然,在一辈子的念佛当中,难免就会夹杂。一夹杂,往生就不定了。不是说不能往生,是不定,必需要等到临终有人来助念了,那个时候才比较可靠。可是这样就危险了,而且一辈子念佛也不安稳。

所以我们这一个法门是「专称弥陀佛名」,而特色就是「本愿弥名」──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里说的「众生」,是指凡夫众生为本的。那这样的称名,果报是怎么样的呢?就是直接进入报土,所以特色接下来就说「凡夫入报」。

如果以净土宗以外的各宗各派教理来判教的话,凡夫只能到凡圣同居土,不能进入报土,能够进入报土的必须是初地以上的大菩萨。可是唯有我们净土宗有独一无二的特色,就是凡夫也能够进入佛的报土。

凡夫怎么能够进入佛的报土呢?因为专称弥陀佛名,靠弥陀的愿力,所以能够进入弥陀的报土。如果不是专称弥陀佛名,是靠自己修这个法门、修那个法门,然后回向往生的话,那就不能进入报土了。所以本愿称名的凡夫,往生极乐世界是到弥陀的报土,而不是在化土,他不在花苞之内,也不在九品当中。

对于凡夫入报,善导大师设了一个问答,很简明扼要的解释: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阿弥陀佛的净土既然是报土,报佛报土小圣难阶,小圣是指声闻、缘觉及三贤位的菩萨,报土的境界是非常的殊胜不可思议,声闻、缘觉、三贤尚且没办法进入,像我们这一种烦恼强盛、业障深重的贪瞋痴凡夫怎么能够进入呢?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如果论我们这一种凡夫的话,不但没办法到达报土,甚至连化土也不可能,只有永远的在三界六道轮回而已。可是由于我们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作为强缘,就能够使我们这一种凡夫跟声闻、缘觉、菩萨乘的圣者一齐进入佛的报土。

所谓「强缘」就是百分之百能使因成果的,这个叫做强缘,也叫增上缘;五乘就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人乘、天乘是凡夫,声闻乘、缘觉乘、菩萨是圣者。我们以念佛为因,阿弥陀佛的佛力为缘,我们凡夫就能跟声闻、缘觉、菩萨乘等圣者一齐进入报土,所以说「五乘齐入」。这个「齐」就是「齐一」,因齐就果齐。在因地的时候,我们凡夫是靠弥陀的愿力,那声闻、缘觉、菩萨要不要靠弥陀的愿力?还是要靠弥陀的愿力,如果没有靠弥陀的愿力,怎么能够进入弥陀报土的境界呢?要往生弥陀的报土,无论大圣小圣,完全都要靠弥陀的愿力。所以说:「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故使五乘齐入。」因为是靠弥陀愿力,所以我们凡夫往生净土的功德没有减少,声闻、缘觉、菩萨往生净土的功德没有增加。并不是说我们是凡夫,所以虽然是靠弥陀的愿力,可是功德比较少,他们是圣人,他们靠弥陀的愿力,功德就比较高,不是这样的。「同一念佛无别道」,这个因齐,到了极乐世界同样都进入报土,这叫果齐,所以说「五乘齐入」。

那阿弥陀佛的极乐报土,跟十方诸佛的报土有什么不一样呢?一般成佛只要三大阿僧祇劫,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成佛了自然就有法、报、化三身以及他的报土。可是阿弥陀佛这一尊佛他是经过多少时间才成佛的呢?是经过五劫的时间规划四十八大愿,又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才圆满了这四十八大愿完成了极乐净土。所以极乐净土这一种报土,当然是超越十方诸佛的报土,我们到极乐世界,就能快速成佛、快速广度众生。当初法藏菩萨发愿的时候就说: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意思就是说,他成佛的时候,他的国土,是要十方净土之中的最为第一的国土,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第一的国土,那么他就要继续修行。现在阿弥陀佛成佛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就介绍说:

  其佛国土,清净庄严,超越十方,一切世界。

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是超越十方所有一切净土,而极乐圣众成佛的快速又是超绝十方诸佛的。所以我们今生今世能够遇到善导大师所开展的纯正无杂的净土教理,可以说是大福报、大善根。善导大师的教法在中国失传了一千多年,即使在一百年前回归中国,可是当时没有被研究,也没有被弘扬出来,但是我们居然在这个时候能够遇到,如果不是宿世的福报,怎么能够如此呢?

修这个法门,最怕的就是夹杂、好高妙、好玄奇、好深奥。所以学这个法门,要先专看我们所编的这一套书,其他的书暂时不要看,否则教理内容混淆,这样就夹杂了;要先专听我们出版的光碟,其他的光碟可以搁在一边不用听,因为其他光碟所讲的,未必是纯净的净土法门;接触的人,也是专修我们这个法门的人,不然的话,恐怕知见不够,容易被影响,这样就自失大利了。

现在时间已经是十一点半,我们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