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节假日或周末,便有不少游客尤其是青年学生来到弘愿寺。他们性格活泼,心情喜悦,拿着相机从山门外远景便一路拍照,要把这一方净土永远纳入心中的记忆。
错落有致的殿宇,平坦开阔的广场;雕栏砌玉的台阶,气势雄伟的山门;凌空飞耸的角楼,依地起伏的长廊;古雅的石灯,新生的花木;凝重的宝鼎,飘逸的僧人⋯⋯一一摄入镜头。
金碧辉煌的牌匾,那是建筑物的眼睛;意义隽永的楹联,点燃读者心中的明灯。气度恢宏、雄居中央的大殿,是安奉阿弥陀佛圣像的宝所,更是全寺的中心,重点的重点。于是轻升阶,慢蹑步,悄入大殿。只见阿弥陀佛身似金山,面如满月,慈祥垂手;背光七彩,熠熠生辉;化身无数,团团围绕。地面一尘不染,四周寂然无声。多么清静庄严,多么安详温馨。「要是能在这儿同阿弥陀佛合个影,那该多好啊!阿弥陀佛一定会保佑我。」
赶紧,轻手轻脚地站到大殿中央,依偎在阿弥陀佛之前,仍然少不了做个小小的手势,露一点浅浅的微笑,要请同伴来一张人生最伟大、最幸福的合影。然后发上我的〇〇空间,电脑相册,推荐给好友,他们还不羡慕死了⋯⋯
这时,不知从哪儿出来一位师父,大概是守殿的吧,轻声和蔼地说:「对不起,大殿里不许照相。」这些年轻人便顿然兴致全消。佛门规矩多,即然守殿的师父说不能照,那就是不能照了。只能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一声也不敢多问。
一般不许照相的地方不外乎这么几个原因:一、防止泄密。如军事重地。二、防止损害。如古旧文物。据说闪光灯对文物有损。三、防止冒犯。如威严的帝王,臣民只能伏地,不敢正视,照相更是大不敬了。
弘愿寺的阿弥陀佛即非秘密,也非文物;慈眼视众生,垂手揽入怀,更没有威严不可犯的问题。那又为什么不可以照相呢?可能那位守殿的师父自己也说不明白吧,也可能是援引别处寺院大殿里有「不许照相」的告示为例。
但别处有别处的说法,弘愿寺的阿弥陀佛是绝对喜欢众生来同他合影留念的,甚至是日夜盼望着一切众生来与他合影留念。因为他是一尊主动救度的佛,主动来迎的佛,慈悲至极的佛,贴近众生的佛,深入我心的佛。
合影,即是将佛与众生的身影合在一起,永远不分;留念,即彼此心中留作纪念,永不忘怀。这正是净土法门的观佛念佛!众生以相机摄取弥陀的身影,弥陀以光明摄取众生的心灵。
《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法华经》说:一合掌,一低头,皆共成佛道。今与弘愿寺的阿弥陀佛一合影,一留念,岂非「皆得生彼国,毕竟成佛道。」
《华严经》说普贤十大愿王,广大深妙,为菩萨发愿修行最高境界。今与弘愿寺阿弥陀佛合影,也初步具有十大愿王的功德呢!
- 一、 此人礼敬佛故,愿与佛合影;阿弥陀佛为十方诸佛之总集,故与弥陀合影即是「礼敬诸佛」。
- 二、 此人见如来相好庄严,赞不能已,叹不能绝,欲永纳心中,故与佛合影即是「称赞如来」。
- 三、 喜上加喜故,或将佛像洗出供于书桌,或将照片存入电脑桌面,随时瞻视,敬爱不已,故即是「广修供养」。
- 四、 一瞻弥陀像,一称弥陀名,皆灭无量罪,故即是「忏悔业障」。
- 五、 推荐展示给父母亲友,随人所见皆生欢喜,增长功德,故即是「随喜功德」。
- 六、 即由敬慕而与弥陀合影,弥陀自然在他心中常为说法,故即是「常转法轮。」
- 七、 心中永留佛的记忆,即是「请佛住世。」
- 八、 我身佛身,合为一体,常侍佛边,永不分离,故即是「常随佛学」。
- 九、 常瞻常视弥陀宝像故,心得柔软,即是「恒顺众生」。
- 十、 自己喜佛爱佛,荐之好友亲朋,即成「普皆回向」。
与弥陀合影留念,竟然有如此广大功德,当然要极力成全,而不能不分因缘,妄加阻止了。可以教他们恭敬合掌,甚至照完相后,教以礼佛三拜,绕佛念佛,他们也必然乐得随从了。
别处有别处的规矩,此地有此地章程。弘愿寺的阿弥陀佛,欢迎一切众生,与他合影,永留纪念。
众生念佛佛还念,专业想佛佛知人;
乃至一合影留念,皆共往生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