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教章释(一)

──宗名·本尊·根源

一、宗名

凡卑微之存在,皆有实而无名,如无尽之蜎飞软动、微生物等;而大事之成就,必藉名以标立。佛法大事,无过成佛,然诸佛授记,唯示佛名、刹名。世间大事,无过建国,至国之成立,不过宣布其名;倘国名不能立,虽地不少一寸,民不减一指,岂成国体。可知,名者,至大之事也。是故今呈教章,先宣宗名,曰「净土宗」。

名不虚设,必以诠义,今以「净土」为名,略有二义:

一为标指所归。净土之言,言通意别,即西方极乐。本宗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标,故名净土宗。

二为简对他法。他求正报佛身,今托依报国土;他法先心净后土净,今则托净土证净心;他法不取不舍,今则欣乐净邦。为示种种差别,故名净土宗。

「宗」是崇、主之义,主即唯一、无上。法门无量,今求生净土,有缘所崇,故以为宗;又最高无上,所以成宗。

释言: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二、本尊

既以净土为归,须知净土之主。譬如浪子回头,必念慈父;边民归化,要籍王恩。何况垢障凡夫,欲跻莲池海会;不凭佛力,将何以达?故明本尊,专示佛力,即是「南无阿弥陀佛」。

所谓「本尊」即根本尊崇、信仰、归命的对象。净土宗之本尊,即是《观经》华座观中「举足救迷,立摄即行,应声即现,证得往生」之大悲救苦尊。也即真身观中「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之光明摄取尊。也即《弥陀经》中「临命终时,现在其前,佛力加佑,令心不乱」之临终来迎尊。即是第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本愿成就尊。

问:若指西方之佛为本尊,不可见、不可触故,归命不成;若即此方纸绘金像为本尊,无救度功能故,归命不成;若以口中所称佛名为本尊,亦如声响,念念不住故,归命不成。究竟依何为本尊?

答:因依佛像、佛名,能成彼佛救度之事,故即以彼佛形像、名号为本尊,同时也是依彼佛真身为本尊,即是真影无别、名体不二之本尊。

众生虽不见佛,佛即恒见众生,愍我愚迷,垂名现形,恒于众生而作归依,致使念佛众生,恒具三缘利益,自成真实归依。如善导大师释言:

  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问:梵语「南无」是归命,本尊既然是归命的对象,应该只是「阿弥陀佛」,何将众生归命(南无)纳入佛名,以「南无阿弥陀佛」为本尊?

答:「南无」归命虽从众生发起,但推功归本,来自于彼佛救度之功能。阿弥陀佛事先已完成救度众生之功德,呼唤欲令众生接受,众生闻信阿弥陀佛呼唤之声,而产生归命之心。比如有种而后有芽,彼佛体内先已有众生归命之种,植于众生心中,因缘成熟而生归命之芽,今故以本,以「南无」属佛一体而为本尊,即是机法一体之本尊。

机法一体故,善导大师释言: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如人乘船,与船一体,船行即是人行。归命之众生,与所归之佛一体故,佛行即是我行,必得往生。然则,不愿而有大愿,不修而有大行者,唯是净土宗南无阿弥陀佛一法。

问:是否称阿弥陀佛四字名号,不得往生?

答:本来一体故,四字常是六字,必得往生。但寻常之时,以称六字为正。

问:佛堂供设本尊,有立、有坐,有一佛、有三圣,以何为准?

答:皆可。然以单佛为胜,立像为正,孤境独尊,心自专一,见形知恩,易增渴仰故。如善导大师特别解释「华座观」中弥陀住立空中之由,言:

  弥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问曰:佛德尊高,不可辄然轻举,既能不舍本愿,来应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机也?
  答曰:此明如来别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杂恶同居;八苦相烧,动成违返;诈亲含笑,六贼常随;三恶火坑,临临欲入。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免?为斯义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

又《观经》言:

  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或见或礼住立本尊,自然感佛大悲,息我苦恼,心思临终,渴慕来迎。

若供西方三圣,应以佛居中、高显,二大士侍于佛侧,或随于佛后,身像当比佛明显为低,不可等高,以示师徒之别;亦明本尊唯一,并非有三。

三、根源

「宗名」已示目标,「本尊」即是方法;有目标,有方法,蓦然直行,化事究竟。但以浅心之人,要由明解,方生深信,知因真则果自不虚,今欲启信解,先示一宗之根源,即是第十八愿。

根是因义,如树有根,即能出生一切枝叶花果。由第十八愿,出生净土宗一切教义,普开念佛之花,广收往生之果。又根是基义,如楼依于地;今依第十八愿而能建立净土宗正法之楼。故以第十八愿为净土宗之根。

大乘佛法总依真如法性为万法所依,诸佛出世,或不出世,诸法性如,不曾变异;诸佛所以成佛,不过在证此妙真如性而已。然至其证入之方,则有自力、他力之别。其余法门皆仗自力修断,欲在此土直接证入,故圣道诸宗皆盛谈真如法性之理,以之为立宗之根源。净土法门在仗佛力往生净土,一旦往生,则由涅槃国土之德自然证入妙真如境,故净土一宗专依弥陀誓愿为立宗根源,不多谈法性之理。

问:同是大乘佛法,而立宗根源不同,岂非矛盾?

答:因弥陀因中愿行,如《往生论注》言:「顺乎法性、不乖法本」,故圣净二门,并不矛盾。但因真如之理无自显之功,弥陀誓愿有化他之能,故圣净二门虽不矛盾,而难易天渊。

问:弥陀因中发四十八愿,为何专指第十八愿为立宗根源?

答:为明往生之要,直取安心;又示根中之根,总摄其余故。

问:有人责难:四十八愿为一整体,今单指一愿,虽说总摄,只是为成自宗,割裂诸愿。如何?

答:愚浅之难,不足答欤。

比如一件衣服,本来一体,随提一角,即得全衣。但人取衣,必提衣领,顺衣之相,得衣之用故。如果说只提衣领,即成割裂,必须领、襟、袖都要拿住,才得整体;则不成衣,只是碎片而已。

故知设难之人,还堕自难,即是先认定四十八愿为各各独立,而后欲以人为智巧加以缝合。

若善知四十八愿本来一体,则随说一愿皆得整体,何况举此根本第十八愿即成割裂?但不说余愿,必以第十八愿为宗者,也因顺四十八愿之相,得四十八愿之用故。

第十八愿总摄四十八愿之义,善导大师释言:

  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