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超度三途众生

一、目连作福,母亲脱离饿鬼。(盂兰盆经)

  那舍修善,父母免除剧难。(随愿往生经)

二、《随愿往生经》(《大正藏》廿一、五二九、五三〇)言:

  命终之人,在中阴中,身如小儿,罪福未定,应为修福,愿亡者神,使生十方净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

又言:

  若有临终及死堕地狱,家内眷属为其亡者念佛,及转诵斋福,亡者即出地狱,往生净土。

又言:

  现在眷属,为亡者修福,如饷远人,无不获果。
  譬如世间犯罪之人,心中思惟,望诸眷属,求诸大力,救其危厄,今日烧香,望得解脱。
  为亡者称其名号,修诸功德,以福德之力,缘是解脱,亦复如是,径生十方,无愿不得。

三、《梵网经》言:

  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乘。

四、《优婆塞戒经》言:

  若父丧已,堕饿鬼中,子为追福,当知即得。

五、《庄严经》言: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六、《无量寿经》言:

  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悉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注:为亡者念佛,佛放光明照三恶道,堕此三恶道受苦之人,其苦则息,寿终之后得往生。

「寿终之后,皆蒙解脱」,指「往生」也,故善导大师于《往生礼赞》释此而言:「命终之后定得往生。」 (《净集》八六三页)

七、昙鸾《赞弥陀偈》言:

  三途黑暗蒙光启(炎王光)。一蒙光照罪垢除(清净光)。慈光遐被施安乐(欢喜光)。

八、《华严经》言: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又言:

  一一毛孔现光云,普遍虚空发大音;诸幽冥所靡不照,地狱众苦咸令灭。

九、《心地观经》言:

  以其男女追胜福,有大光明照地狱;光中演说深妙法,见佛闻法当成佛。

十、《地藏经》言:

  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佛,
  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消灭。

又言:

  临命终时,神识昏昧,不辨善恶,乃至眼耳,更无见闻。是诸眷属,当须设大供养,转读尊经,念佛名号,如是善缘,能令亡者,离诸恶道,诸魔鬼神,悉皆退散。

又言:

  临 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乃至念佛,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 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消灭。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

又言:

  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若是罪人,动经千百岁中,无解脱日。若是五无间罪,堕大地狱,千劫万劫,永受众苦。

十一、《中阴经》言:

  中阴众生,在如来前,听受法教。
  中阴受身等,将导随言教,虽非本发心,闻法则得度。
  我初发道心,誓度众生类,一人不度者,吾要终不舍。
  中阴众生类,譬之亦如是,婬怒痴微薄,闻法即得悟。⋯⋯
  尔时,中阴众生,闻佛说法,即得阿罗汉果。

十二、善导《往生礼赞》言:(《善全》四七九页)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十三、法然上人言:(《法全》六一八页)

  欲尽孝养,以父母为重之人,应先托父母于阿弥陀佛。
  我得人身,愿生极乐,称念弥陀者,偏蒙父母之养育故,我今念佛功德,必蒙垂怜,迎我父母往生极乐,而灭其罪;作此想者,阿弥陀佛必迎父母于极乐也。
  
  中国有妙云比丘尼者,幼亡父母,三十年念佛,为祈父母往生故,父母终得共脱地狱之苦,同生极乐世界。

十四、法然上人言:(《法全》六七七、六七八页)

  为亡者念佛回向者,阿弥陀佛即放其光明,照地狱、饿鬼、畜生故,堕此三恶道受苦之人,其苦则息,寿终之后得解脱。《大经》言:「若在三途,勤苦之处,见此光明,皆悉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十五、印光大师言:

 ¹ 无论已生未生,为人子者,固当常为礼拜持诵。以期未往生,则即得往生;已往生,则高增品位。
  又此之礼诵,非特有益于亡人,实有大益于存者。以孝亲之心而礼诵,较彼专为自己礼诵者,功德更大,以孝心即是菩提心故也。」(续编·覆杨慧昌居士书三)
  
 ² 家人废寝忘餐,志心念佛。俾其父,若未往生,则直下往生;如已往生,则高增莲品。(续编·覆曾怡之居士书)
  
 ³ 汝果真发孝心,即柴老太夫人堕于恶道,汝能以至诚心为彼念佛,亦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况未必堕恶道乎。是在汝之诚否。不宜以柴老太夫人之去时景相为断也。(三编·复温光熹居士书一)
  
 ⁴ 荐亲,只期往生西方,何问落于何道。此意似好,实为障碍。以人之神识,随业所转。汝以至诚心为母念佛,仗佛力故,即可往生。问落处,便是作未往生想也。 (三编·覆何希净居士书)
  
 ⁵ 为今之计,必须其儿女,并各眷属,念彼之苦,同发自利利人之心,为彼念佛,求佛垂慈,接引往生,则诚恳果到,往生即可预断。以父子天性相关,佛心有感即应。彼眷属若泛泛悠悠从事,则便难以消业障而蒙接引也。千钧一发,关系极重。(续编·覆杨德观书)
  
 ⁶ 但当节哀念佛,并令家人通通念佛。虽曰为荐亲而念,实则较专为己念者,功德更大多多也。以此为说,彼等悉可发其孝思。(三编·覆陈士牧居士书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