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善导大师
✦ 称名乃是弥陀的本愿,所以祖师一谈到弥陀的本愿都说「称名念佛」,因为有这些教理、经证、祖传,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就不做其他的念佛,只做「称名念佛」。
「称名念佛」当然是有相念佛,有声音、符号、文字;一般感觉好像其他的三种念佛境界比较高,称名念佛境界比较低,其实不是比较低,而是「极平常又最高深,极高深又最平常」,这一句名号使得上、中、下三根能普被、利钝能全收。
✦ 如何成为一个念佛生活化的人呢?要以念佛为生命的重心,也就是念佛就是我的生命,我的生命就是念佛;使得生活就是念佛,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那要怎么养成这样的习惯呢?一句话十个字──「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
✦ 一个真正一心归命南无阿弥陀佛的念佛人,他的心是很恳切的,他归命的心是怎样的呢?是全身心投靠在阿弥陀佛之上,他把他的身心、性命都归投在阿弥陀佛的救度。他的生命就是阿弥陀佛的生命,阿弥陀佛的生命就是他的生命,念佛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就是念佛。他的人就是个念佛人,他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他是一体的,是机法一体不离的,这样才是个念佛人。
以我们来讲,我们「念念不舍」;以阿弥陀佛来讲,阿弥陀佛「摄取不舍」。就像一个即将沉没大海的人,忽然被救上了船,这时候他一定不可能离开这一条船,船也不会离开他一样。
✦ 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一个人如果生死心迫切,罪恶观深的话,自然会依靠阿弥陀佛,对这句佛号会不念而自念。
✦ 寂静的法喜是从教理上而来,也是从念佛上而来。
✦ 「念念不舍」有「机相策励」与「法德不断」两种意义。
从「法德不断」来讲,我们既然归顺弥陀的本愿,晓得八万四千法门都不能救度我们,我们都修不起、行不来,只有地狱这一条路;能够让我们离开地狱之火的燃烧,现生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成佛的法门,就只有「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所以,自自然然的不假勉强自己,就会常常去念佛,因为后退无路,即使有十八般武艺,在这里也无用武之地,前面仅有的一条路,就是念佛法门,所以不必犹豫、不必顾虑,自自然然就是念佛。就如同本来好像有很多钱,一检查起来这张是假钞,那张也是假钞,通通是假钞,就只有这一张才是真钞,那自自然然就会使用这张真钞──只有阿弥陀佛能够救我们,所以你自自然然就会去称念这句名号。生死心越恳切,念佛就会转趋殷重,这是「法德不断」。
因为我们众生都是好逸恶劳,常会懈怠,有时间不大想要念佛,都会想来看看报纸杂志、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或者是打打电话跟亲友闲聊,或者到哪里逛逛。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策励自己,如法然上人所说:「倦念佛者失无量宝,勇念佛者开无边悟。」这样想就会很惭愧地来鞭策自己:我一天有四个钟头,那么四个钟头能够念多少佛号?百分之八十就好,就来规定念那百分之八十的佛号;如果不规定自己,这四个钟头就会不知不觉地就晃过去了,这就是「机相策励」。
「机相策励」是指自己对自己的鞭策,既然如此,那么鞭策自己到底是自力还是他力呢?仍然完全是他力。因为晓得念佛就必定往生,在念佛之外,你不是以其他的功行,或者是其他的善事来回向;即使做其他的善事,也不是用来回向的,是晓得念佛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是「正定之业」,是以那种心情去念,所以「机相策励」本身不是自力。
✦ 念佛当中如果能够一句一句没有粗的杂念,就会体得安详、寂静的心境,这样,逐渐气质就会改变;如果念佛时妄想杂念还很多,可以依照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来念佛,三三四也好,五五也好,一口气念下去也好,这样当然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妄想杂念,可是比较细。尤其早晨刚睡醒时,心比较平和、稳定、寂静,可利用早晨的时间采十念记数静坐念佛,久而久之,就能体会到详和寂静之境。
✦ 要怎么样让念佛而妄想杂念少呢?
第一、「虔诚恭敬」。这句弥陀名号是活灵活现的,它不是白纸黑字,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所谓的名体一如,它跟阿弥陀佛的本体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像我们的身体有眼睛、有耳朵、有嘴巴、有头脑会思考、有手脚会行动,那阿弥陀佛他具足三明六通、百千陀罗尼,他具足大慈悲、大智慧,这一些的功能在哪里?在这句名号里面。所以在这句名号中有阿弥陀佛的眼睛,有阿弥陀佛的耳朵,有阿弥陀佛的心肝,有阿弥陀佛的头脑,有阿弥陀佛的慈悲、智慧、神通、愿力,所以当我们念这一句佛号的时候,我们就用一种诚恳、恭敬、感恩的心来念。
只要诚恳的话心就会比较专,像我们的孩子如果生重病,或者突然发生严重的车祸,我们去求神或者是求菩萨都会很虔诚,在那很虔诚当中根本不会想东想西,同理,我们今天也应是以这样的心情来念佛。
阿弥陀佛他本身是佛,所以应该虔诚恭敬,阿弥陀佛他救了我们的生死轮回,我们本来在这三界的火宅,六道的苦海,头出头没,没有出离之缘,常常被地狱之火所燃烧,可说苦不堪言,今天被阿弥陀佛救度起来,所以我们念佛就会很虔诚恭敬,感恩戴德,所以虔诚就比较不会有妄想杂念。
第二、「摄心谛听」。就是心专注,心专注的话,也比较不会有妄想杂念,就会比较集中。再来就是用耳朵听,不管你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心中默念,也都用耳朵听,也就是所谓的「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这样一个循环。因为专注在自己念佛的声音,自然旁边的声音,谁来谁去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自己的心有一个对象,而且是专注这个对象,这个叫做「摄心谛听」。
第三、「十念记数」。十念记数就是不管我们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默念,都是十念记数,十句为一个单位,就是我们念第一句,晓得第一句,念第二句,晓得第二句,念第三句,晓得第三句,一直到第十句,这样一句一句,清清楚楚,念到了第十句又回过头来从第一句记起,这叫十念记数。那一下子要十念清楚不容易,那也可以三、三、四,三句,三句,再四句,加起来就十句了,这个就是十念记数。十念记数听也在里面,摄心也在里面,无形中就虔诚恭敬。十念记数如果清清楚楚就比较少杂念,杂念还是有,比较没那么多、那么粗,因为如果杂念多、杂念粗,十念就记不清楚,就不晓得已经念到第几句了,所以不管我们是固定多少数目的念佛,或是固定多少时间的念佛,我们都用十念记数来念佛。
✦ 称名到底是怎么称?要称到什么标准?其实就是「念念不舍」,时刻把「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挂在心中、挂在口中,把念佛融入日常生活,使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像善导大师所讲的:「行住坐卧念念不舍」,行住坐卧念念不舍就包括「时处诸缘」。
念佛是不管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念的。有空的时候,来念佛会念佛,是属于专念,专心念佛不做其他事情。而虽做其他的事情,只要不是动脑筋的,也可一面念佛一面做事,这是散心念佛。所以,不是专念就是散念,不是散念就是专念。
✦ 念佛有专的念,有散的念,专的念就是这个时候有个空挡,没有做其他事情,可以专心一意,可以念半个钟头,一个钟头,三个钟头,或者是念个五千、一万,这个是专的念佛;那散的念佛,是因为有在工作,眼耳有在面对声色,所以不是专,虽然不是专,可是不妨碍我们念佛,我们一方面工作,一方面动嘴巴也可以念佛。这样的话,行住坐卧,时处诸缘,二六时中没有不可以念佛的。所以阿弥陀佛跟我们,我们跟阿弥陀佛就恒常都结合在一起,因为弥陀忆念众生,众生忆念弥陀,弥陀跟众生,众生跟弥陀,一体不相离开。
✦ 平常念佛,以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主。在佛堂打坐,也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走路的时候,也是念南无阿弥陀佛;睡觉的时候,就只要念阿弥陀佛四字即可,或是病痛缠身,无法念六字佛号时,也只念阿弥陀佛四字,或是只念二字,一字皆可;如果到了临终之时,都没办法念出佛号时,只要知道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救度,这样也可以。因为念六字是阿弥陀佛本身,念四字也是阿弥陀佛本身。所以念六字也好,念四字也好,念二字也好,全都是阿弥陀佛本身,只不过六字是比较完整的。
✦ 六字有特别的涵义,表示我们众生与阿弥陀佛是一体不二,佛凡一体,机法一体,而且也表示阿弥陀佛将功德回向给我们,我们则随顺阿弥陀佛的救度,彼此互动,相互呼应,若是念四字恐怕就没有这样的涵义。所以,平时就以念六字为主;但是,并不是非念六字不可,若在某个因缘下无法完整地称念六字名号时,就改念四字、二字、一字,这样全都可以。因为我们现在还健康,可以称念六字名号时,当然就以称念六字名号为主。
虽然念四字比较简略,但有些人因为不明了以上说的道理,往往流于自力而不自知。比如有人念四字的时候,常常愈念愈快,他的目的是为了摄心,希望能克期取证,这往往兼含有自力之心。反之,如果他没有自力的成分,完完全全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他只不过是借这样来降伏自心,这样也是可以的。
所以,怎么样的称念都可以,端看他是否完全靠他力?是否有全靠阿弥陀佛?是否有依循第十八愿?这个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如果了解这个道理,有这个信心的时候,再怎么样的念佛都是正确的,而且平常就会以念六字名号为主。
✦ 平常以称名念佛为主,睡觉时只要在心中默念佛号就可以;或者生病、体力较虚弱的时候,若无法张开嘴巴念,那就在心中思惟忆念;甚至临终的时候,嘴巴都僵硬了,只剩下意识,那就用意识去思惟忆念;或者是这个人从来都没有学佛念佛,到了临终善知识才去关怀,告诉他「只要念佛就能往生」,这个时候他嘴巴几乎都已经硬了,口业的功能没有了,只剩下意业,而且快断气了,他连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的时间也没有,就只这么一刹那的系念,他就断气了,也照样往生。这就是经文所讲的「闻已思惟,系念不乱」。
所以,称名念佛跟短暂的忆念,以及意业的默念,是有长短的关系。也就是说,包含平生、临终,这其实也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的「乃至」。
✦ 念佛的时候可以应用十念计数,如果持念珠念佛,也可以念十句拨一颗,不要很快的一直拨,那样不晓得是在念佛,还是在念杂念。念佛应该是轻松地、自在地、一句一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念十句拨一颗念珠、念十句拨一颗念珠,不知不觉,一串念珠就念完了,这样念佛会觉得神清气爽,心神宁静,法喜充满。这样念可以适合我们这个法门每一道场,甚至适合男女老少、平生、临终,乃至行住坐卧。
✦ 一方面出声念佛,一方面听自己念佛的声音,同时心中最好是「十念记数」。这样,眼睛闭着、口念佛号、耳听自己的声音,心中专一地记数,这就是「都摄六根」。
当然,阿弥陀佛本愿的救度,没有丝毫的条件,未必非得「都摄六根」才能往生,只要「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但是,我们难得同聚一堂、共修念佛,若能专一,岂不是更觉得有法喜呢?
至于正身、端坐,只要掌握两个要领就可以了:就是「松」和「静」。身体放松,都不执着,不抓住,这叫做松,完全放松。端正坐好,这个身体就不管他了;心念完全依着这一句佛号,一句接一句,这个心自然就静下来了。
✦ 为什么我强调金刚念?因为较能够绵绵密密,细水长流。所谓「心若无力,以口来扶」,心中如果没有力量,就用嘴巴。人若嘴巴动,心中自然也会跟着念。如果嘴巴不动,只是默念,很容易打失,很容易妄想杂念。
所以有的人说,我没有固定数目念佛,我没有刻意在念佛,念佛在我心,我常常都在忆佛念佛。不是这样的,除非他已经习惯了,熟处转生,生处转熟,不然还是妄想杂念,一天统计起来,念不到几百句。你如果早上就固定静坐念佛,或者一天当中固定念一千句佛号、五千句佛号、一万句佛号,你再怎么样的忘记念佛,至少都有那固定的一千、五千、一万的数目。
所以说我们初学的人就要固定每日念佛数目。除了早上静坐念佛之外,白天如果有空也可以固定数目,久而久之就成习惯。即使你不固定念佛,不拿念珠念佛,自然会忆佛念佛,就会嘴巴不自觉地时常念起佛号来,自自然然就会这样。
✦ 金刚念只是动嘴念,不会累、不伤气,又没有默念的缺点。
我们凡夫的习性就是妄想杂念不断,妄想杂念不用去学,是与生具来牢不可破的。如果我们以为心中有在默念佛号,而其实往往都没有在念佛,那就自然而然会落入妄想杂念中,所以要动嘴唇念,以动嘴唇来摄住我们的心。因此平时最好养成动嘴唇念佛的习惯,走路也好、工作时也好、在家里也好⋯⋯都动嘴唇念佛,念成一种习惯。
✦ 初学佛的人,往往还是攀缘于色声香味触法,要他专心安住在这一名号上比较不可能,所以要经过培育温养的过程,才能熟处转生,生处转熟。
我们出生以来最熟悉的就是贪瞋痴,就是五欲,最不熟悉的就是道,就是念佛,我们就要把它转,要怎么样转呢?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规定一天当中要念多少声的佛号,譬如说有五个钟头,扣掉你要看电视、报纸或跟人家闲谈的时间,其他的时间大概能念多少佛号,就规定自己一天要念多少佛号,比如一万或者是八千、五千都可以。能够这样就会逐渐、逐渐地生处转熟了,就会喜欢念佛,也会有法喜,之后,不要求自己也没关系,到那个时候自己就会不假思索的在佛号上,因为已经纯熟了。
✦ 每个人的根机、时间都各不一样,因此阿弥陀佛没有规定要念多少,所以,不论数目多少。可是,我们要把念佛培养成习惯,所谓「熟处转生,生处转熟」,形成「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
凡夫最熟悉的是什么?就是五欲、烦恼;最陌生的是什么?就是念佛。我们把最熟悉的五欲尽量淡化,常常念佛,形成习惯,这就是「熟处转生,生处转熟」。学佛也只不过是「熟处转生,生处转熟」而已。
✦ 初机应有固定念佛数目和早晚课。虽然,阿弥陀佛救度没有条件,但固定念佛或常常念佛的人有法喜,凡事比较平顺。信心越深,念佛越多。念佛少,则随习气走。短时间,勉强一点;长时间后,则会自然,所谓「熟处转生,生处转熟」。
✦ 称念佛号有四种方法: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默念。在这四种当中,金刚念最能够持续而不累。所谓金刚念,就是动嘴巴,声音自己听得到,别人听不到;如果是小声念,旁边的人还能听得到;大声念,则难以持久;默念,往往会忘记。能够持续长久的,就是小声念或是金刚念,其中以金刚念最能持续长久。
走路的时候,可以一步一句佛号;坐在公车上,也可以闭目念佛;开车的时候,也可以边开边念佛。为什么?对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这句佛号啊!所谓「世间虚假,唯佛是真」,那我们何必顾念旁边的人以异样的眼光来看自己呢?
✦ 自己一个人念佛的时候,能够细水长流、绵绵密密的,就是金刚念。为什么呢?因为大声念会沙哑,默念易起妄想杂念,原因是,我们最习惯的就是烦恼习气、妄想杂念,最不习惯的就是念佛,如果没有刻意的要求,往往都是在打妄想的时候多,即使坐在那里,眼睛闭着,还是在打妄想,所以平常就是保持金刚念。因此大家在行住坐卧、时处诸缘,也就是说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在做什么事情,都保持金刚念,就是动嘴巴,这样了解吗?所以从今以后大家就尽量保持金刚念。
✦ 我平常经行念佛,也是没有拉腔、没有韵调的。这个是我的体会,什么体会呢?当我们念佛念到寂静的时候,自自然然就会一句一句,不会有高低长短的音韵,同时,也合乎每一个人的状况,有的人气不够,要拉很长的音,就不可能长久维持。如果是老人家,或者是躺在病床上的人,更不可能拉腔、用韵。所以,我觉得只有这样一句一句的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最好的调。
有韵调其实一方面是为了统一,因为大家共修念佛有一个调才能够一致,而且,有调也比较好听,能够接引初机,让初机者觉得这个调很好听,使人家喜欢来念佛;若是很单调的南无阿弥陀佛,他就觉得没有味道。
所以,有调的念佛主要是接引初机,或者是维持大众音调的统一,但其实那都是迎合我们人的七情六欲。因为我们有七情六欲,所以单独一个人的时候,就会觉得寂寞,想听听音乐或是唱唱流行歌曲,不然觉得很无聊,太过寂寞。但对一个修行人来讲,在很寂静的时候,那些音调、音乐──无论是轻音乐、艺术歌曲,都觉得是打闲岔。
在那个时候,平淡的、平稳的、单调的、寂静的,反而是最有味道的。
✦ 当念佛念到很寂静的时候,是接近没有韵律的,因为很寂静、很平静、很清净,清净的本性,没有高低韵律。当然共修的时候,因为要使大众统一,所以有拍数,六个字四拍,一拍一秒钟(或一·一秒)
,一句念起来就是四秒钟(或四·四秒)
;如果自己念,念三拍就可以,快慢可以自己来调,出声、默念、静坐、经行、礼拜都可以这样念,清楚、轻松、摄心、而且有力。
✦ 若有心培养,用十念记数的方式,经过几年之后,粗的妄想就会减少,渐渐就能够体会寂静的心性。
念佛用十念记数时,每一念中间若是没有妄想杂念,一开始身心会忽然轻松下来,容易哈气、流眼泪、打嗝,因为一旦身心放松,气血自然流动,所以这是好现象。有了寂静的体会,气质就会改变。怎样改变呢?遇到逆境,比较不会不平不满,因为第六意识有清静的体会,阿赖耶识就储存有清净的种子,自然会流露出清净的心性,就比较看得开,凡事比较不计较、不执着,比较不会钻牛角尖、起情绪,比较理性、平和;人的气质改变,当然个性、行为、命运都会改变。
✦ 要念佛,可是妄想杂念多,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妄想杂念,想要寂静不可能,很苦恼,那要怎么办?其实也有方法对治,就是早上静坐念佛,或者是念佛的时候用十念记数,这样会让我们比较没有妄想杂念,比较能够体会到安详的法喜,这是一种技术上的运用。
只要有两次三次的十念记数,一句一句当中没有浮起其他的妄想杂念的话,就会有轻安的法喜;人有轻安的法喜,性情就会有正面的转变,甚至早晨念佛有寂静的法喜,久而久之性情相貌也都会改变。怎么样的改变呢?对人比较慈祥,凡事比较不会计较、不平、不满、记恨,就不会喜欢向人说一些是是非非了。
✦ 念佛虽有所谓的大声、小声之别,但更重要的是心的虔诚与否,心如果很虔诚,就是无声,他的心跟阿弥陀佛感应的程度,也是很直接、很强的,是充满整个宇宙的。
✦ 「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我们只要一称念的话,阿弥陀佛就立刻知道,立刻应声而现,不管你念的音是闽南语、广东话、普通话、还是日本话、英文、梵文⋯⋯,都一样是念阿弥陀佛本身。因为阿弥陀佛是佛,你还没有念,他就已经知道了,以什么音来念都是其次的。
✦ 这一句名号是万德具足的,当我们还没有开口,阿弥陀佛就已经知道了。所以不管是用什么话来念,用英文或日文来念这句佛号,照样能达到效果。
✦ 我常讲早晨有三静──心灵宁静、空气清净、环境安静,那个时候念佛,最寂静,最能体会寂静安详的法乐法喜。没有时间限制,有多少时间就念多少佛,所以最好一早就先静坐念佛。
✦ 早上心灵清净,那时候的念佛都是一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当然因为静坐,所以不拿念珠,也不出声音,是心中默念。
✦ 晨坐念佛能够快速转化提升我们的精神、性情、思惟与气质,因为早上是心灵最平和、宁静的时候,这个时候静坐念佛可以说如同「寒潭映月」,寒潭清澈见底,月亮出来了,月影跟潭水,潭水跟月影,几乎是一体不离。早上宁静的心,一句一句的来念佛,就跟阿弥陀佛寒潭映月,很能够消业障增福德,尤其是一句一句的佛号当中比较没有杂念的时候,就会觉得心中非常的安详宁静,可以说满面春风,下了座之后,所看到的人事物也会是满目春风的人事物。
✦ 早上静坐念佛时,「眼观鼻,鼻观心」,不用拿念珠,以心中默念为主,如果觉得昏沉,就可以采用金刚念。不过,原则上静坐时主要以默念为主,因为静坐默念,气血经络比较能够通畅,手动拨念珠,就会影响气脉。
✦ 除了睡觉以及动脑筋,其余时间都可以念佛。念多、念少,每个人情况不同;念佛时心清净与否,每个人也不同;虽然各人情况不同,但是阿弥陀佛的救度都不增不减,到极乐世界也都在同一境界,不分高低。
✦ 念佛法门是安乐道,该吃则吃,该睡则睡,其余时间,念念不舍。所以,念佛是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不可过分。这句佛号,随时随地都在心中。如果爱摸东摸西,就规定数目。
✦ 如果过份强调技巧性而忘了原则,则可能会因为念佛达不到自我要求而自我苦恼,甚至怀疑自己能否往生,这样反而不好。因此,虽然我们有技巧上的设定要求,但更重要的是回归到第十八愿──称名必生,不顾虑自己做得到、做不到,完全回归到称名必生,因为称名的本身就是乘弥陀愿力,已是当生成就、往生决定了。
✦ 净土法门要怎么称名呢?就是以我们每个人的根机去称念这句名号,念念不舍就好。既然是依每个人的根机,一定是有的人比较有时间,有的人比较没时间,有的人比较精进,有的人比较懈怠,有的人心比较寂静,有的人心比较杂乱,但是都没有关系,只要依你的根机念这句弥陀名号,统统一样平等的往生。
✦ 有空档的时间就尽量专心念这句名号,做不需要动脑筋的事情时就散心念,总之如同善导大师所讲的「一心专念」,一心一意的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行住坐卧不论时间多少,尽量念念不舍,把念佛融入生活当中,把念佛当作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念佛,培养动中也念佛,静中更念佛。
但是不要自我要求过高,更不要互相比较,否则不仅没有乐心反而更糟。想怎样才能念念相续?要怎样念佛才寂静?要怎样才能精进念佛?达不到心中就有苦恼,这完全是错误啊!都已经平生业成,都在阿弥陀佛的愿船中,都已经被救了,还苦恼什么?
✦ 以一般人来说,除非退休,不然都有各自的家庭、工作、事业,在这当中,如果工作内容是可以不动脑筋的就在工作中散心念,停下工作或下班回来,空档的时间就是他念佛的时间,这个时候就是专心念。
当然我们都是凡夫而非圣人,会想看一下电视、听听音乐、看看报纸或其他的书,这也是人性之自然,不过可以作个规划来调整。
一个人如果愿生心非常恳切,对世间渐渐看透而多少放下一些的话,他的嗜好就会渐渐转变,他的观念、生活,将会以念佛为最高的嗜好、享受、兴趣。不过即使不能转变也没关系,因为每个人的根机各不一样,而阿弥陀佛都平等的救度,但总之是念念不舍这一句弥陀佛名。因为精进念佛的人再怎样的精进是依靠弥陀的力量,不是依靠他精进的力量;比较懈怠的人,他也知道念一句是靠弥陀力量,念十句也是靠弥陀的力量。
所以今天念的多,对弥陀的救度力量没有增加,今天念少了,弥陀救度的力量也没有减少。因此他心中是毫无任何不安的,不因为念佛精进而觉得往生比较可靠,而有喜悦,也不会因为念佛懈怠了就怀疑往生不可靠而有所烦恼。
✦ 念佛有「专」的念佛和「散」的念佛,来念佛堂或是在家无事专心念佛,都属于专的念佛(不做其他事情,不受干扰)
;行住坐卧、时处诸缘、在做事中念佛属于散的念佛。
我们净土法门不论是专的念佛或散的念佛都可以,只是专的念佛比较能体会寂静之心。就往生来讲,有体会到寂静之心,或念佛较没有妄想杂念,一般往生时会较平顺、较没有病苦,甚至可以预知时至、安然自在。不过每个人的业力各不一样,不表示百分之百如此,但通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不过能这样往生和没有这样的往生,是在这人世间才有这种种的差别,到净土就没有差别,都是「如来净华众」,都是「正觉华化生」。
总而言之,要如何念佛,依各人的根机不同而别,但若要预知时至,通常都要有事无事一句弥陀挂在心中、系念在心上,一天当中最好有固定的时间,这样较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而预知自己的日期。
✦ 念佛人平常是随各自的根机来念佛,但心的殷重程度,以及念佛数目的多寡,会影响佛加持的一些现象。不过,虽然有这一些不同,但是往生却是必定的。只不过,心地比较谦卑柔和、善良厚道,也就是比较无诤、宽容、不贪,并且常常念佛的人,他比较能够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比较能够预知时至。
✦ 一切众生都有心念,既然有心念,如果没有念佛,就一定是念妄想杂念,念念都是业。《地藏经》云:「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如果了解这一点,就该转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个学佛的人,就要时时刻刻观照自心,这样才是一个学佛的人。当心念浮起的时候,自己要能察觉到,在察觉到当下的念头时,当下的念头就消解了。但是,我们知道自己没有这样的消解力量,所以将这个念转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以念佛这个正念来消解种种妄想杂念。
✦ 念佛概约可分四种:「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称名念佛」;这四种又可再概括成两种:一种是「无相念佛」,另一种是「有相念佛」。
在此所讲的「无相念佛」就是指「实相念佛」,所谓「实相」就是没有形相、语言、文字、符号、声音,既不能称说,也不能思维想像,因为实相就是法身,只有佛与佛才能互相理解,这是我们凡夫心所无法达到的,所以我们这个法门不讲无相念佛。再者,如果不是证悟到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他的无相念佛只是以意业作忆佛念佛的思维。
我们经由学习净土法门,晓得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更晓得这些功德是涵盖在名号里面,所以「名即体」,因此我们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等于和阿弥陀佛合而为一,同时这个佛名是光明的名号,我们念他的名号就在他的光明之中,彼此「机法一体」。
✦ 所谓忆佛念佛,是口称默念都不离弥陀名号、弥陀救度。但这当中以称名为主,像鹦鹉不知其义、幼儿不知其义、愚钝者不知其义、或有临终者亦不知其义,但只出声念佛,即能消灾、增福、延寿、往生,这全凭口称,若心念则无此方便。
✦ 每一个人就依他当下的根器去念这一句名号,没有任何条件的限定,或者某一种水平的规定;他是在家就依在家的身分、出家就依出家的身分去念佛;他的个性比较调柔、无诤,就以调柔无诤的个性去念佛;他的个性比较刚强,凡事都要问清理由,或者烦恼比较重,念起佛来就妄想杂念纷飞,这都没关系,只要他念佛就可以了。
就好像人生下来,自然就有男女的差别、有各个面貌的差别,而虽有这些不同,因为这句名号是万德万行的结晶,只要我们专一称念这句名号,都同样承受名号的功能,而被牵引到极乐世界去。也就是说,这句名号本身就能消除我们的业障、增长我们的福德,使我们临命终时,自然进入极乐世界的涅槃境界。
✦ 念佛而有妄想这个是正常的、自然的,跟我们的往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 每个人的行为都离不开行、住、坐、卧,善导大师说「念念不舍」,是表示每一个人只要依个自的「根机」去念佛,不管行住坐卧多少时间,不问时节的久近,能够念就尽量念。只要知道一向专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他所有的行持就都会念佛,也都是念佛的心情;所有的时间,只要想到,就会念这一句名号。
✦ 日常生活当中要如何行持呢?以出家人来说,本来就是舍弃红尘、舍弃社会上的任何工作专心为修行而来,所以念佛的时间就比较多,除了以这个法门自行化他之外,就是称名念佛。
✦ 什么是「念佛以无义为义」?这是从根本上、原则上来讲的。意思是我们称念这六字名号,只要尽管称念就好,没有什么限定、规矩、要求,不管心清不清净,不管做什么事情、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方式、什么身份都不管。就如善导大师所讲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行住坐卧、时处诸缘都可以念佛,不是专心念就是散心念,不是大声念就是小声念、金刚念、默念。
✦ 念佛,不是观想佛的相好光明,也不是思惟佛的高深境界,是只要专称佛的名号就可以了。称名,不管任何人、任何时、任何缘、任何事,都能够称名,非常简单,也没有任何忌讳,即使身心不健全,只念四个字、一个字,乃至心中想着佛号,也同样都是念佛,可以说无人不能。可是如果需要诵经打坐、参禅拜忏,要深入经藏,要圆满三学,要广修六度,那就不平常了。
✦ 我们念佛也不用特别念啊!我们本来就是有念头的嘛!只是把它转来念佛而已。而且念佛一久,就会更喜欢念,因为念佛纯熟时就会轻安,比较没妄想烦恼,对外在的是是非非较不会挂怀,而且做事也较顺遂,所以念佛并不需要特别的时间来念。有心就可以念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工作,都可以念佛,这叫做「乃至十念」。
✦ 念佛有困难吗?念佛没有困难啊!也没有要求我们功夫上的一心不乱,只要求依我们十方众生的根机去念佛。你如果出家就出家念佛,在家就在家念佛;是男,是女;有智慧,没有智慧;有学问,没有学问;心清净,心不清净,都依你的根性、你的心境去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除此之外,没有半点要求,这样不是很容易吗?因为我们都有嘴会说话,只不过现在起开始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凡夫都会起心动念,现在开始起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动念念「南无阿弥陀佛⋯⋯」,只不过把它转过来而已。只要有这个心,随你的能力去念佛,有时间就尽量念佛,这样就可以了。
✦ 只要我们专一念佛,多念少念都是无上功德。什么叫多念少念呢?每一个人的根机不一样,时间比较多的人就多念,有的人时间没有那么多就少念;有的人时间同样的多,可是精进度不一样,所以有的人多念,有的人少念,可是功德上来讲都是一样的。因为不是靠他的功夫,而是靠弥陀本身的功德。就好像「如意珠」,每一粒每一粒都是如意。
所谓「如意珠」,就是有一颗如意,你要吐黄金就是黄金,吐白银就是白银,你有两颗如意、或是一百颗如意,或是两百颗如意,多一颗并没有增加,少一颗并没有减少,因为只要有一颗,他就能够吐了。并不是说有两颗就吐得多,一颗就吐得少。因为念佛本身是超越定善、散善,也超越多念、一念,每一念每一念都是具足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的无上功德的。
✦ 一个念佛的人,要能不贪生也不怕死,一概任凭弥陀的安排。身体健康有体力,南无阿弥陀佛;身体感到软弱、疲劳倦怠,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其他都不要去顾虑。
✦ 念佛有百益而无一害,只有好没有不好,而且没有任何禁忌,不论你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乃至做什么事情,都毫无禁忌,都可以念佛,也应该念佛,让自己成为一个念佛人。
✦ 《念佛感应录》(一)
有一位黄打铁,他一面打铁,一面念佛,本来在火炉旁边打铁,又热又累,自从一面念佛一面打铁,这颗心在念佛里面,忘记了热,也忘记了累。
所以,只要有心,都能够念佛,最方便的就是动嘴巴念佛。除了动嘴巴念佛号,也可以静坐的时候,心中默念佛号。因为「一切唯心所造,唯识所现。」只要有这个心,他就会流露于语言,显现在行为上;他心中所看重的若是念佛、往生,不知不觉,他自然就会念佛,除了动脑筋的时候,可是脑筋一动过了,就会自然地回到佛号上来。
✦ 最后的人生,最庆幸、最幸福的,就是做一个静默往生人。成为一个静默往生人,就是一个无诤念佛人。那「无诤念佛」是什么?他也不讲理论、学问了,因为不跟人家辨别理论高低,学问好坏了,所以,无诤念佛就是老实念佛。
要老实念佛,就是外也好、内也好,都与人无诤,既不谈一些闲言杂语、人我是非,也不去计较什么顺逆苦乐、称讥毁誉,不想出锋头,不想显耀自己,但也不是故意造作。有事没事,都是「南无阿弥陀佛」,人家赞叹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人家鄙视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心中始终只有「南无阿弥陀佛」,除了「南无阿弥陀佛」,其他都置之度外了,这个就是「无诤念佛」,也就是真正的「老实念佛」。
✦ 「静默往生人」就是所谓「老实念佛人」、「无诤念佛人」,「老实念佛、无诤念佛」即是不讲理论、学问,不谈闲言杂语,不说人我是非,不计称讥毁誉、苦乐顺逆,也不爱攀缘、不爱炫耀,既不突显个人,亦不装模作样,只是安份守己,安于念佛,守愚念佛,有事无事,一句佛号常挂心口,做好自己本份的事,也默默协助他人。
这样的念佛人,往往预知时至,顺利安然、自在庄严地往生极乐净土。
✦ 要把自己当作是一个愚痴的人,不晓得是非的人,因为自己是这样的人,所以不会去计较是非,这样的念佛就是老实的念佛。
我什么都不会,我什么都不如你,我是一个苦苦恼恼的人,我只能这样安份守己的来念佛,安守我的愚痴,守愚念佛,这样的念佛就是老实的念佛。
✦ 除了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之外,有时间也是一样静坐念佛,或者经行念佛、拜佛念佛、甩手(运动)
念佛,总之都不离开念佛。
✦ 八万四千法门当中,方法最容易、功德又最殊胜的,就是称名念佛,称名念佛胜过心念的念佛。因为心念的念佛不普遍,而口称念佛能够普遍;心念的念佛,于临终的慌乱和恐惧中难以提起,而口称的念佛却能让他声声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难道我们念佛只可以嘴巴念佛心中不能念佛吗?不是的,是因为那个人是下品下生的根机,他已经临命终了;如果是我们,平常可以一方面口念,口念累了就可以改为心中默念。
✦ 我们念佛,不管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或者心中默念,阿弥陀佛一定都听到,因为阿弥陀佛是佛,六通具足。不管我们念佛的当下是以清净心念或是以散乱心念,是有心念或是无心念,阿弥陀佛也都听到。其实我们还没张口,当起这个心念的时候,阿弥陀佛就知道了。
人心如同「收发器」,起心动念、言语举止都自然的散发出去,绕遍全宇宙;而当我们息虑凝心,进入静定之时,就能接收到太虚中任何频率的心波;凡夫尚且如此,何况诸佛之王的阿弥陀佛。
✦ 如果觉得越想专一念佛,反而越是杂念纷飞、妄想起伏,这其实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我们是凡夫就是烦恼具足,既有烦恼,就有妄想、杂念。这妄想杂念就是凡夫心的本体,这本体就在我们日常的起心动念中;我们的起心动念就是妄想杂念,只是自己没察觉;在念佛的时候,尤其是端坐静心来念佛时,才看到我们凡夫的本来面目,就是烦恼妄想,杂念纷飞。
我们念佛,如果有妄念──不该想的也想,不该起的念头也起,这时不要顾虑、不要烦恼,阿弥陀佛发愿救度的,就是这样的众生。
✦ 称名念佛有三种:一种是自力的念佛;一种是自他力,也就是一般讲的二力的念佛;另外一种就是纯粹他力的念佛。
自力的念佛,就是将「南无阿弥陀佛」与其他善事作同等的看待,认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跟朝山、拜忏,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孝顺父母、奉侍师长、修习善业的这些功德,是齐等的,抱着这样的观念念佛,并兼做其他善事,然后回向极乐世界。由于不了解佛号是万德洪名,而将这句佛号的价值,跟其他功德的价值同等看待,抱持这种心态,一面念佛一面修其他功德来回向,这叫「自力念佛」。
另也有人,虽然他已经了解他力当中有自力的道理,但是仍以为念这句名号要念到功夫成片,要念到能够降伏妄想──没有理一心不乱,也要事一心不乱;没有破思惑,也要断见惑;再不然也要使功夫成片、梦寐一如;有这种功夫,临终比较能够正念现前,往生比较可靠。若带着这样的观念来念这句名号,仍然是自力的心态,这叫做「他力中的自力」。
✦ 我们凡夫以杂乱之心念佛,会影响往生吗?不会!一点都不会。我们本来都是凡夫,凡夫的定义就是他的心具足贪瞋痴慢疑,就是妄想杂念纷飞,这是凡夫的特质,如果不是这样,不会出生到娑婆世界这个人间来。因为禅定修成会出生在「色界天」,更深的禅定就出生在「无色界天」;而我们都是贪瞋痴很炽盛、很深重的,才会在这个娑婆的人间界,从出生一岁就开始修行到一百岁,贪瞋痴都没有改变,妄想杂念也依然如故。所以要晓得我们是「三福无份」,连世间的福都没有份了,何况出世间的戒福、行福更谈不上。
因此我们就是以贪瞋痴、妄想杂念的心去念佛,念念之中,虽有妄想杂念,但是不障碍往生。然而,为了让自己念佛更加安详寂静,所以用「十念记数」,因为一方面念佛,一方面记数,自然会比较摄心专注;当心比较收摄时,心自然也就比较平静、比较清静。尽管如此,还是有微细的妄想杂念,并不是运用这种方法,一念佛就没有妄想杂念了。
✦ 我们要因为得到阿弥陀佛的救度而欢喜,不因念佛有妄想杂念而苦恼;也不必刻意把念佛的数目定得很多,达不到数目就苦恼。
我们若感觉念佛有妄想杂念,那正是阿弥陀佛优先要救的对象,可说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正机。总之,无论任何情形,都要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救度而欢喜,当然也不能因此而懈怠念佛。
✦ 我们都是业障深重的凡夫,虽然念佛,可是念佛的心,小到只有四、五寸的白道而已,而贪欲的心、瞋恨的心、妄想的心,却广大得像无边的大海。但是我们仍然要时时提醒,反观自照,这样自然就会常怀忏悔,心渐渐柔软。另外,也会因为知道像我们这样的人,竟然现生就能够获得弥陀救度,解脱六道生死轮回,而生起感恩的心。
✦ 如果能念念分明,就念念分明念佛;如果当下不能那么寂静,那么就以当下不寂静的心念佛。也就是说,不论寂静不寂静,只要我们念佛,就能得到弥陀的摄取不舍,所以各种状态我们都能够安心。
当然我们既然念佛,就尽量寂静的念佛,但即使不能达到寂静也没有顾虑,没有不安。有人强调「定心念佛」,这是他不了解以上的道理,他是心存唯有念佛能够达到定心,他才能够安心,如果达不到定心他就不安心,所以在心态上是有不同。
✦ 学净土法门的念佛人,凡事都是从念佛开始的;一年的元旦从念佛开始,而一日之计在于晨,所以早上也是由念佛开始,之后才用早餐、去上班,日理万机。因为我们希望这一年、这一天当中,能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所以一切都是以念佛为开始,有阿弥陀佛和我们在一起,而此时是「不再是我,而是弥陀」,同时也是「弥陀兴旺,而我衰微」,也就是凡夫的知见衰微,甚至消除了,只剩下佛的知见。
✦ 我们念佛,重要的是心无旁骛,一心念佛。那为什么还要讲法呢?这是因为要我们的心常常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对我们凡夫来说,不容易做到;因为凡夫散乱成习,寂静不住,与其到处逛,不如阅读有关这方面的教理,以及听闻有关这方面的法语。
✦ 念佛人应在履行责任义务当中念佛。履行责任义务不违背称名念佛,称名念佛也不违背履行责任义务。何况现在是所谓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时代,我们实践人世间的伦理道德,不但可以淑世利人、净化社会,也能净化我们的身心,所以它本身跟念佛来讲是完全不不冲突的。
✦ 我们这个法门是「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念佛的时候,就只管念佛,不需要观想佛像、观想莲花,或观想佛光,或思惟佛德,都不需要。在念佛当中,若看到莲花,或看到光明,或看到佛菩萨,也一概不要管,要将它放下,不要执着,不要认为「这么庄严、这么难得,希望下次能够看得更多、更久」,千万不要有这种心念,越专一越好,越单纯越好,否则恐怕会出差错。
✦ 生死心切,欣厌情深,自能忙里偷闲、闹中取静,忆佛念佛,念念不舍,犹如切事系心,动静不忘。
✦ 如果能体会到一生中往生之事最大,愿生之心不舍,自然就会念念不舍。每个人根基不同,有的人精进,有的人杂念多,都没关系。虽然念不多,但都必须有一种「念念不舍」的心。只是,少念佛者,妄念多烦恼重,临终多痛苦;常念佛者,临终较少障碍。因为有念头,就有重量:有妄想的重量就难受,有念佛的轻安就好受。
✦ 「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如能这样,那么,这一天不管是在家也好、出外也好,做任何事情,肯定都蒙受弥陀的光明护佑,让我们出入平安、诸事如意。
佛法里面最没有忌讳的,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在大殿可以念佛,在客厅可以念佛,在房间也可以念佛,甚至在卫生间也可以念佛。在污秽的地方念佛,可以给那个地方带来清净;在不吉祥的地方念佛,可以为当地带来吉祥。不管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不管在什么心念之下,都可以念佛,也都应该念佛。
✦ 为什么在念佛堂念佛要大家「闭目」呢?因为共修的时候,有来来去去的人,所以我们干脆闭目。闭目念佛如果会昏沈的话,眼睛就可以张开;如果容易打妄想,就眼睛闭着;如果感到火气上升,头顶痒痒的,就眼睛稍微张开,就是睑目不要全闭,因为闭目久了,火气容易往上走,这个是大家要注意的。
但法无定法,并不是死硬不变的,在某种情况之下,若应该做某种调整,就需要做某种调整。如果是个人的话,眼睛也不用闭,垂睑三分目,眼睛半闭,然后专心念佛就好了,其他不用想。
✦ 念佛是可以落实在士农工商中,随时随地的,没有限定非怎么样不可,这是从念佛的处所来讲。从心境上来讲,打坐念佛不必持念珠,方式以十念记数,十念记数不会有什么约束性,反而能让我们的心寂静,十念念完了就放掉,再从一开始,不要接下去二十、三十的数,这样会比较累。
在工作当中,我们就散心念,不用记数,也不可能记数。走路也能够念,动动嘴巴,那个时候记数、不记数就看个人,所以并没有什么条件、约束或者非怎么样不可,只是就我们的根机来做运用而已,如果能体会这个道理,念佛本身是自由自在又活活泼泼的。不过这也因人而异,如果预计要经行半个钟头,不拿念珠也可以,可以十念记数,不管念佛数目,时间到了就去做该做的事;如果为了策励自己,虽然时间有限,但怕会懈怠,那就固定数目,固定一天两万、一万或几千,就可以借由念珠来数,等于这条念珠也能够约束自己懈怠的心。
✦ 我们每个人都要随自己的身分、力量,来约束、要求自我,一有时间就念佛。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乃至十念」,就是要我们就自己的时间来念佛,所以我们就要随顺阿弥陀佛的愿,有时间就念佛。
✦ 既是念佛人,即如善导大师言「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一向」与「专」,显示「不兼余」,亦即不兼念余佛余咒以回向,不兼修余行余法以求生。无论何时、何地、何缘,闲忙顺逆,苦乐生死,悉皆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步步、声声、念念,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 既是归命弥陀,则众生生命与弥陀生命,已是机法一体,生佛不离,如同《阿弥陀经》所言「共命之鸟」。是故,宜将念佛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以念佛为自己真正性命,为念佛而生活。
✦ 对一个修行人来讲,什么事情最重要呢?──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可是对我们而言,我们没有办法靠自己了脱生死轮回,所以,我们要靠阿弥陀佛,有这一种观念,他就会念念不舍,就会「随作务,随念佛」。
✦ 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