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

✦ 中国净土宗自古到现在为止,共推崇十三位祖师,善导大师被尊为第二位祖师。这十三位祖师本身是专修这个法门,有德行,同时也使很多众生依循着他来学这个法门,也就是以这个法门来利益广大的众生,对于净土法门有很大的贡献,所以被推举为祖师。

但其实仅仅以上述的条件为标准,是不够严谨的,因为被推为一宗的祖师,是有标准的,这标准基本有四:(一)他本身专修净土,(二)要有著作,(三)所说是了义非不了义,(四)于宗义有所发挥。亦即他本身也有著作,而且这个著作完全是依据这个法门,不偏不倚,纯纯粹粹,同时是发前人所未发。这样才有资格被推为祖师。

就此而论,善导大师具备这个条件标准。因为善导大师他本身专修净土,同时他的教化非常的广远,在当时由于善导大师提倡念佛往生,使得长安城充满念佛声,甚至卖肉的生意萧条,可见善导大师自修化他,自信教人信的深广。

善导大师对这个法门有「五部九卷」的著作,这五部九卷都是纯粹依据净土的经典,尤其是依据弥陀根本的愿心──第十八愿开展出来的;且所开展的,是发前人所未发,将净土的教理,有系统的组织起来,使净土宗教理能够系统化、逻辑化,也使得后来的人可以依据他的教理去创建一个宗派。


✦ 中国自古以来,大多数学佛人最后还是念佛归向净土的,所以净土法门在中国佛教是一枝独秀,可是并没有人能够创立一个净土的宗派出来,虽然善导大师已经将净土教理初步建构完成了,但是后继无人,没有人把它进一步开展。

法然上人独尊善导大师,他将善导大师的所有著作「五部九卷」完全消化后,提炼出最精纯的部分,写成这一本《选择本愿念佛集》,可以说《选择本愿念佛集》是把善导大师的著作思想,进一步系统化的组织。所以,我们如果直接去看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若是智慧不足,反而会看不出善导大师思想的宗旨、核心和目的。若是由法然上人的《选择本愿念佛集》下手,那么善导大师的思想核心,善导大师的目的,善导大师的法是什么,就像看我们手掌中的掌纹一样,了如指掌。


✦ 我们这一个法门的根源,是来自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尤其是根本愿第十八愿。解释第十八愿最有权威的,而且最能够让一般人一看就懂,当下就肯定,当下就增长信心,增长法喜的,就是善导大师的解释。善导大师是弥陀的示现,以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来解释第十八愿,等同弥陀自己来解释他所发的根本愿,所以是最权威可靠,因此我们要回归善导大师。


✦ 《观经四帖疏》古今大德皆尊称为「楷定疏」或「证定疏」,奉为金科玉律,崇敬如经。此书眼目有二处,心要亦有二处;虽有二处,共明一理,知此一理,则《观经四帖疏》之宗旨,了如指掌。此一理即是信弥陀本愿之救度,称弥陀本愿之名号;亦即全部生命顶戴弥陀救度,生命与弥陀成为一体。


✦ 善导大师是净土法门的集大成者,世称「弥陀化身」;每念佛一声,便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声声佛号,声声光明。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本愿)有非常简明扼要,立论坚确不移,语出警悟十方,句句显佛悲心,字字皆放光明的解释。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此「四十八字愿成释」可谓净宗宗宪,放之四海皆准,俟之百代不惑。依此,百即百生、千即千生;舍此,百中难得一二,千中难得三五。


✦ 善导大师之所以能够开展一个宗门出来,就是因为他将净土法门做有系统、条理性的组织,让人很浅易的就能够一眼看出往生的方法──五正行,而不会觉得艰涩,或模棱两可。善导大师这种开展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然他的师父道绰禅师以及道绰禅师所依止的昙鸾大师,对于净土法门已经有所发挥和开展了,可是集大成者却是在善导大师。


✦ 善导大师这一传承、这个法脉、这系列著作在唐朝末年就失传了,以致于自古以来,凡是研修净土法门的学者或行者,都是依据他们本宗的各自教理来解释净土法门。也由于没有完全依据净土法门的经典来解释净土法门,导致净土不成为净土,圣道不成为圣道。


✦ 善导大师十多岁出家,二十几岁已证入三昧,所谓「三昧」,就是在定中见佛、定中见到极乐世界的庄严圣境。二十几岁就能证入三昧,这在佛教历史中是很少有的,年轻就已经达到那种境界,表示善导大师是一个再来人。


✦ 善导大师的净土教理是「必得往生」的法门,是「定得往生」的法门,是「易得往生」的法门,是「皆得往生」的法门,是「齐同不退」的法门。


✦ 名号胜诸行,与任何之行相比,名号都是绝对性的殊胜之行,这是净土宗善导流的特质。其他诸师皆以实相念佛、观想念佛或六度万行为胜行,以称名念佛为劣行;然,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深知名号具有绝对性之价值,非其余诸行所可比较,而于《观经疏》「定善义」言: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此是善导大师「称名说」之特色。


✦ 善导大师所说之念佛,与其他诸师所说之实相、观想或累积功德、成就工夫之念佛不同,而是「本愿念佛」,是以阿弥陀佛于因位名为法藏菩萨之时所发起救度一切众生之「本愿」为其基础,只要称名念佛便是乘上弥陀本愿而被救往生弥陀净土,此谓之「本愿念佛」,亦即依「本愿念佛,必生净土」。


✦ 善导大师阐释《大经》三辈的旨趣就说:「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 我们是念佛的人,目的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同样也要有纯正不偏、专修专弘的善知识来指导我们。否则,虽然目标是极乐世界,晓得方法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但若没有善知识指导,学习的过程恐将多绕弯路、迷失方向;或者因心中有所担忧,而障碍了往生大事。

我们这一个法门的善知识,以祖师来讲,最有权威的就是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是唐朝的一位高僧,他念一声佛号就有一道光明,当时的皇帝以及学佛者,都尊称他为「光明和尚」。善导大师是纯正净土宗教理的开创者,亦即净土宗的开宗祖师。要修学净土法门,就必须根据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去修持,这样才不会走冤枉路。


✦ 「本愿注解,异义多端,唯应以善导之释为其指南」,因为善导大师的解释,简明、扼要、明了,一看就容易理解,而且容易默记,容易行持。第十八愿本来就很清楚很明白的,如果把它发挥得很玄奥,令人摸不着边际,那其实就已经偏颇了。

因为它是一目了然,当下可以明了、掌握的,却作过多玄奥的解释,恐怕就会变成画蛇添足,走向偏离。


✦ 不研究净土教理则已,不专修净土法门则已,凡是要专修净土、研究净土,就必须依善导大师本愿取意文的解释,去信受它、去明了它,进而依善导大师所解释的去实践。


✦ 善导大师用「一切善恶凡夫」来解释十方众生,对我们而言是很贴切的,也让我们容易掌握。因为十方众生看起来范围太广了,我们会误以为其他的众生能够往生,恐怕我没有份,遗漏了我,因为,我是一个卑贱低下、恶多善少的凡夫,恐怕是没有份吧?所以善导大师就直截了当的用「一切善恶凡夫」来显示十方众生的涵义,给我们很大的、绝对性的希望,晓得十方众生就是指「我」。因为,「我」即使不是「一切善恶凡夫」之中的善凡夫,可是也是属于「一切善恶凡夫」之中的恶凡夫,尽管是恶凡夫也是往生有份的,并不因为是恶凡就在弥陀救度之外,所以给我们莫大的希望。

善恶凡夫也包含逆谤阐提,善有五戒十善,恶有五逆十恶。在这里的恶,不但包含了十恶,也包含了五逆的众生、谤法的众生,甚至是一阐提的众生,一阐提就是断善根的意思,也就是他否定有善恶报应。所以「一切善恶凡夫」是含盖着五逆、谤法、阐提的。

以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善的凡夫固然能够往生,五逆十恶的凡夫,只要回心转意,念佛愿生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的佛力、阿弥陀佛的功德力量,也能够使他五逆十恶的罪消灭,而得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所谓的「罪灭得生」。乃至诽谤佛法的众生、一阐提的众生,他也只要回心转意,愿生极乐,专念弥陀名号,同样也通通没有一个遗漏的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 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对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如何解释呢?解释为「称我名号」。「欲生我国」解释为「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解释为「称我名号,下至十声」。善导大师这一种解释,非常的简单扼要明了,让我们晓得第十八愿所讲的至心信乐,到底是信什么啊?原来是信「称我名号」。因为称他的名号,依靠他名号的功德,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那我们的信,信来信去都不离开这个内容,如果离开这个内容,就不是我们这个法门的信。


✦ 第十八愿所说的「至心信乐」,信乐是信什么法?什么内容呢?不是信其他的法门,不是信其他的解释,更不是以心中的感觉、感受、感动、感激作为所信的内容;那信什么呢?信不管任何人,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平生临终,甚至中阴身,乃至三恶道的众生,只要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百分之百的,不可能有「或者能够」往生、「或者不能够」往生,因为「必」就是必然的,不是或然的,是百分之百的,不是六十分,也不是九十九分。所以「至心信乐」到底是信什么?善导大师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说:「称我名号」。

所以「称我名号」就是「至心信乐」的内容,就是「至心信乐」所信的对象。善导大师这样的解释非常的简单,让人一看就明了,而且容易做得到。


✦ 善导大师将「至心信乐」解释为「称我名号」,对我们来讲是恩同再造,给我们安慰,给我们希望,给我们光明。如果没有善导大师的这一种解释,我们不敢肯定「至心信乐」是信什么?「乃至十念」是什么样的内容?没有一个指南针,看不清楚,那就没有光明,没有希望,没有安慰了。所以善导大师的这一种解释,对我们而言,真的是恩同再造。


✦ 善导大师以「称我名号」作为我们这个法门「信、愿、行」中的「信」,信是信什么?信──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就必生弥陀净土。所谓「信」就是信「愿」跟「行」。如果所信的不是这样的内容,那就不是我们这个法门的正信。


✦ 法然上人虽然专修净土,也在日本开创了净土宗,但其他各宗的祖师也都有阐示净土经论,为什么法然上人不依据其他祖师,却偏依善导大师呢?这一方面是因为,善导大师是以净土的思想来解释净土,另一方面是,善导大师是证得三昧的人,所以,法然上人就偏依善导大师,偏依就是独尊。


✦ 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至心信乐」四个字,不作任何复杂玄奥的种种解释,只直接了当地解释为「称我名号」四个字,并断言「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因为「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大师这种解释非常巧妙,真截根源,斩钉截铁,简明扼要,断尽凡夫所有拟议之心。又对净土宗乃至释尊一代教法,下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总结论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一代教法)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乃至十念」的念佛)。」因此,「专称弥陀佛名」即是整个净土宗的旗帜,以「专称弥陀佛名」来「信受弥陀救度」而「往生弥陀净土」;也以此显示净土宗信愿行的内容,及净土宗易行道的原因。


✦ 善导大师《观经疏》所言之五正行(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是以「称名」为正定业,此称名亦是深信「乘佛愿力,定得往生」之后,任运自然不造作之称名。


✦ 善导大师明确指出往生的目标是极乐世界,方法就在五种正行──历来只有善导大师这样明确的标示。可说,净土宗的教理至此就完全地圆满显露了,因此善导大师可以说是我们净土法门的大导师,我们因此独以善导大师为我们这一宗的宗祖。


✦ 「念佛三昧」是跟「观佛三昧」相比较的。要观佛,必需要有三昧的定功才能成就,无论是开始的「日想观」「水想观」,还是最后的「杂想观」,都要有定的功夫,因此观佛叫「观佛三昧」。但是念佛不是定功,应该不属于三昧,而善导大师在这里却以「三昧」来赞叹,也就是说,能念者──我们念佛的凡夫虽然心不能入定,没有定的功夫,不能达到清净心,但所念佛号的本身是有三昧的功能在里面的,所以善导大师才说:「正显念佛三昧,功能超绝」。


✦ 善导大师说:「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这里讲的「杂善」,就是指定善及散善。佛教的修行,归纳起来离不开定善及散善,亦即:定善和散善涵盖了佛教所有修行(也就是六度万行)的功德。所以,「杂」是指「诸行」「万行」,不是杂乱或鄙视的意思。因为念佛只是「专一、专念」弥陀佛名,其他的法门,不管定也好、散也好,就不只是专一地念一佛之名,而是千差万别,且各有高低。


✦ 只要我们念佛,就拥有成佛的无上功德,而且被赞叹为芬陀利华。因此善导大师才说:「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并且于《观经》〈流通分〉的最后做出总结论而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上来释尊虽然广开定散两门的修行与利益,但是望向弥陀的本愿,则释尊的本意却是要一切善恶凡夫都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不要夹杂其他法门;专靠弥陀救度,不靠自己功夫。


✦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玄义分〉说:

  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

这就是「念观两宗」。但这个只是引导的过程,不可能一经有两宗,而是一种施设的善巧方便,所以最后显明「念观废立」。因此「念佛三昧」跟「观佛三昧」的废立关系,就是废──观佛三昧,立──念佛三昧。

对于「废」、「立」往往有人会误解,这个「废」字听起来,似乎比较刺耳,但是在这里,我们对「废」要有正确的认识与把握。譬如说「定观」,也就是「定善」──息虑凝心,我们根本做不到,而「散善」──废恶修善,尤其是「世福」,不管是学净土或学圣道,乃至一般没有学佛的人都应该奉行的,因为那是做人的根本,怎么可以废弃呢?所以,这里的「废」是就「往生」上来讲的,是说就往生上来讲,不需要那些功能,这个叫做「废」。

因此,并不是说要往生极乐世界只要念佛就好,除此之外,定善、散善都要舍掉,都可以不用做,甚至可以杀生、可以行十恶,绝对不是那样。如果是那样,他就连佛教徒都称不上了,怎么会是净土行人呢?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这一首偈涵盖我们这个法门的目标、方法,教、理、行、果,与净土三经一论的扼要。

如果能够将这首偈子背下来的话,不但可以生信心、长智慧,也能够增法喜、受法益。


✦ 有一句话说:「一入眼根,永为道种」,背诵法语,就好像种子落在田地里,有一天就会开花结果。将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法语背在脑海中,会让我们增长智慧、增长信心、增长法喜。因为,第十八愿这三十六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没有传承,以我们自己的理解来解释的话一定会错误,或者依其他祖师大德的解释也会错误。

自古以来,净土宗祖师解释第十八愿最多的就是善导大师,最重视第十八愿的也是善导大师,可以说,汉传佛教的十三位净土宗祖师当中,唯有善导大师最重视第十八愿,对第十八愿有那么多的解释的,其他祖师几乎都没有;印光大师虽也有,但是不明显。


✦ 善导大师,弥陀化身,创净土宗,楷定古今,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Scroll to top